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7092600000004

第4章

秋风扫过华北平原,树叶一片片落下,草原的颜色也由鲜绿开始转为枯黄。一只雄性豹斑西瓦猎豹土立在小丘顶上,注视着远处南下的兽群:小山般的古菱齿象、双角细长的短角丽牛,还有埃氏马、双叉麋鹿和各种誇羊的庞大队伍,好似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对食肉动物来说,它们也必须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贴贴秋膘,以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何况,这头豹斑西瓦猎豹还要考虑身边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小家伙已到了独自闯天下的年龄,但这母子3人的感情很好,而且一起生活既能提高捕猎效率,也不用担心锯齿虎和鬣狗前来骚扰了。然而在食物稀少的冬天,3张嘴总是比一张嘴难填饱的。雌借豹走下山丘,看见稚气未脱的一双儿女正在草地上打滚戏耍。它走上去,温柔地舔:舔儿女们毛葺萆的脸,自己也感受着同样的爱抚。3个头凑到一块,哺哺地叫了一阵后又分开了,一个个站起身走向草原中若隐若现的兽群。

比起狮、虎、豹等猫科猛兽,猎豹的生存史更古老,与它们的血缘也不算近。最早的猎豹类生活在非洲,后来有一部分进入亚欧大陆,其类是同步的。大约300万年前的上新演化和迁徙几乎与它们的主要猎物一世最晚期,现代的猎豹出现了,它们最古老的化石和早期人类遗迹一起出土于坦桑尼亚的地层中。几乎与此同时,它们的北方兄弟,更加庞大强悍的豹斑西瓦猎豹也出现在地球上。

豹麵瓦猎豹在晚上新世曾繁荣时,从中国、印度、中亚到西欧都发现过它们的妬。其大小约是胜猎豹的15倍,几乎就胜猎豹的简单放大版。之所以长得这么大,很可能是因为大体形有助于嫌领境下傲樵量〇而且奸脂赚少,它们很可能身搬擁勺长毛。

那么,豹斑西瓦猎豹是否能像现代猎豹一样疾驰如风呢?有人认为它们可倉啟包得没有猎豹快,但也有人认为凭借更大的身体和更发达的肌肉,豹斑西瓦猎豹的冲击力更强,足以对付稍大些的猎物,如成年的中型玲羊或幼野马。

虽然豹斑西瓦猎豹比现生猎豹强大得多,但在当时亚欧大陆上的各种锯齿虎、鬣狗乃至熊类面前,它们还是相对的弱者。为了获得高速,猎豹类的犬齿缩小以增大呼吸进气量,爪子也为增强抓地性能而无法完全缩回,被磨得很钝;而且它们每次奔跑都要消耗极大能量,导致捕猎成功后往往筋疲力尽,无力抵抗前来抢夺猎物的其他猛兽对体形大且生活在较冷环境中的豹斑西瓦猎豹来说,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因为它们所需的热量更多,成可以互相保护的集群。此外由于猎物较大,接竞争也更为激烈,不像现生猎豹那样可以经常抓抓雉鸡、野兔充饥。

近200多万年来,气候和环境的剧变对所有动物都是严峻考验。在残酷的选择中,豹斑西瓦猎豹和其他很多古老类群一起消失了,而体形较小的中间猎豹和更新猎豹接替了它的位置,但又遭到人类的无情猎杀。到21世纪初,只有东非、南非和伊朗的少数保护区内还倉巨看到野生猎豹的身影。虽然目前人类保护猎豹的努力还面临许多困难,但可以相信,只要更多人能够觉醒,这种充满活力的猫科动物还将与人类一起共存很长时间。

豹纖狗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豹鬣狗

拉丁文名:Chasmaporthetes

生存年代: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洲、欧洲

体形特征:身长1.6-2.0米

食性:肉食性

笼罩在东欧大草原上的氤氲已经被太阳驱散了,草原上的动物开始活跃起来。一大群真枝角鹿正在寻找发芽的嫩草,丝毫没有注意到山坡上那群对它们虎视眈眈的豹鬣狗,它们已跟踪这群真枝角鹿多时了。过了一会儿,它们迅速跑下山坡,消失在浓密的草丛中。其中几只压低身子潜行过去,而另外几只则穿插到不远的森林边上。

当真枝角鹿有所察觉时,豹鬣狗已经潜行到距离鹿群不到100米的距离,其中几只率先以惊人的速度向鹿群冲去。鹿群马上朝森林中奔逃,却被潜伏在森林边上的豹鬣狗包抄过来,只好折返草原,分头突围而去。尽管豹鬣狗已经全力奔袭,但还是失败了,鹿群很快甩掉它们跑向远方……1904年,古生物学家史德群在研究一批来自法国的化石时,发现了一种牙齿很奇特的鬣狗。此后人们在亚欧地区陆续发现了类似化石,有人提出它们应是一类向猎豹方向特化的鬣狗。直到20世纪代,北美古生物学家才将其确定为单独的豹鬣狗类。

豹鬣狗是鬣狗家族在中新世分化出的一个旁支,它们与现存斑鬣狗、缟鬣狗的关系相当远,有着完全不同的进化历史。鬣狗类进化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前臼齿加粗加大,这些粗壮的牙齿像锥子一般,能在强大双颌的作用下咬裂骨头。而豹鬣狗的牙齿虽也相应地粗壮化了,但却较扁且适于切割、撕咬肉类,这在后期的鬣狗当中很少见。此外它们身躯苗条、四肢修长,应该是一类倉旨够快速奔跑、进行积极狩猎的鬣狗。化石证据还显示,它们应该是像现代衰王鬣狗一样群居生活的。

虽然豹鬣狗的体形很特化,但它并没有像其他早期特化的鬣狗那样很快消亡,而是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延续了500万年之久。真正的豹鬣狗最早出现在晚中新世的欧洲,然后迅速扩散到了亚欧大陆和非洲,并在上新世通过白令海峡入侵北美洲,成为当时分布最广泛、最繁盛的一类鬣狗。

19世纪5畔代左右,古生物学家认为豹鬣狗很可能起源于中新世的一类小型鬣狗狼鬣狗,二者在鬣狗家族中同处于一个单独支系,共同特点是躯干和四肢明显加长,牙齿更适于切割肉而不是压碎骨头。但是近年来有人把狼鬣狗放到了鼬鬣狗类里,如果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划分更合理,那么关于豹鬣狗的起源问题就将再次摆到古生物学家的面前。

以往发现的豹鬣狗化石都很破碎,直到近几年才有较完整的化石出土,其中比较出名的是亚洲的进步豹鬣狗和欧洲的月谷豹鬣狗。它们都曾生活在早更新世较寒冷的草原上,其中后者是旧大陆豹鬣狗中最大的一种。

大约200万年前,随着早更新世的结束,豹鬣狗的进化之旅也趋向衰败,相继在它们曾驰骋过的各大陆灭绝。

现代斑鬣狗虽然会依靠集体性的捕猎,但在面对危险时往往会一哄而散,很少群起抵抗,不同于团结协作、常常生死与共的犬科动物。豹鬣狗的群体可倉旨就与斑鬣狗类似,缺乏狼群那样的高度凝聚力,这让它们在与犬科动物的竞争中劣势尽显。进入北美洲的豹鬣狗没能繁盛并且很快灭绝,可能正是因为当时北美洲是犬科动物的大本营,它们找不到自己的生态区位。

千百万年来,鬣狗家族的成员不停涌现又不断消亡,而豹鬣狗选择了一条与其他鬣狗大相径庭的进化道路。它们看见了巨鬣狗的没落,目睹了剑齿虎的衰败,最后终于轮到它们自己。豹鬣狗类在大自然中奔跑了500万年后,最终还是消失在了亚欧大陆广袤的原野上。

步行游鲸

中文名称:步行游鲸

拉丁文名:Ambulocetus

生存年代:始新世

生物学分类:鲸目

主要化石产地:巴基斯坦

体形特征:身长2.7-3.0米,体重约300千克

食性:肉食性

释义:能行走也会游泳的鲸

夜幕降临,驱散了古巴基斯坦沿海的热气。月光洒在海岸的森林中,透过树冠在地面留下一片斑驳的影子,为夜间出来的动物带来了最好的保护。除了偶尔的虫鸣,只有微风掠过森林时树叶的沙沙声。一个瘦长的身影悄然离开森林中浓密的灌木,这是一匹来湖边喝水的原厚脊齿马,这个小家伙没注意到湖面上的步行游鲸正注视着它。步行游鲸悄悄潜入水下,一直潜行到离喝水的小马不到1米的地方才停下。没有任何征兆,它突然窜出水面一口咬住原厚脊齿马的头,把它拖入水中。小马在一阵轻微的挣扎和口申吟后,就不再有声响……第二天清晨,水中散发出腐臭的味道,引来一群群的飞虫。2只小兽也被尸体的味道引到了湖边。但眼前的情况让它们有些害怕,一阵徘相后还是离开寻找其他食物去了。原来湖边淺滩上正八着一只雄性步行游鲸,旁边还有原厚脊齿马的残躯……1992年,美国东北俄亥俄大学的泰维森教授在巴基斯坦北部发现了一具几乎完整的动物骨架,这就是步行游鲸,一种过着两栖生活的古鲸。这种古鲸生活在约4900万年前,一般身长2.7至3米,体重约300千克,不比现在的海狮大多少。

步行游鲸生活在古地中海的海边、泻湖及内陆河湖中,虽然它们还是明显的陆地兽型动物,但已经很适应水栖生活,在水里行动自如。它们经常潜伏在浅水中伏击岸边的动物,依靠强壮的上下颌抓住牺牲品。虽然它们的化石数量不多,但代表了鲸类进化中的关键阶段,所以科学家非常重视。

步行游鲸身上体现出了一些过渡类型的特征,其鼻孔仍位于头颅前端,但眼睛和耳朵的位置都较高,这是对水栖生活的适应。它们躯干粗短,胸部宽厚,已经呈现流线型,4条腿也被挤到了身体两侧,看起来有点儿像一条披着毛皮的鳄鱼。其后肢特别强壮,脚掌很大,可能长有发达的脚蹼。这些结构暗示它们仍有陆上行走的能力,但却只能蹒跚而行,无法灵活奔跑。与后期鲸类相比,步行游鲸没有用于游水的发达尾叶,尾巴也不长,但脊椎已经可以灵活弯曲。在水中它们依靠身体上下摆动、后肢击水来前进,更像现代水獭的游泳方式。

步行游鲸虽然没有现代鲸的优美卜表和庞大身躯,但它们凭借自己在鲸类进化中的重要地位,受到了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关注。作为一种过渡类型,它们在带给人类许多答案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问题。它们与现代鲸或巴基鲸等其他早期古鲸的形态差异还很大,这中间到底还存在着什么样的物种?这些物种的形态会不会更加出乎人们的想象?鲸类的进化史是不是更复杂?更多答案或许仍埋藏在巴基斯坦北部的丘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