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帝王故事知中国历史
7091200000027

第27章 汉景帝刘启——“文景之治”

人物简介

景帝刘启,文帝之子。公元前157年登基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后世史家将其与文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

平叛乱,稳固帝位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在自己的封地上开设铜矿,铸造“半两”钱,煮海盐,设立官市,减免赋税,吴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吴国的逐渐强大,刘濞的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

到了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身体有恙经常不上朝。

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造反迹象也越发明显。

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景帝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景帝听从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建议,以各种手段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将削减藩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诛杀了朝廷派来的下诏官员,同时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

刘濞发难后,率领20万大军西渡淮水,与楚军会合,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击败汉军数万人。梁王刘武派兵迎走,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进军赵王刘遂,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建议汉景帝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消息传来,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莆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倶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了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博言所害。

景帝诛杀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进一步暴露出反叛的真实面目。

景帝后悔旲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

周亚夫智勇双全,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训溃逃到东越后被杀。

“和亲政策”求发展

景帝时期,也正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匈奴的骑兵经常南下侵犯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

虽然当时汉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米取了有战有和、以和为主的战略。

和亲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

在为数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出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着名。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措施有两项:

一、发展马政。“造苑马以广用”。中原内地自古以来就缺少良马,这样既不利于骑兵的壮大,又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扩大发展,军马数量颇具规模,的马匹就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

二、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切实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了边地,并成为一支兵农合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治国方略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有利国策。他认为:“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使粮食储备充足起来。

文景时期的社会渐趋稳定,物价日益低廉。在整个西汉时期,文景统治的近40年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米价下跌的幅度最大,这就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吏都逐渐开始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

弘扬文教礼仪,打击豪强

为了保证政令条约通畅下达,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与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执法严峻的官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之人,起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露天堆放,有的都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

加强统治

武帝即位时,汉王朝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残破凋敝的社会经济已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所积累的财富有了显着增长。同时,由于以吴、楚为首的七国叛乱的平定,使其他各诸侯王的势力也大为削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得以分户邑封子弟,结果从诸侯国里不断分出许多改由郡统辖的小侯国。随后,因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又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严惩仕于诸侯王的犯罪官吏,严禁朝臣外附诸侯王,限制诸侯王结党营私。

汉武帝限制诸侯王权力,诸侯只能得到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又借口各诸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夺爵106人。经过这一系列打击,诸侯王、列侯的势力日益衰弱。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于北军置八校尉,又设期门、羽林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常备军。他在裁抑丞相职权的同时,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许多有才能的士人做侍中、给事中,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又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按六条问事,考察吏治。此外,还任用一批执法严峻的官吏,打击各地的不法豪强,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