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你不可不知的生活常识
7087800000021

第21章 购物常识(10)

网上购物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然而由网络引起的欺诈案件也开始增多,“网络钓鱼”就是其中的一种。诈骗者们往往通过在网上发布一些虚假的出售物品信息或是用低价作为诱饵,让购物心切的人们上当受骗。除此之外,“网络钓鱼”者还会利用一些网络技术四处传播木马病毒,窃取电脑机密,或者搭建虚假电子商务网站、伪造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实施欺诈行为,从而达到“网络钓鱼”的目的。

针对网站欺诈的技术模式,可安装使用正版杀毒软件查杀和拦截病毒或恶意代码,开启杀毒软件的“隐私信息保护”功能保护自己的敏感信息。作为普通用户,根本上还是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一方面及时安装漏洞补丁,安装杀毒软件,从技术层面封堵网站欺诈;另一方面,应提高警惕性,不要轻易点击不明网页或邮件中提供的可疑链接。

网上购物小心三种骗术

低廉的价格、同样的质量、方便的送货上门服务,让在网上店铺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但网络购物中也存在一些行骗揽财的招数,网购者要提高警惕:

1.冻结交易索取更多货款

卖家常以极低的价格标示物品,让买家在搜索同一种商品时很容易注意到自己的店铺,待买家拍下物品,卖家通知买家,其拍下的价格为订金,要求买家立即汇款到其银行账户,否则立刻冻结交易,买家就不能退款。

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刻通知网站的客服,或者及时报警。

2.假称多发货要求补钱

这类骗子也是以一个低价格吸引买家的注意,然后谎称只能“批发”,不能零售。“骗子卖家”提供虚假的发货信息,然后马上通知买家自己的货发多了,要求买家补相应的钱。其实,卖家根本没有多发货。

3.假货却卖真货的价格

这种卖家的手段与前两种情况截然相反,高价卖假货。比如网络热门商品“猪油膏”,卖家卖200多元的价格,符合网上交易的一般价格区间,却为买家提供的是假货。有的网上代购卖家,一个包报出5000多元的价格,却把假的名牌包邮寄给买家。

七、小心价位心理

四舍五入,提防购物中的价格心理陷阱

在商场中999元、99.98元的标价比比皆是。别看几分钱事小,却是“心理战”的经典战术。它针对了我们思维的定势,即大脑作出第一反应时经常会“走捷径”。比如我们看到一件衣服标价999元,第一反应可能是“一件几百块的衣服”,而不是“上千的衣服”。相差仅一元,却形成了“百”与“千”的差别,给人便宜十倍的错觉。

另外,定价用奇数还是偶数也大有玄机。当价位为奇数且尾数偏向5及9时,会让消费者产生较便宜的联想,如12.95元的食品;而偶数的价格,特别是尾数为8时,则会使人联想到更好的品质,如某款汽车旗舰型标价23.98万,超豪华型则价值22.98万。

对这些在零头上做文章的商品,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只需在心里做做四舍五入,把“999.99”看作1000就可以避免这些价格陷阱。

名牌消费与自我认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消费者对商品有了“情感性、符号性”的要求,他们注重精神的愉悦,看重商品的附加值。

消费心理学认为,人们常常会去购买能维护他们所期望的自我观念的品牌。比如,一位男士钟爱“阿玛尼”,他希望自己的气质风度能呈现出阿玛尼式的“随意优雅”;一位女士喜欢“香奈儿”,她追求高雅、简洁的个人形象,这就是“通过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

名牌消费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自我认可和外部认可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存在“易受暗示”倾向,比如广告效应等。需要指出的是,“名牌”都有其文化沉淀,人们想要拥有名牌物件是合理的心理需求。不过,对于那些过分崇拜名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有一个价值模式:支撑他们自尊心的因素,是来自于他人的认可。从某种角度上说,消费者要树立对自己的评价体系,在消费方面要增加个体的满意度,获得自己内在的认同和心理的平衡。

堤防估价陷阱

很多时候,店里的商品并没有明码标价,留给顾客讨价还价的空间,此时开价的零与整也会影响商品最后到手时是否实惠。在卖家报出一个价格后,人们在心里会对这件商品的合理价格进行估计,但这个过程会受到报价、特别是报价单位的影响。比如,小商贩如果报价“今天樱桃13.75元”,你就可能以5分为单位来估计合理价格,会觉得一斤樱桃本来值12.50元到13.50元,但如果小贩开价13元,你对合理价格的估计可能就到11元到13元的范围了。所以,也可以运用四舍五入法,把价格调整到一个整数上,以一元甚至几元为单位再砍价。

小心“迁移效应”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在橱窗或海报的诱惑下乘兴走进商店,却发现角落里摆着一件昂贵的奢侈品,标签上的“0”多到让你没有勇气数下去。这时你也许因此仓皇逃遁,但也可能用小小的挥霍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用好几百元买回“奢侈品”旁边的墨镜或钥匙扣。不要小看这些“安慰品”!这些带名牌商标的小商品大大拉动了许多顶级品牌的销售业绩。除了熟知人们情绪激起后容易失去理性的特性,商家更是利用常见的“迁移效应”设下这一陷阱。

“迁移效应”指的是把一种事物的品质推广到旁边的事物上,也就是说极品旁边的东西看起来也是极品,几十万的“LV”皮包旁边放上一个打火机,标价1680元也是理所当然。

这些带名牌标签的小商品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你感觉良好,但你最终会发现自己必须量力而行。所以,一方面你在购物前应该做好功课,对商品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你要想清楚,自己究竟是要为自己的面子付账,还是为商品本身买单。其实商场是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地方,不要理会售货小姐殷勤或轻蔑的眼神,你大可以拍拍屁股就走,毕竟总有其他商店和商品等待你去发掘。

消费心理与气质、年龄有关

消费心理和个人的气质有关。人的气质划分为胆汁质型、多血质型、黏液质型和抑郁质型。胆汁质型的人勇敢果断,热情直率但遇事常欠思考,这类人常表现出购买冲动,对销售服务的质量要求高;多血质型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但缺乏耐心,他们对购物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和营业员沟通;黏液质型的人安静稳重但主动性较差,他们在选购商品时速度慢,不易受广告的影响;抑郁质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且多愁善感,购物时缓慢迟疑。

人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其消费心理也有所不同。较合理的消费方式为:

●人在年轻时要懂得合理投入,要多经历多体验,争取获得属于自己的最大成就。

●在中年期,人要注意调整目标,学会规划,消费方式保持适当和稳妥。

●在老年阶段,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储备来进行消费选择,最重要的是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

有趣的“心理账户”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人回答“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门票。在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仔细想一想,以上的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心理账户”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认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可以理解消费行为中的非理性效应。

慧眼辨良莠

商家为了促进销售,往往会布下陷阱让顾客不断去掏腰包,而你必须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识破那些促销小伎俩,不做盲目的消费者。

商店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新品特卖或者打折的消息,千万不要觉得机不可失而去盲目买下一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要知道打折也好,新品特惠也好,那些都只是商家为了促销而故意放出的烟幕罢了。

记得提防商店营造的、促使你购物欲望大增的店面环境。要知道那豪华而不失典雅的装修、恰到好处的灯光、还有令你身材玲珑有致的镜子,以及营业员温文体贴的话语都会在无形中给你带来良好的购买感觉,或许你在乖乖奉上金钱后还陶陶然觉得自己是做了一回真正的“上帝”呢。

购物新主张

一般我们在看到一些小型商铺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讨价还价,但看到大商家则容易被其气势唬住,感觉如果进去讲价会显得很“老土”、很“丢脸”,可是如果你不主动出击,商家是绝对不会给你任何折扣和优惠的,而大部分商家其实都有关于折扣的额度,所以此时不妨放下面子,讲价的好处不久你就能体会到了。

另外购物的时候要尽量使用现金,因为在持卡购物时,很多人都会有种不是在花自己钱的感觉,在心理上也会较为松懈,使得金钱在不知不觉中就流入了商家的腰包。所以,在签字结账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是用现金那又会是多少张百元或者五十元纸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