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湖水暴涨,给古城带来了一场大灾难。地质学家对这片土地进行勘测鉴定,估计那场灾难发生在12000年以前。之后,洪水虽然消退了,但地壳在地震中被抬高,导致的的喀喀湖水平面下降,湖面逐渐萎缩,最后湖岸远离城市,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蒂瓦纳科城便失去了港口要道的意义,也失去了它赖以维持的自然条件。同时,这一地区的气候也逐渐开始恶化,变得日益寒冷,不再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蒂瓦纳科人不得不废弃这座繁华的古城,远走他乡。
不管怎么说,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建起蒂瓦纳科城内的巨石建筑,确实是一个伟大奇迹。整座古城的建筑群,都由重达100~150吨的巨型岩石筑成,石块还被加工得如此精细,有些经过打磨和抛光,还有些竟然用“”型金属栓串联在了一起,位置、形状精确到毫厘无差的程度。
即使在现代,假如不用精密的仪器,没有预先精确设计出模型和数据结构,要想做到这种程度也是不可能的。而蒂瓦纳科的先民,当初究竟是怎样加工这些巨型石块的呢?据推测,这些金属栓是先把金属熔化后,再倒人事先打凿好的石头模型中做成的。
人们经过勘查发现,建造太阳门的岩石原产于的的喀喀湖上的珂帕卡班纳半岛,但这些岩石又是如何从那里搬运到蒂瓦纳科来的呢?玻利维亚的科学家曾针对这个问题,做过几个模拟实验,结果是:若用木筏在水上运输,只能搬运较小的石块;若从陆上运输,要6个人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而整个太阳门在100吨以上,这得动用多少人力!何况,要把如此庞大的石门竖起来,就必须借助大型起重机,但当时的印第安人连车辆都没有,又何谈大型机械!难道蒂瓦纳科古城真的不是建于1500多年前,而是史前文明时代的产物?
奇怪的是,这些巨石建筑并没有最后完成,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被废弃了,这又作何解释?这个充满智慧、极富神秘的民族从何而来,又去了哪里?这些谁都无法解释。
令人遗憾的是,蒂瓦纳科的居民好像没有留下文字。也有人认为,那些石像上的沟纹可能就是某种象形文字,可惜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破译出它。再加上西班牙人到达这里时,曾肆意掠夺、毁坏大量的珍贵文物,使这些旷世艺术之作变得面目全非。至今人们对蒂瓦纳科真正掌握的资料还是很少,有许多奥秘已难以破解,或许将会成为永恒之谜!
孤岛巨石人像
发现荒岛上的巨石人像
H22年4月的一天,荷兰探险家雅哥布·罗格文率领三艘航船,在遭遇风暴后,已在南太平洋上漫无目的地漂流了数月之久。这一天傍晚,他们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个小岛,小岛周嗣黑压压地站着一排排参天巨人,走近一看,原来是耸立着数百尊硕大无比的巨人雕像。
这一天恰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所以他们就把这个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复活节岛的地形宛如等腰三角形,大约是在100万年前由海底的三座火山喷发而成。汹涌的海浪、陡峭的悬崖、髙耸的火山和星罗棋布的小火山堆,构成了奇特的小岛景观。
18世纪,随着巨石像的被发现,这里掀起了一股探险热。1770年,西班牙航海家冈萨雷斯光临复活节岛。1774年,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等人也来到复活节岛。但他们都只是短暂逗留,并没有进行深入考察。
自从探险家们登陆小岛之后,奴隶贩子也接踵而至,抓捕岛上的拉帕努伊人充当奴隶。1805年,有22名岛民被掳去做苦力。1862年,秘鲁人围捕了小岛,掠走1000多名岛民。这次掳掠给岛上的居民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所有男性几乎全被掳走,包括酋长、祭司以及岛上的显赫要人,他们被运到秘鲁去挖鸟粪,这使得岛上居民所掌握的那些世代相传的特殊知识和技能也随之失传。后来只有15个人活着返回岛上,却带回了可怕的天花病。天花病的传播蔓延,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岛上的居民,他们病的病、死的死,到1877年,岛上居民仅剩110人。
关于岛上的生活情形,当年登岛的罗格文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岛民们住在茅屋里,身上刺满花纹,耳朵穿孔,耳垂长及肩膀。耕地有限,仅够糊口。我们起初从远处观察,将枯萎的野草和密布的藤蔓都当成了沙土,认为复活节岛是一片沙地,它的荒凉和贫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如罗格文所说,复活节岛贫瘠而又干旱,岛中部是一片风沙横行的沙漠,根本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全岛的树木也都不超过30米,仅有矮小的灌木和杂草。岛上没有河流,没有饮用水,居民们靠挖池塘储存雨水生存。岛上除了老鼠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野生动物,连一贯喜欢柄息荒岛的蝙蝠和鸟类都没有,只有一种家畜——鸡。居民们既无法种植庄稼,也无法狩猎,只能以最原始的方法,用制作简陋的木头工具打洞栽种甘薯或甘蔗,艰难度日,听天由命。难怪人们说,在这里长年累月陪伴岛民的,除了大海、太阳、月亮和星星,实在是别无他物了。
就在卩此贫瘠荒凉、只有少数土着人的孤岛上,却耸立着887尊巨大无比的巨石人像。这些石像全是用整块的火山岩雕凿而成的,竖立起来的约600尊,大多整齐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长方形石台上。这种长方形石台,岛上共有100余座,每座石台上竖立的石像少则4~6尊,最多达15尊。这些石像约有7·10米髙,最大的一尊高达22米,约有400吨重。奇怪的是,有些巨人石像的顶部还“戴”着巨大的红石帽子。一顶红石帽子,小的重二十几吨,大的有四五十吨重。这些巨石人像被雕刻得很有意思,几乎都是长脸,双耳又长又怪,下巴向下凸出,两眼深陷,眉浓嘴突,鼻子高翘,一对长手蜷放在腹前,神色茫然,昂首凝视着无边的大海。
那么,在这个最为偏远、荒凉的孤岛上,为什么会矗立着这么多石像呢·从19世纪末期开始,欧洲的探险家、传教士、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等就陆续光临这个小岛,对这些神秘的巨人石像投人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比利时人、德国人、挪威人等各种不同国籍的人们相继踏上复活节岛,试图揭开岛上的巨石人像之谜。
探寻石像建造的秘密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发现,最早大约在400年至700年,复活节岛上就有了人类居住。据考古学家分析,早期的复活节岛遍布热带雨林,物产丰富,绿树成荫,草木葱茏,可谓人间天堂。那时岛上主要的树种是大棕榈树,类似于智利的酒椰树,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树。考古学家还在岛上挖掘出动物骨骼化石,测定发现,在人类到达这个岛之前,这里曾有大量的鸟类生存,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它成了海鸟的理想繁殖地。估计至少有25种海鸟在这里筑巢繁殖,它可能是整个太平洋中最繁盛的鸟类繁殖地。考古学家还在远古废墟中发现了6种陆地鸟类的骨头和一些海豹骨头,这表明岛上可能曾经有海豹出没。
考古研究发现,复活节岛上的物质文化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次断裂。人们一般认为,由于复活节岛位于地球上最为偏僻的一角,移民们一旦定居在岛上,就被禁锢在了那里,小岛便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岛上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到800年时,岛上的环境开始恶化,森林萎缩,地表上的大棕榈树和其他树木的花粉也越来越少,15世纪时,岛上绝大部分树木(包括大棕榈树)终于灭绝。岛上所有的陆地鸟类和超过一半以上种类的海鸟也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而灭绝。森林的灭绝,导致居民无法利用木头来造船,于是再也无法出海去捕捉海豹,最终由渔民变成了农民。据最初登岛的罗格文估计,当时岛上人口不足2000人,整个岛只有三四条简陋的小木筏,长仅3米,最多可乘两个人,是将小木板简单地捆绑在一起拼成的。这样的小木筏只能在岸边游荡,根本不可能到深海里去。
人们肯定会问:既然经过蜕变后的复活节岛资源匮乏居民食不果腹怎么还能制作出那些巨石人像?这些巨石人像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曾在岛上进行过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雕刻一尊中等大小的石人像,需要15个工人用上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照此计算,1000尊石像就需要1500个工人不停地工作100年。而这还仅仅是雕凿,在制作完工之后还要运输,由于岛上没有大型家畜,只能靠人力搬运。而动用320个劳动力同时拉动,才能移走一尊8吨重的石像。况且很多石像重达10吨、20吨甚至80吨,那么拉动一尊80吨重的石像就需要3200人。照此推算,仅仅移动这1000尊石像所需用的劳动力数量就多得无法想像。更何况还要维持那些制作石像的工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这就必须得有更多的人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打造工具等等。因此,有人给出一个保守数字,最少也需要5000名身强力壮的劳动力连续工作100年才有可能完成那么巨大的工程量。但据估计,这个小岛最多只能容纳2000人生存,如果真有5000人在制作石像,那将远远超出小岛人们在岛上找到了九处采石场,只见采石场内坚硬如钢的巨型岩石像被切蛋糕似的任意割开,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已被凿成了一个最初的模型。还有300多尊石像,有的差一点儿就要完工,有的只加工了一半,有的已做好放在远处就等着运走了。有一尊石像很奇怪,它的脸部已雕凿完成,只有后脑勺还有一点儿连着山体,只要再切割几下就可以从山体上分离出来,可是制作者们却突然收工了。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突然停止的,散落的石斧、石镐、石钎、石凿以及大石料上的深刻凿痕也清晰可见,人们好像突然接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命令,顷刻间舍弃一切匆匆离去。
在距离复活节岛500米的海面上,伫立着三座高达300米的小岛,分别叫做莫托伊基、莫托努伊、莫托考考。它们四周是悬崖绝壁,任何船只都无法登陆。据岛民们介绍,原来在悬崖的顶端耸立着几尊巨石人石像。法国考古学家马奇埃尔对此考察证实,过去一崖顶上确实耸立着几尊石像,现在早已跌入海中了,只有石像的基座石坛还稳稳地坐落在危崖绝顶上。
考古学家面对这三座小岛绝顶上的石坛,觉得这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为别说是在史前的原始社会,就是在发达的现代社会,掌握着尖端技术的现代科学家们,也得使用最先进的直升直降的飞行器才能做1到,否则,谁也无法将这些巨人石像运到险象环生的悬崖顶端。
探寻石像的建造者
这些石像究竟是谁建造的呢?岛上的土着传说,很久以前,岛上住着两个不同种族的人,分别为“长耳人”和“短耳人”。长耳人统治着短耳人,石像‘就是长耳人建造的,后来因长耳人的统治过于残酷,短耳人发动了一场起义,只有一个长耳人幸免于难,其余的都被烧死了。而石像的雕凿工作也从此中止再也无人问津。
这个传说的史实固然不可考,但岛上的居民种类复杂却是事实。据首次登上复活节岛的罗格文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的岛民有的皮肤为褐色,有的皮肤颜色较深,还有些人皮肤带红色,另一些人则完全是白皮肤,小小的岛上只有数百口人,却有多种肤色。”
一些研究太平洋地区文化的学者,根据库克船长所说的岛民使用的话语保留有南太平洋音韵的说法,认为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他们指出,最早的居民就是现在生活在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大约在公元8~9世纪,他们历尽艰辛、漂洋过海来到这座荒岛。他们带来了石刻文化和波利尼西亚语言,现在岛上的居民仍把波利尼西亚语作为通用语。
也有人认为,波利尼西亚人本来就是岛上的原住民,不是外来的。因为现在太平洋四周星散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原来是一整块大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主大陆下降到洋底,只剩下一些零星岛屿,而复活节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就残存在这些零星岛屿上。
而以挪威着名人类学家、探险家海尔达尔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复活节岛上巨人石像的建造者们不是来自西方的波利尼西亚,相反,他们来自东方的南美大陆。为了提供充分的证据,海尔达尔等6人于1947年4月28曰,从秘鲁海湾乘坐木筏出发,完全依靠风和洋流漂流了十天,到达太平洋上的土莫阿土群岛。因为这里要比复活节岛离南美大陆远得多,海尔达尔想以此证实古代南美大陆的人们可能靠洋流漂流来到复活节岛。
还有人提出另外的解释:远古时代,太平洋中有一块名为“太平洲”的广阔陆地,那里生活着富有高度智慧的民族,复活节岛是太平洲最靠东的一座小山,太平洲人把这里作为墓地,其统治者依照他们的容貌雕刻出这些巨大的石像,目的是使后代人能看到他们祖先的尊容。后来,一场大地震使大部分太平洲陆地在地壳运动中沉没,只剩下如今的一些小岛屿,复活节岛就是其中的一、个。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人口稀少的小岛上,却矗立着如此多巨大石像的原因。但是在海洋地质学上,太平洲的存在并未得到充分证明,因此这种观点也只是一种假设。
“会说话”的木板
若想解开各种疑问,最佳的办法就是找到复活节岛的文字记录。岛上人口虽然很少,但却有着自己的文字,这些独特文字被刻在一种叫做“说话板”的木板上,当地人称之为“科哈乌朗戈朗戈”。这种浑圆木板呈深褐色,形状像木桨,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与世界上已知的任何文字都不同,少量符号形似动物、植物或月亮、星星,更多的符号是一些不知名状的东西。有些学者把“说话板”与澳洲土着人的石刻图画、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河谷的原始铭刻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也没有找出任何线索。“说话板”上文字的书写顺序也很特殊,采用的是颠倒回转书写法,即这一行从左到右书写,下一行则从右到左,再下一行又从左到右,每一行对前一行来说都是颠倒着书写的。
1915年,英国学者凯特琳听说岛上有位名叫托棉尼卡的老人不仅能读木板,而且还会书写。她立刻率领几名考古队员前去拜访,但老人已身患重病,硬撑着写了一页交给凯特琳,果然与木板上的一模一样,但老人至死也没有说出这些符号的含义。在老人去世40年后,智利学者霍赫·西利瓦在老人的孩子彼得罗·帕杰家中,见到了一本老人留下来的“朗戈朗戈”文字典。在征得同意后,霍赫把字典拍了照,但离奇的是,后来胶卷和字典都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还有,凯特琳也没来得及发表自己的采访记录就猝然死去了,所有考察到的资料也都未能发表就不翼而飞了,巧合的是,那页手写的文字符号却流传至今。
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朗戈朗戈”文木板只有20多块,它们分别被收藏在伦敦、柏林、维也纳、华盛顿、火奴鲁鲁、圣地亚哥、彼得堡的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