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7092600000031

第31章

亚辟猴和其邻居、同样在法雍发现的副猿是同族,都属于早期高等灵长类中的副猿类。它们的牙齿有3个前臼齿,和阔鼻类,也就是美洲的猴类相同,而现存的旧大陆的狭鼻类,包括旧大陆猴、猿类和人类则都是2个前臼齿。同时,亚辟猴的犬齿等特征也类似阔鼻类,肢骨的一些细节更加接近于阔鼻类或始新世的低等灵长类,而不是典型的狭鼻类。亚辟猴的这些特点可能是高等灵长类中的原始特征,后来在进步的狭鼻类中消失了,而在比较原始的阔鼻类中则保存了下来。因此,亚辟猴应该比后期的狭鼻类都原始很多,也比同时期以埃及猿为代表的典型早期狭鼻类原始。

亚辟猴的颅骨保留下来的不多,根据已发现的颅骨可以看出亚辟猴的眼睛相对比较小,应该是在白天活动的。它们的后肢长于前肢,踝关节很灵活,肩部和松鼠猴等擅长-阪的现存灵长类非常相似。综合来看,它们可能是四足行走、擅长繼的动物。

亚辟猴的牙齿显示它们主要以果实为食,但臼齿上较厚的珐琅质表明种子也是它们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雄性的犬齿比雌性大,表明它们可能是一雄多雌的群体生活,雄猴发达的犬齿用于竞争异性。

目前通常认为,亚辟猴是高等灵长类中最原始的成员之一,但它们和其他高等灵长类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人们曾因亚辟猴及其近亲和旧大陆猴类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从而认为它们所在的副猿类是旧大陆猴的祖先。但副猿类身上缺乏很多狭鼻类的典型、共有特点,而那些“相似特征”很可能只是因特殊适应造成的趋同进化现象。因此,目前学界基本不再认为现存的旧大陆猴是它们的后代。

关于副猿类和新大陆猴的关系,则是一个更有趣的话题。新大陆猴类的化石比较少,所以人们对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情况都不清楚。亚辟猴有很多特征和新大陆猴类相似,虽然现在一般认为这不过是早期高等灵长类的共有特征,未必表明它们是新大陆猴类的直接祖先,但作为非洲早期的高等灵长类,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新大陆猴究竟是在亚辟猴之后分支出来的,还是从更早的高等灵长类分支出来的。

此外,随着曙猿等一系列亚洲更早的高等灵长类被发现,副猿类不再是最原始的高等灵长类,而它们和曙猿类的关系也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不过一般认为副猿类和曙猿类还是比较接近的,它们仍是最原始的高等灵长类之一,接近其他高等灵长类的共同祖先。

异刃虎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异刃虎

拉丁文名:Xenosmilus

生存年代: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美国

体形特征:身长2.1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奇异的刻刀(兽)

荒野中,一只年轻的雄异刃虎在游荡,半年前它刚离开父母自己生活,还不太习惯这种孤独处境〇异刃虎通常是成对行动的,而孤独的异刃虎很难在成群西踹或其他食肉兽面前占到便宜。雄异刃虎正在彷徨,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深沉的低吟。它清楚,这声音艮可能来自一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潍性,于是回以雄性的呼号并循声走去。爬到半山腰,它终于发现一只漂亮的雌异刃虎正狄在巨石上盯着自己。它不敢轻易唐突,而是在几十米外来回踱步,展示自己强健的身躯,口中发出表示友好的鸣鸣声。大约40分钟后,潍异刃虎站起身,呲着牙缓步向它走来,皮毛下鼓起发达的肌肉。缺乏经验的雄异刃虎有些不安,但紧接着迎接它的就是潍性毛萆萆的脑袋在它脖颈上来回磨蹭,然后是一记轻轻的巴掌。它佯装不满地哼了一声,与雌异刃虎兴奋地滚打在一起。如果几天内的磨合順利,它们将成为长期的合作搭档,共同袭击横冲直撞的西揣群、共同从豹鬣狗或美洲狮口中夺取食物,乃至共同在同类面前守卫自己的领地、共同哺育自己的儿女……

1981年,几位美国业余古生物爱好者来到1佛罗里达州寻找化石。他们本打算寻找某种史前大型西端的遗迹,但在一个采石场中他们不仅找到了几十具西端遗骸,而且还意外发现了与其翻齡骨化石保存在一起的两具近乎完整的大型食肉类化石。他们很快联系到了著名的剑齿动物专家拉里-马丁教授,后者在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新化石的发现之后终于确定它是剑齿虎家族中的一个新属,并于1994年正式命名为“赫氏异刃虎”(旧称异剑齿虎)。至今只发现了这一种。

异刃虎既有短粗的四肢和厚重的肌肉,又有短而宽(其实也有近9厘米长)、边缘带锯齿的剑牙。不过,虽然它们的身躯可能比一般的刃齿虎还要粗壮,但由于它们的牙齿和较长的颈部都更接近锯齿虎,目前古生物学家将其与锯齿虎归为一类。

异刃虎还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它们的头骨较长,下颌深而结实,白齿非常发达,意味着巨大的咬力。这不仅让人们联想起今天非洲草原上的斑鬣狗。难道这种体重士:超过230千克的猛兽会以食腐为生吗?更新世时期,在北美曾繁荣一时的豹鬣狗类迅速衰落。除了环境变化的因素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竞争者促进其灭绝,而异刃虎就是“最佳人选”,健硕的体魄和强大的咬力足以保证它们成为食腐动物中的强者。然而,纯粹的食腐动物在哺乳类中其实是不存在的,异刃虎可能像化石显示的那样是凶悍的西端猎手,而且可能结小群进行捕食。

史前的北美西端(如平头猪)体形很大,可能难以对付。要想以这种动物为食,无疑是颇为不易的。虽然异刃虎的体态钝重,使它们只能采用伏击方式,但它们的全部24枚牙齿都边缘如锯,咬力又强,有助于很快扯开西端的皮肉甚至让其流血至死,减少搏斗时受伤的几率。

由于被发现的时间不长,目前异刃虎身上还存在许多谜团。比如,在19世纪中期就巳开展大规模化石发掘的美国,为何到20世纪末才发现这种大型食肉兽?晚更新世的拉布雷亚浙青坑中没有其化石,而巳有的异刃虎记录只包含170万年至100万年这一段,此后正是刃齿虎兴起的时间,它们是否在竞争中取代了异刃虎?或者异刃虎是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选择了相对专一的食性,导致长期处于边缘的生态区位,数量也比其他剑齿虎稀少?随着更多新化石的出土,相信这些笼罩在它们身上的神秘面纱将被逐一揭开。

鹦鹏兽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鹦鹉兽

拉丁文名:Psittacotherium

生存年代:古新世

生物学分类:纽齿目

主要化石产地: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1.1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嘴巴像)鹦鹉(嘴)的兽

5500万年前的北美西部。这个夏天异常干旱,已经几周没有下雨,小河露出了白花花的河床。动物们大都迁徙他处了,只有一对鸟鹉兽带着幼崽留在凉爽的地洞中。几年来,这2只鹦鹉兽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地下家园,挖出的地洞纵横交错,总长足有三四千米。它们看起来与鹦鹉没有半点儿相似,倒活像肥胖畸形的老鼠,体形则如同一头小猪。

阳光毒辣地照在地面,而2米之下的鹦鹉兽一家却毫无感觉,只顾在隧道中觅食。它们用粗壮的前爪刨着土,长长的舌头则不时把路上遇到的蚂蚁、蚯蚓连同泥土一起卷进嘴里。不过,鹦鹉兽的主食还是鲜嫩多汁的植物根茎,正是这些富含水分的食物使它们不必依赖水源,能躲在地下度过最艰难的年份。

鹦鹉兽属于纽齿目,一个新生代之初的古老类群。纽齿类的化石分布很广,但数量和种类一直比较稀少。它们在许多方面与当时另一类齿目非常相似,但近年研究表明两者的关系其实并不很近,很史前异兽-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主要依据是它们的牙齿有较大区别。

通常认为,纽齿类的直系祖先是早在中生代白垩纪便已登场的食虫目动物,起源地在落基山脉一带,不过还缺乏更多正据。

已知最早的纽齿类在新生代的头50万年内便出现了,它们通常比老鼠大不了多少,牙齿尖利、四肢灵活,还有一条长尾,看起来更象普通的食虫类。它们是适应性颇强的杂食者,不但能在树上和地面捕食各种小动物,发达的颊齿也说明植物在其食谱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后随着从原始食虫类一步步走向特化,纽齿类的体形也是一路猛长,比上述早期种类只晚200万年的鹦鹉兽体重就突破了50千克的大关,成为当时最大的哺乳动物。一些末代纽齿类贝何能有8扦克。不过,由于此时恐角类、钝脚类乃至裂齿类的大个子成员已经出现,它们只能算“中重量级”了。

鹦鹉兽是纽齿类中比较典型的一员,加上长尾巴全长约有1.1米。其头骨占身长的1/4,结构粗重,脑量很小。它们的双领有力,雅能像老鼠一样终生生长,会圣导起日常磨员,化石印痕还显示它们有一条肥大的舌头。鹦鹉兽体形粗壮,脖子和四肢短而有力,前肢尤为发达,脚上长有粗大的爪子。

如此笨重的大家伙显然不大可能会爬树了,也无法快速奔跑。但它们还有2只铲子般的前脚,伸长的吻部和犬齿也使它们能像野猪一样刨土。据推测,鹦鹉兽可以看成土拨鼠和鼹鼠的大型混合体,大部分时间躲藏在自己掘出的地洞中。它们可能主要以地下的植物根茎为食,还吃一些蚂蚁、白蚁和地下螺虫,偶尔在白天到地面上寻找鲜嫩的植物枝叶。由于这些食物含有大量水分,它们不用冒险到水边喝水,可以躲开食肉动物的威胁。

过去一般认为纽齿类只分布在北美洲,但2004年学界对其分类进行了调整,将我国河南发现的豫裂兽从裂齿目划入纽齿目,说明它们的生活范围比以往认为的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