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7092600000011

第11章

中午的阳光艮强烈,但是也没有穿透这里浓密的树林,地面上只落下稀疏的点点光斑,潮湿的地面生长起密密麻麻的蘑蒜来。这些鲜嫩的菌类,吸引了很多鹿和猴子来这里采食。那些淘气的幼鹿和幼猴很快就四散跑开了,成年动物忙于进食,也无暇照顾它们。它们没有发现,那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正闪动着2个光点。这是一只雄性古中华虎,它的目光扫视着下面的鹿和猴子,选择要捕杀的对象。一只肥頌的母猴离它越来越近,最后就停在岩石下,坐在那里吃着蘑菇。古中华虎压低身体,肌肉紧綳,一个纵跃就扑了下去。猴子本能地向旁边一滚,躲过了它的攻击。但是还没等它再有什么动作,虎掌就重重地拍在了它的头上,猴子连尖叫都还没发出就死了,其他鹿与猴子吓得早就跑没了影。古中华虎叼起猴子的尸体,也迅速消失在浓密的灌木丛中。

-是亚洲特有的动物,也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强有力的。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发现过虎的化石。现代虎种类很稀少,我们习惯说的东北虎、里海虎、华南虎等其实都是虎这个物种的一个亚种,而不是指独立物种。虎和狮、豹同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属,今天人们只要通过毛色花纹的不同就能轻易分辨它们。但如果只是骨骼的话,区分这些动物就比较困难了。一般情况下,虎与豹可以粗略的根据大小来划分,而虎和狮的区分就要麻烦许多,这两种动物身材大小相差不大,但是根据解剖学家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头骨、下领等一些细致的差别来区分了(第一个古中华虎化石在发现于河南省,瑞典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经研究后认为它兼有豹、虎、狮的特点,所以与豹、虎、狮都不同,而是一个独立的种,于是将其命名为古中华虎。尽管难以判断这些化石所处的地质年代,但与之一起发现了长鼻三趾马的化石,这种三趾马主要生存在晚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期间,所以人们推测古中华虎可能也生存在200万年前左右的早更新世期间。

古中华虎到底是不是虎很长时间内都存在争议,曾有人认为古中华虎很可能是现代豹的祖先。德国生物学家海默在1967年的论文中详细指出,古中华虎的绝大多数特征确实都和虎更为接近,体形比现代虎略小而比豹子大,应该属于现代虎的一个绝灭亚种。这一结论是比较可信的,即使古中华虎不是真正的虎,那么它与虎的关系也最为接近,所以古中华虎确实很有可能是虎的祖先。

现代虎不仅个体更大,头骨形态也与古中华虎有一定区别。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期间,北起哈尔滨,南到广西的广大地区都发现了许多现代虎的化石。人们认为,虎之所以倉这在中国扩散得这么快,应当得益于更新世时期大量的有蹄类动物和对新的气候环境高度适应。虎类在发展起来后就开始全面向亚洲扩散,最后成为亚洲特有的大型猫科猛兽。

冠齿兽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冠齿兽

拉丁文名:Coryphodon

生存年代:晚古新世-始新世

生物学分类:钝脚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洲、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2.3米,身高1.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有冠的牙齿(兽)

池糖上笼罩着浓雾,往日波光粼粼的水面此时显得灰暗而深邃。一头雌冠齿兽带着2只幼崽穿过已被它们踏出一条小径的灌木丛,来到岸边喝水。它是这片丛林里最大的动物,体重相当于一头黄牛,但矮壮的身材又有些像猪。2头幼冠齿兽还有几分生气,一路上不时相互追打着;而雌冠齿兽就显得迟铫多了,从目到动作都几乎毫无活力,也从不停下来管一管孩子。它们大口地舔着水,柔软的嘴唇发出响亮的吧塔声,仿佛对周围可能的危险毫不关心。

正在这时,水边不远处响了一下,一段隱约像是枯树的东西不见了,水面冠齿兽骨骼轮廓图泛起了涟漪。还没等它们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一张鳄鱼的巨口猛然露出水面,咬住其中一只幼冠齿兽的脖子并把它拖入塘中。雌冠齿兽和另一只幼崽则晃动着肥胖的身躯,头也不回地朝灌木丛小径深处跑去。

冠齿兽大而锋利的上犬齿如同野猪的獠牙文所介绍的冠齿兽属于钝脚目,是恐龙灭绝后最先兴起的早期“怪兽”之一。它们体形笨重,重达300至500千克。若不是一对发达的大獠牙,从外表上很容易看出它们是真正的素食者。它们的四肢强壮短粗,大腿长、小腿短,能有力支撑身体而不适合决速奔跑。虽然头很大,但脑容量不过90克,与体重的比例较绝大多数现存哺乳类都要小。其实早期大型化的哺乳类,其智商的提高往往赶不上块头增长的速度,可能不比一般的植食性恐龙更聪明。此卜,它们大而锋利的上犬齿如同野猪的獠牙,除自卫之外也是掘土取食的工具。

钝脚目的祖先是某种小型、杂食的早期踝节类动物,早在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之初就已分化出来。此后它们的食性趋于单一,逐渐演变成当时屈指可数的“大型”植食性动物,与恐角类等同被称为古有蹄类。其最早成员的四足不是蹄而是爪子,可能还保留着树栖的习性。而后该家族又涌现出了全棱兽、巨钝脚兽和笨脚兽等,它们的体形愈加笨重,分别与后来的绵羊、爪兽和地懒类很相似。

5400万年前,上述各种钝脚类均已消失,而冠齿兽仍在亚洲、北美洲继续兴盛,成为本家族中最成功的一类。我国不仅已出土大量的冠齿兽化石,还发现了一些与它们很接近的钝脚类,如亚洲冠齿兽、五图冠齿兽等。它们的后裔--后冠齿兽在东亚一直延续到渐新世。

总体而言,钝脚目动物带有很多原始特征,除了智力低下、牙齿落后以外,其身体结构也不够“优化”不仅四肢的构造远没有后来的有蹄类适合快速活动,而且入胃四蹄仍保留着5个脚趾,直到最后也没有减少的趋势。然而在那个恐龙刚刚离去的洪荒年代,它们迅速发展,在新生代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痕迹。不过,它们毕竟难以和更进步的有蹄类竞争,在日益增强的食肉动物面前也显得越来越脆弱。进入渐新世后,最后的钝脚类很快被势不可当的奇蹄类挤向灭绝之路,完成了在进化舞台上的表演。

和政羊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和政羊

拉丁文名:Hezhengia

生存年代:晚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偶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

体形特征:身长1.5-2.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来自和政的(羊)

群体中,一只雄和政羊已经怀孕足月,但却一直没有生产,而且严峻的现实可能使它不得不做出流产的选择。几个月来,这里的环境日趋恶化,灌木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被和政羊们吃掉了,一些耐不住饥饿的和政羊甚至已开始试着去啃树皮或荆条。笼罩在它们身上的恐怖气氛越来越浓烈了,群体中的老羊和小羊早就不见了踪迹,现在只剩下一些强健的成年羊。它们在头羊的带领下已经走了很远,但还是没有发现任何食物,只好穿过一条大河去对岸碰碰运气。和政羊不习惯下水,聚集在水边踌躇不前。终于,在头羊的带领下羊群都跳进了水中,不料水流如此之急,许多和政羊被端急的水流卷走,最后只有六七只挣扎着登上对岸。它们并没有对不幸死去的同伴表达出悲伤,现在最才艮本的就是生存下去……中国的甘肃省和政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处在临夏盆地的南部地区。这里现在是中国最荒凉的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植物稀少,动物贫乏,人们几乎很难想象几万年前的黄河流域还是植被繁茂、水土肥美的青山绿水。如果再向前追溯几百万年,这里曾经是一个可以与非洲塞伦盖蒂媲美的大草原,当时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犀牛、象、鹿等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动物都已经消失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了,但是它们中有很多形成了化石并且保存到了今天,其中有一种样子奇特、在发现时就备受关注的动物步氏和政羊。

和政羊是1998年被发现的,当时邱占祥等几位古生物学家在参观临夏州博物馆时,看到一些奇特的头骨化石,后来又在一个农民的家里发现了几件,这些动物化石和三趾马动物群其他常见的化石混在一起。直到1999年1月,邱占祥和颉光普在和政县协助当地鉴定一批新征集到的化石时才意识到,原来这种奇特的麝牛类动物是和政地区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普遍、最有特色的动物之一。将它们命名为和政羊是为了说明它们的分布地区就是在甘肃的和政地区,种名则是为了纪念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Bohlin)博士,他对中国麝牛类动物研究曾做出过巨大贡献。

和政羊主要生活在晚中新世中期。它们在当时甘肃的和政、广河、东乡等地分布特别广泛,数量特别多,仅次于大唇犀。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些身材苗条的羊形动物竟然和现代粗笨的麝牛和扭角羚龄牛)是亲戚。它们的头骨构造与角的形态和今天分布在极地的麝牛特别接近,头角上也存在一些只有麝牛亚科动物才有的特征。

对化石的研究表明,和政羊确实是一类早期的麝牛类动物,不过它未必是现代麝牛的祖先,因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分支,它们走的进化道路不完全一祥,所以不能说只要是古代的麝牛就都是现代麝牛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