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王国奇妙事
7084400000010

第10章 渺小精灵:昆虫世界(3)

蜈蚣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口器由一对大颚和一对小颚组成。体有21节,通常,背面暗绿色,腹面黄褐色,每节上都生有一对足,第一对称“颚足”,足上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最后一对向后延伸像是尾。

蜈蚣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分布在躯干部每节的背面者称背板,腹部的为腹板,背板和腹板靠两侧的膜状薄板相连接。蜈蚣是个大近视,稍远一点的东西就无法看清,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

蜈蚣为雌雄异体,它们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满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

蜈蚣在地球上是历史悠久的动物之一,行动十分敏捷,每到晚上便外出捕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

蜈蚣触觉敏锐,捕食快如闪电。并且,蜈蚣是有剧毒的,连有毒的毛蜘蛛也逃不过它的追捕。它的“化学武器”就是毒牙和毒腺,蜈蚣有两只弯曲空心的毒牙与毒腺相通,当捕获猎物后,它会快速地将毒牙插入猎物体内,注射毒液,使猎物麻痹后死亡。另外,蜈蚣还经常释放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以划定它的势力范围。

人被蜈蚣咬伤后,局部有灼热、红肿、剧痛现象,并且有水疱,还会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严重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甚至昏迷及过敏性休克等全身症状。

对于外界来说,蜈蚣是狠毒的,但是对自己的同类来说,蜈蚣是喜欢群居的。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因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主动离开,另觅栖息地。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毒性这么大的昆虫竟然还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蜷曲不动,甚至弃窝逃走,如果正在产卵,竟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常会一反常态地把卵吃掉。所以人工饲养蜈蚣的地方一定要选择安静的环境,以免影响蜈蚣的正常生活。

蜈蚣还是种有“洁癖”的生物,像小猫一样,也喜欢不同的个体舔舐自己的身体。蜈蚣的第一小颚末节及基节凸起处有很多稠密的绒毛,第二小颚末节背面上也有很多刷状的刚毛,它们经常用这些器官和口中吐出的唾液来舔舐触角、步足,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这种习性可以排除寄生性小动物和细菌、真菌对蜈蚣的侵害,是防御病害的一种表现。蜈蚣这种舔舐习性,也表现在舔卵上,孵卵的雌蜈蚣也会舔舐卵粒,保持卵的清洁,防止霉菌的危害,保证卵的正常孵出。

我国各地常见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医学上有很重要的药用价值,具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正是鉴于此,目前很多人大力进行人工蜈蚣的饲养和繁殖工作。

蝎子——带刺的黑武士

蝎子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目前已知的种类有6科、70属、650多种,分布在世界上所有暖热的地区,特别是沙漠中,总能见到蝎子迅速移动的身影。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的是东亚钳蝎,属钳蝎科。

钳子是蝎子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蝎子通常用它两只大而有力的钳子来捕食,食物多是蜘蛛等昆虫。只有当猎物挣扎时,它才会使用毒刺。

蝎子的毒刺在后腹部末端,即身体的最后一节。人被大蝎子蜇到后,常会大量流汗,感到恶心,然后口吐白沫,严重的甚至可能死亡。某些种类的蝎子,尤其是体长达20厘米的非洲蝎子,它们的毒刺可以轻易地致人死亡。白天时,蝎子常躲在岩石或木头下,那些爬进房子里的蝎子则常会躲在地毯下、床上或是鞋子里,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很危险。

蝎子属于变温动物,有冬眠习性,冬眠时的最佳温度为3~5℃,不能超过-2~7℃,温度超过10℃时蝎子就会苏醒并开始活动、生长和产崽。

蝎子喜独居,相互间易争斗。在雄蝎子与雌蝎子交配成功后,雌、雄便分居。在几个星期里,雌蝎子会生育多次,每次产下1~2只幼蝎。起初,这些刚成形的小蝎子会骑在妈妈的背上。7天后,它们就可以独立生活了。

蝎子虽然毒性很大,但医用价值很高。全蝎入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息风镇疼、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重要药材。现代医学还发现,蝎毒中的毒蛋白不仅含量高、分子粒小、热稳定性好,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对癌症等疑难杂症有很好的疗效。

萤火虫——小流星小愿望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总科的一科。全世界已知约有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记载有10属54种。萤火虫的幼虫和成虫均以捕蜗牛和小昆虫为食,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水生萤火虫幼虫的天敌种类较多,如水虿、长臂虾等。它的生长时间相当长,多经过卵、幼虫、蛹与成虫4个阶段,为完全变态的昆虫。

萤火虫体形中等,体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在额的前方,两眼之间具有1对触角,各11节,大多为丝状、锯齿状或栉齿状,两个触角的基部相接近。上颚弯曲,贯穿有沟。雄性一般鞘翅发达,盖住腹部和后翅,雌性一般无翅,但黄萤属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细短毛。前足基节圆锥形,有亚基节;中足基节圆筒状,两基节相接连;后足基节横阔形。足细长,无特殊膨大的部分,跗节5节。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

萤火虫幼虫体色为褐色,长形,前后两端尖细,体节明显,头小,足发达,有发光器,一般位于第8腹板。

发光的萤火虫是美丽的,也是浪漫的,让萤火虫像星星一样挂在天上,是不少人童年的梦想。但是在新西兰北岛一个小城,这种梦想竟然可以变成现实,那里有一个岩洞,里面聚集了大量的萤火虫,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洞内熠熠生辉,灿若繁星。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据说,100多年前,毛利族人发现了这个神奇的山洞。到了1887年,一名英国测绘师在当地毛利酋长的陪同下,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发现了洞内奇景。这些发光体是当地一种萤火虫的幼虫。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景观。此后,游人接踵而至,萤火虫洞也扬名世界。

但是嘈杂的人声和强烈的光线极大地影响了萤火虫的生存。百年后的1989年,新西兰当局终于把这个洞的所有权归还给了毛利族人。

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萤火虫发出的光虽然微弱,但还是很有用处的。在中国古代,就有捉萤火虫放入瓶中,照亮书本在夜间读书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在森林中巡逻时,为了阅读简短的命令而又不让敌方发现,就用萤火虫照明。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吸引配偶进行交配。根据观测,雄虫发光后,雌虫也会发出荧光作为回应。这样,在黑暗中它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彼此的位置。萤火虫发光的过程,可以用来说明一部分生物发光的机制。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ATP)是生物体细胞用以贮存能量的一种化合物。它可以与萤火虫体内的荧光素发生作用,形成一种荧光嘌呤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在有氧存在时,产生荧光。所以,这种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当光传出细胞周围,最后经由反射层透过透明的表皮向外发出时,不会产生巨大的热,能量利用的效率非常高,仅约5%~10%转为热,而其余能量完全用来发光。

因此萤火虫的光并不像电灯泡般烫人,故称为“冷光”。萤火虫从幼虫、蛹到成虫都有明显的发光,随着生活期不同,发光在形态、细胞数量、位置上都有所差异。

蜘蛛——纺织工人

蜘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生物,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目前已知的蜘蛛种类有35000种,而且还不断有新品种被发现,如果具体地划分,蜘蛛大体上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猎食类,可到各处去觅食;第二类为结网类,它结网等待小昆虫送上门来再取而食之;第三类为洞穴类,它们喜欢躲在洞穴内,在洞口结网,以捕食小虫等小动物。

蜘蛛主要以捕食幼小昆虫为主,一些鸟类则成了蜘蛛的天敌。所有的蜘蛛都长有毒的牙。它们视力很好,有的有6只眼睛,有的有8只眼睛,很容易从不同角度观察各个方向。它们有8条腿,身体的两侧各4条。

蜘蛛的身体呈圆形或长圆形,分头胸和腹部两部分,两者之间有腹柄和钳状螯肢。有触须,雄的触须内有精囊。头胸部有4对步足。大多数蜘蛛肛门尖端的凸起能分泌黏液,黏液在空气中凝成细丝,用来结网捕食昆虫。

人类在观察蜘蛛结网以后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有位法国科学家发现蜘蛛腹内腺体能造丝,腹部末端有吐丝器官,内有许多小孔,蛛丝就从这些小孔中压出。蛛丝出来是液体,接触空气后成为固体。于是他挤出蜘蛛的胶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细丝,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手套。当然,这手套又细又脆,不能遇水,据说至今还保存在法国巴黎。

蜘蛛在吐出一种叫生丝素的液体后,会迅速把生丝素拉紧,使其中的分子游离出来形成一种透明的结晶体,有效地提高了蛛网的强韧度。通过这一启迪,人们制造出了合成纤维。比如制造聚丙烯纤维,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分子拉紧排成一列,再使分子结晶,这些结晶体使合成纤维具有很高的强韧度。

可以说,蜘蛛的身上有很多宝贵资料。比如,研究生物技术的科学家们在对蜘蛛进行解剖后发现,蜘蛛的丝腺和山羊的乳腺是相似的,于是他们把蜘蛛的这一基因植入活体山羊乳腺内,使山羊产生含有丝蛋白质的奶,再从羊奶中提取这种蛋白质纺成纤维。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军队已拟用这种纤维制造更轻便结实的防弹背心和防弹服。

蜘蛛家族中也有很多恐怖的习性,其中就有一种吃母亲的蜘蛛,就是红螯蛛。红螯蛛的幼儿附着在母体上啮食母体,一夜之后母蛛便被幼蛛啮食而亡。

庞大的蜘蛛家族中也有很多种类对人类危害很大,比如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有一种毛蜘蛛,它的可怕之处就是能与植物合谋吃人。日轮花的枝叶有着很强的缠性,人一旦触到日轮花就会被死死缠住,这时,成群的毛蜘蛛就会涌上来将人慢慢吃掉。与其相反,在澳大利亚有一种猎人蛛,它专吃蚊子并有着高超的捕蚊本领,被人亲切地称为“梦乡卫士”。

竹节虫——伪装大师

竹节虫属昆虫纲,竹节虫目,是一种有趣的生物。

从形态特征上看,竹节虫的形状细长似竹节,中至大型,体长11厘米,绿色或褐色。头卵圆形略扁,下口式。复眼小,卵形或球形,稍凸出,有的复眼内侧有单眼,最多有两个或3个,有的没有单眼。触角短或细长。前胸短,背板扁平。中、后胸长,后胸与第一腹节紧密相连。具翅,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有的品种1对翅或无翅。足细长或扁,前足在静止时向前伸长。产卵器不发达。有1对不分节的尾须。

从生活习性上看,竹节虫静止时栖息在竹子等植物上,具有拟态和保护色,不易被发现。雄虫较活泼,昼夜活动,一般夜间取食多。若虫、成虫腹端上屈,受惊扰时,常后退再落下,并以前胸背板前角发射臭液。两性生殖,卵散产,附着在树枝上或直接落地产卵,翌春在地表孵化,有的种类能进行孤雌生殖。

大多数竹节虫没有翅膀。有翅膀的那些竹节虫当中,有的翅膀色彩非常亮丽。当它受到侵犯飞起时,突然闪动的彩光会迷惑敌人。这种彩光只是一闪而过,当竹节虫着地,收起翅膀时,它就突然消失了。这被称为“闪色法”,是许多昆虫逃跑时使用的一种方法。

竹节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澳大利亚科学家宣布,原本以为已经在80多年前被野鼠吞噬殆尽的史前竹节虫,现在仍有几只栖息在澳大利亚外海的岛屿上。不过,目前所发现的这几只侏罗纪时代便存在的竹节虫却全部都是雌性,是自成一格的母系社会,这个发现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