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帝王故事知中国历史
7091200000061

第61章 明太祖朱元璋——宏图大业

人物档案

所在朝代明朝

生卒年月1377-1402

在位时间1398-1402

人物简介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死,以皇太孙继位,年号“建文”,用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燕王朱棣借口出兵,攻陷京师(今江苏南京(。朱允坟死于宫火)一说从地道出逃,改换僧装,流浪各地,自号“应文”。明无谥,清乾隆时追谥。

推行新政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炊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其实,当初朱元璋并不愿立皇太孙朱允炊,原因就是朱允炊像他的父亲一样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他日后优柔寡断,不能慑服天下。

朱允炊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

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不久刑部的囚犯就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24位大臣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逐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

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一措施抑制了朝廷官员的腐败,但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了内应。

建文帝在官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建文帝在位的4年间,撤销了9个州,39个县以及一大批冗余的官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吏都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且对社会的安定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被后人称颂为“四年宽政解严霜”。

字伯渊,明朝江西分宜(今为大冈山乡大坑村)人。生于公元1350年“靖难”,是明成祖朱棣篡夺他侄子允坟帝位的托辞结果是朱棣得逞了。黄子澄是忠于朱允坟的,在这次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他做了“无惭臣节”的牺牲品祸起肃墙

就在建文帝推行他的新政的时候,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

建文帝登基之后,见到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唯恐发生类似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便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但朱允炊在这件事的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弱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既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同时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了谋反准备。当朱允炊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已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由于朱棣的势力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起来,因而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以“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此时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刚开始时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另一方面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3年,燕军仅占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了僵持局面。

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一些被建文帝处罚过的不法宦官却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意充当内应。朱棣分析了形势,认为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他清楚很多人又持有观望的态度,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了。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

兵临城下

公元1402年6月,朱棣率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

此时的朝廷已经乱作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

朱允坟将齐泰、黄子澄贬至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被朱允坟察知,亲手将他处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幵门降燕,让燕军杀人城内。朱允坟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连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杀害。朱允坟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该以死以殉社稷吗?”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拦住,朱允坟无奈,又见警报迭传,就下令纵火焚毁皇宫。

朱棣杀人宫中,搜寻了3天,却始终没有找到朱允蚊。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蚊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中取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检葬。此时,“靖难之役”宣告结束,朱棣称帝,年号“永乐”。

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他称帝,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24人,逃跑或自杀的却有上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生死之谜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另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发为僧,自号“应文”,浪迹天涯。

相传朱棣称帝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流亡海外,唯恐其会成为后患,便命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结各国,结果仍是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