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我的健康水DIY手册
7095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养生其实很简单

当听到人们用“水汪汪”“水灵灵”之类的辞藻来形容一个女孩子的时候,首先令人联想的是外表的姣好美丽,殊不知其深层次蕴含的却是健康的问题。水之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约70%的面积是水,而人的体重约60%是液体。一般来说,人不吃饭可以活1个月,但不喝水最多仅能维持1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贾宝玉说得很对:“(女)人是水做的”。

既然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饮水,饮什么水,便成了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从医已满23年的临床医生,我实在不愿乘着“养生热”而“搭顺风车”,更不敢(自忖也没有资格)以所谓正本清源的面目来“布道”。只是在平素受周遭亲朋好友所信任而频频被要求推荐用来保健养生疗疾的小处方。日积月累,也算是略有心得。为时有所闻“小方治大病”的反馈所鼓舞,更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养生专家”给百姓带来的困扰所忧虑。加之机缘巧合地认识了於悦、朱丹、刘汝怡几位很有才华的作者、摄影师与编辑朋友等一干人,于是一被认可便可能冲动,于是一旦冲动便一步步地走到了如今这个境地——“被出书”。

其实并非“得便宜卖乖”,我反倒是很珍惜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希望借由此书向读者朋友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养生不复杂其实很简单,养生不“拧巴”其实很自然,养生不玄妙其实很科学。

养生贯穿于人的一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点点滴滴,饮水(药茶)只是养生万花丛中的一朵奇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个医生的思维定式。所以我就要不胜其烦、不揣浅陋地利用《前言》之地絮叨一番。我还要切切地叮嘱读者,不读《前言》别买、别用此书!

在中国,说到饮水不能不提及饮茶。茶之为饮,肇自远古;茶之为道,兴于中唐——以陆羽《茶经》的出现为标志,从而将饮茶升至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使饮茶之事也成为精神、物质两大文明的共同结晶。逐渐地,饮茶在当时社会成为时尚,以至于儒、释、道三教九流都来凑趣。凑趣的结果,便上了档次,衍生出饮茶与生活、健康乃至怡情的关联。

其中自然而重要的内容便是饮茶所涉及的养生问题,从而引申出药茶的概念。药茶就是除茶叶外,依据个人口味、体质等情况,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再加入一些药用食材,将饮茶由解渴、怡情而发挥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极致。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即所谓“药食同源”——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的就是药食两用。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南瓜子、蜂蜜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远游》中有“食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兮含朝露。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的记载。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服食药茶的情况。也有人据此说屈原曾修炼“辟谷术”,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保健的时尚,就像现在不少人练“瑜伽”一样。中国自古就有“辟谷”之说。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希望能达到不死的目的。始自先秦的辟谷术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堪称传奇的例子。《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30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40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20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并一度引领社会潮流,人们大有趋之若鹜之势。

诸书所载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由此可见,辟谷绝非水米不进。从某种角度而言,其所饮用的也是一种特殊的“养生药茶”。

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地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会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药物的作用。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传统的药茶产生信赖!但这种信赖却不应是盲从。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因此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所以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调养前应先了解体质,才不致选择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义甚或弄巧成拙。

如何认识体质属于专业范畴的问题。简而言之,作为普通人你可以如此来对自己做个基本判断。以寒、热分体质:热证体质常会有紧张、兴奋、亢进、炎症、充血等情况,平时易有口渴,喜欢冷饮,尿量少且呈黄赤颜色,便秘等表现,且精神容易呈现兴奋状态。而寒证体质则是弛缓、萎缩、衰退、无力、贫血等症状,平时不渴且喜欢热饮,尿量多呈颜色清淡,女性生理周期较慢等表现,精神上较没力的状态;以实、虚分体质:实证体质的人中气十足,讲话有力,体力充沛,无汗且容易便秘。而虚证体质的人讲话较无力,体力虚弱,自汗,肠胃容易有下痢症状且脸色较苍白;以燥、湿分体质:燥性体质的人体内水分较不足,容易口渴,干咳,便秘,女性则月经较少。湿性体质的人则是体内水分过多,容易有血压高、浮肿、腹鸣、痰多或下痢等症状表现。

以上是典型情况而言,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非典型”体质,也就是说你很难对号入座。往往是几种情况交叉互见,这时要想“搞懂”自己恐怕就应咨询专业人士了。

了解体质后还须知道药(食)物的性质,才能对证下药(食)物。因应体质上之寒热、虚实、燥湿,分别选用适宜的药(食)材,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比如,反传统的陈独秀本是不屑于中医的,因为他曾自开中药无效。后来针对他的高血压,请中医根据体质情况只开了一味蚕豆花泡水,便使病情得以控制,于是观念又转变了。

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对证才能有效。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却难以被人自觉执行呢?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情况,“XXX用了XX药(疗法)效果特别好,你也试试吧”;“我用XX治好了病,你既然也是这毛病,我送你一些吧”……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在想“善有善报”真的不尽然呀。无疑,这些推荐者是热心、善良的,但却是无知的。一定要记住,给亲人朋友推荐、奉送什么都行,唯独药品(包括疗法)例外!切不可因为一时热心推荐导致发生悲剧而追悔莫及,我曾看到过这种情形!其中道理十分简单——你不了解他的体质。国外有句谚语:“此人之肉为他人之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医对此更是有生动的总结:“用之对证,砒霜就是补药;用不对证,人参也是毒药。”

还经常有人问应如何进补的问题。其实在前面已经部分作了回答,原则之一就是对证。一般而言,补性的药(食)物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增加元气,适合虚弱体质者食用。而实证体质者服用则反易造成便秘,汗排不出,病毒积存于体内,引起高血压、发炎、中毒、出血等不良反应;泻性药(食)物则可协助将病毒由体内排出之作用,可改善实证体质者之便秘、充血、发炎等症状。而体质虚弱者则可能会因食用过多而造成下痢,身体更虚弱,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除对证外,再一个注意点就是进补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安全、有效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同样也是保健养生的原则。

本书中涉及的各种茶药配方是参考了许多历代先贤的著述,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本人的临床体会而得。我一直信奉“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因此,本书内容不属于个人,而应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在编写过程中,除前述几位才女的辛勤付出外,我的学生贾明月在忙碌的学习、实习之余也协助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并致谢忱!

药茶养生治病,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愿与读者一道跨越时空,借唐代陆希声的《茗坡》诗,去共同体验、玩味他饮茶疗疾的境界与情形: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张纾难(邮箱:shunan_zhang@yahoo.com.cn;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www .huxike.com.cn)

2010年7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