本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
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奴稳定西域,曾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36国抗击匈奴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千古佳话。有人提出,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驿长等。精绝国虽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书所描述精绝国所处的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华茂密,无复途径”。从文寥寥数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发现又使精绝国惊现于世。
然而,精绝国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它为何被埋没于滚滚黄沙之中?为什么璀璨的绿洲变成了死亡的废墟?为此,历史学家们既困惑不解又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尼雅之所以被废弃埋没于沙海之中,是因为尼雅人大肆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至使水源枯竭,风沙肆虐,绿洲消失,最终被淹没于茫茫沙海之下。也有许多人对此持疑问和否定的观点。
为了揭开这千古之谜,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深人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此次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被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这次考古价值最髙的发现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和写有怯卢文的木简函牍。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质地厚实,纹样瑰丽流畅,色彩艳丽,世所罕见。大量的怯卢文档案也让考古学家们喜之若狂。
怯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怯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1一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怯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怯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怯卢文的奥秘。但是问题在于公元3世纪时,怯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它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最诱人的当然是怯卢文木牍的内容。解读它们发现,尼雅王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SUPS人的威胁与入侵。可以说,尼雅王国是在预感大难临头中,忧心忡忡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木牍的文字表明SUP1S人对尼雅王国的威胁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S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査”;“现有人带来关于SUP1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现来自且末之消息说,有来自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显然尼雅人无法抵御强大的SUPS人的进攻,“SUPS人从该处将马抢走”;“SUPS人抢走彼之名菩达色罗之奴隶”。
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尸骨累累,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怯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没有拆阅,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尼雅王国在面临长期的人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东汉末年,汉朝国力日竭,东汉官兵撤离西域。中原陷人长久的分裂与战乱之中,西域出现了政治真空,西域各国也陷入了弱肉强食的杀阀争战中。弱小的尼雅最终淹没在这血腥的撕杀中,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则透出尼雅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也让人们面对这千年织锦,为尼雅的命运扼腕叹息。
但是在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会是些什么人?尼雅王国后裔们的命运如何?这些未解之谜让历史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国的最后归宿,又令人嗟叹不已。
楼兰古城之谜
楼兰王国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怯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令世人震惊的楼兰古城。
楼兰原是一个随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过发现的楼兰古墓及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大量细石器表明楼兰人本为游牧人,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与日俱增,给楼兰经济带来空前的繁荣,域外文明尤其是汉文明传人楼兰才加速了楼兰人发展城市文明。
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九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州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巳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暂楼兰”的诗句。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要城镇,为什么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开的谜。从楼兰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震惊了世界,其中有珍贵的晋代手抄《战国策》,考古工作者还在楼兰墓葬群中发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经测定距今已有3000年,干尸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定名为“楼兰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细的汉锦,还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会卢文残简等。
楼兰古城四周的墙垣,多处已经坍塌,只剩下断断续续墙垣孤伶伶地站立着。城区呈正方形,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楼兰全景旷古凝重,城内破败的建筑遗址了无生机,显得格外苍凉、悲壮。
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本世纪初,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木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
继续向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这座院落的建筑也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散杂而破败不堪。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城的官署遗迹。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在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竣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辉煌的楼兰古城就这样永远的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
波斯银瓶之谜
1983年,在宁夏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的一座古墓中,发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波斯萨珊王朝约在公元6世纪制造的鎏金人物银瓶。银瓶造型新颖别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经鉴定,属波斯东部的手工艺制品,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珍贵文物。
令人惊奇的是,波斯的珍贵文物怎会在我国的古墓之中?据墓内的墓志考证,这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柱国大将军都督李贤和妻子吴辉的合葬墓。
李贤生于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卒于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他生前曾任瓜州(今敦煌县)刺史、河洲(今甘肃临夏)总管和原州(今宁夏固原)刺史等职。这些地区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又是中西交通线上的重镇。波斯商人和僧侣络绎不绝地从陆路来洛阳,或经海路到我国南方各地,他们带来了众多的物品,李贤极有可能购买银瓶,死后便作为陪葬品葬于墓中。
另有一种观点是,当时北魏和波斯两国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公元455年至521年的60多年间,波斯派使臣来中国访问达10次之多,并带来了不少珍品。据此推测,这件珍贵的鎏金银瓶很可能是北周皇帝赐给李贤的。
李贤是如何得到银瓶的,恐怕永远是个谜。
陕西省考古学家于2000年5月在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南角,发现一个大型陪葬坑后,这座陪葬坑被命名为K0006号,经过一年多的挖掘,在2001年10月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出现的“文官俑”,蕴示着曾经古墓苍岭、紫台幽宫的地下秦王朝最大悬念“中央机构”正在缓缓浮出地面。从而使得30多年来,考古学家关于始皇陵庞大地下军阵的“武”文化第一次出现重大分水岭。
差点儿被马厩坑蒙骗1974年3月29日陕西西安东郊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坑道,这便有了秦俑一号坑和陆续而现、举世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2000年5月,三秦这块神奇的土地再出新闻。
该年初,例行的秦始皇陵园考古勘探区域集中在陵南内城。5月,在封土西南角果农石榴园的一次普探中发现了一个陪葬坑,这在经常目睹地下“宝贝”显山露水的勘探队员眼中并无他致。初步的钻探表明,该坑平面略呈“中”字形,坑体为东西向,由斜坡道、前后室三部分组成,是一座坑体总面积为144平方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的陪葬坑。
勘探过程中,在陪葬坑的前室发现彩绘陶俑的残块,后室发现马的骨骼在斜坡道口处,发现有木车残迹。限于资料,考古工作人员最初认为这个陪葬坑仅是一个马厩坑,可能供养着身处地府的秦始皇乘御狩猎的御马,至于陶俑,应该就是饲马人。
秦始皇陵考古有重大转折在以成年马骨为主的后室,由于饱受两千年的酸碱腐蚀,当年埋葬的活马仅存马骨。东端的马骨保存状况尚可,西端所发现的则均散落在铺地木之上,因此处曾在早期进过11次洪水,致使马骨移位现象严重,骨架凌乱不堪,加之棚木的腐朽,坑体的坍塌,明显的单匹马骨形体已不复存在,有的马骨因受水的冲积,飘浮于倒塌的棚木之上。
经过清理后发现,共有9具马骨,均系成年,其中8具为雄性,1具为雌性或被阉割过的雄马。从后室东端清理范围内发现的马骨数量上推测,在该室长20.5米、宽3.8米,面积约76.2平方米范围内原有陪葬马约20匹。它们的肢体均头北尾南,一字形排列。
“铜车马”带来惊人发现
然而,一个念头却久久困扰着这些探究深邃的考古学家们。离始皇陵封土仅仅20米,难道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马厩陪葬坑?
数年前,着名铜车马发现的经验,给了考古者深入挖掘的信心。
带着与千年前古人对话的意境与向往,2000年7月12日,由陕西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馆联合组建的考古队,进驻考古工地。
通过发掘,坑内壁面即夯土二层台的内侧嵌有厢板,坑底地面上铺砌木地板,铺地木之下为由3层夯面构就的坑底;夯土二层台上覆盖扁平长方体的棚木,棚木之上覆盖芦席,然后再覆土掩埋。早已作古地底的始皇帝或许料想不到,高耸的封土、精明的障眼法依旧抵不住考古家们的智慧。当2000年深秋的一天,第一件陶俑出土时,人们惊呆了没有铠甲、没有战袍这在已出土的六七千件秦俑中是史无前例的!
霎时间,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在耗时一年的挖掘中,共出土陶俑12件,除12号俑面西外,其它11件俑均面北;其中2~11号俑成一字向排列,紧依前室南壁。
这次发掘共清理出12尊陶俑,它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均头戴长冠,从服饰上看,分为8尊袖手俑和4尊御手俑两大类。袖手俑高大稳重,1.89米的个儿站立在长方体踏板上,头戴长板冠,沿面颊系冠缨于颂下,带尾系成蝴蝶结。他们上身着双层交领右衽长褥,内褥长度到膝下,外褥长齐膝,腰束革带,右腰间悬挂陶削、扁囊,下着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履。御手俑更是高达1.90米头挽扁髻,带双板长冠,长褥缠身,腰带紧束,着衣干练,目视前方,双臂前伸,握拳作揽辔状,一幅神心专注、谨慎驾驭的神态。尤其是衣下摆微微后飘,给人以动感。
出土的12件陶俑均饰彩绘,在焙烧后的陶俑胎体上,先涂一层生漆作底色,然后视俑的部位不同,彩绘着红色、粉红、褐色等不同的颜色。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们的表情:有的心事重重,有的则暗自窃喜,有的满怀愤懑,有的则表情平静……各异的神情,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