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数十年间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
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其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这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更是难以数计。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古格文明突然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伙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七古格王朝起源及兴盛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l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条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经测量,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23年,俗官郎达玛发动政变上台成为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死后,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后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人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
与古格王朝密切相关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于11世纪建的。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克什米尔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着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界是意西沃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的方便和发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间,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着名的便是托林寺。
从此以后,古格王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事业,并开始不断发展之寺庙如林遍布阿里,贵族僧侣集团日益庞大,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庙遗迹,正是那个时期盛世的历史写照。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清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黄金之乡”的无数神秘传说,据说这里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矿藏,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古格的富强,或许与它盛产黄金白银不无关系。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无比富丽堂皇。
古格王朝的消逝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在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但让考古学家们震惊的是,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在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逐渐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史书的记载难免有误差,战争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综观札达县的地理环境,现在的象泉河决不是当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这块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只剩下了一点点土林和戈壁,这种地貌形态的变化,或许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总之,在荒漠中消失的古国太多太多,淹没在沙海里的文明也太多太多,这个难解的历史之谜,是要靠跨学科的学者们通力合作去探寻才能破译的。
人文景观
进人藏北,景色如画,每天仿如梦中。就在大家开始审美疲劳之际,扎达土林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一堆一堆地,连绵不断地……让人应接不暇,有的像佛手,有的像大脚板,有的像人头……车子在山谷里每转一个弯,就会听到一声声的惊叹……此时此刻,你会发现无论怎样的语言都显得贫乏。
至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格遗址其实是当年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它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住得越高就地位越显赫。
在这座神秘的建筑上,有三座神殿,里面的神像在文革中被破坏,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地被破坏。在参观过程中,有个管理员小伙子拿着钥匙在有六百年历史的柱子上乱画一气,把我们心疼得不得了。如果说气候是人类所无法抵抗的外在因素,那么人为的破坏更加可怕。在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古格曾经创造了奇迹,而如今这一切都消逝了,只留下了一些斑驳的遗迹和大片的黄土。
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充分体现当时皇室生活的奢华程度。古城的围墙也是石刻艺术的宝库。城墙角的碉堡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结晶。
扎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主要街道,藏人和汉人都能见到。县城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停广播的大喇叭,仔细留意发现原来是来自军区大院里面,经了解才知道,由于扎达位于中印边界,属于国家边防地区,因此军事戒备也相对较严。
壁画也是古格王国旅游的一个看点,但大量壁画于文革时被毁,现存较完整也很漂亮。如果喜欢莫高窟壁画,去古格看看也会有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