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
7098000000011

第11章 心脏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11)

张大妈60多岁了,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出虚汗,她觉得自己要死了,以为自己患了冠心病,但经内科医生反复细致的检查,没有发现她有任何心脏和胸腹部疾病的证据。半个小时后,她的病就缓解了。这样的事在一个月内出现了3次,后经心理医生检查,原来她患了焦虑症。

许多心理疾患如焦虑症、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疑病症等都有类似冠心病发作的症状,须与冠心病相区别。另外,健康人在紧张恐惧时,也有心前区不适的感觉。毫无根据的怀疑自己患冠心病也会给自己造成很大心理负担。

(二)冠心病患病原因中是否有心理因素参与的作用

在众多冠心病患病原因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点评:心理因素,尤其是精神长期焦虑、抑郁,又得不到解决,使体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收缩,心肌负担加重。同时,人的免疫系统受损,抵抗力低下,整体功能下降,是心理因素影响人们患冠心病的原因。

(三)冠心病患者有哪些心理症状

冠心病人因心肌供血障碍,常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失语、意识障碍。另外,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常出现无法控制的死亡恐惧感。平时焦虑、担心、抑郁等也是常有的心理症状。有的病人常为一点小事发火,被称为易激惹。在心肌梗塞愈合期,往往会出现失眠、无力、衰弱等症状,感觉过敏和疑病也是冠心病患者常出现的。

(四)了解以上情况对防治冠心病有什么作用

首先我们要知道和重视心理症状也是冠心病的表现之一,无论医生还是病人,都应在防治冠心病时,从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在识别冠心病的心理障碍后,要及时解除不同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如情绪忧郁者,给予抗忧郁治疗。这时供选择的有心理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患者应调整自身的心态,改善个性中的弱点和人际关系,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都是必要的。值得指出的是冠心病人在实际生活中,常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冠心病的复发、加重、恶化有促发作用。这时,及时去正规医院的临床心理科,请心理医生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冠心病患者的性保健

性行为是一种精神与体力的活动,这当然使心肌耗氧量增加,需氧量也相应地增加。测定需氧量增加的程度,最简便的指标是心率,需氧量越大,心跳也就越快。许多研究表明,在性行为高潮阶段,心率每分钟可增加50~100次,加上原有的心率数,心率每分钟可达到120~180次,呼吸可达每分钟60次,血压可高达270/130毫米汞柱。已有冠心病的患者,或虽未诊断为冠心病,但时有心前区疼痛、憋气者,可能承受不了性行为的活动强度,而心律紊乱、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有报告指出,中老年人性行为猝死者约为万分之六,其中半数是由于冠心病所致。这就提醒有冠心病的女性在过性生活时一定要注意下列诸项,以免发生不侧。

1.应避免在饭后、酒后、浴后和紧张匆忙的情况下进行性生活,特别要避免在盛宴、酗酒之后进行。

2.出现心绞痛时应立即停止房事:房事后出现心律紊乱或心力衰竭,应禁止性生活,何时恢复,要由医生视运动耐受试验而定。

3.为了避免在房事时发生心血管危险,有人建议事前口服心得安或临时含硝酸甘油片,以提高运动耐量;有高血压者可提前服用二硝基异山梨醇,但有人认为这一建议并非十分妥当,如果需要用药才能勉强进行性生活,表明这种冠心病病人的运动耐量差,本来就不应进行性活动,而应逐渐加强营养和体力锻炼,当达到能耐受性生活活动的运动耐量时始可进行性生活。4.急性心肌梗后4个月内禁止进行房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有明显的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则禁止性生活的时间延长到病后6个月。具体恢复性生活时间还要由医生视运动试验的结果而定。

冠心病的体育保健

运动锻炼对预防高血压病有极大好处。它可使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改善,吸氧量增加,改善心肌的供血,还可改善脂质代谢,减轻高血脂症。

冠心病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心绞痛很少发作,一般情况良好者可根据体力选下列耐力性或放松性运动项目各一种:

1.耐力性锻炼项目:

(1)自由步行。锻炼时间约20~30分钟。

(2)步行与慢步交替进行。总时间20~30分钟。

(3)慢跑。速度每分钟约100米,总时间约10~20分钟。

2.放松性锻炼项目:

(1)简化太极拳。每次打一套,每日1次或2次。

(2)气功。练习放松功,强调放松、安静。

(3)保健按摩。做摩脸、擦颈、擦胸、揉腰、揉脚底涌泉穴等自我按摩,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冠心病患者体力较弱,稍劳累就胸闷、心慌气短,但很少发作心绞痛,可作定量步行,从300米开始,以后逐渐增加到3000米以至更长距离。

间歇性轻度心绞痛患者,每日或数日发作一次,但不需要或偶服抗心绞痛药很快即缓解;或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已满的患者可进行以下运动锻炼:

1.简化太极拳:视患者病情和体力而定,可以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打全套或半套。

2.气功:方法同前,可每日练1~2次,每次20~30分钟。练功后可减轻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并能改善睡眠、增进食欲。尤其对心律紊乱和纠正心动过速,效果更好。

老年冠心病人在选择适当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时,要掌握好运动量,一般可根据心率的变化及运动后的自我感觉来测定运动量。运动后的适宜心率,60岁为每分钟112次,65岁为108次,70岁为100次,运动后心率超过此数,表明运动量过大。运动过程中如有气促轻度眩晕感,应增加中间休息时间,减少运动量。如有明显乏力,心前区、左上臂有压迫感或疼痛或心慌,脉搏有间歇性停跳,应停止运动。

最后须提醒冠心病患者,不宜在早晨进行体育锻炼,因为早晨是冠心病发作的高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刚起床几小时内,血管内特别容易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的栓塞所致。

一般认为,冠心病人在晚上7~9时进行体育锻炼较好。如果晚上没有时间,一定要在早晨锻炼,那么只能做些轻微活动,如散步、保健按摩等。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注意

人体运动后,心脏的工作量加大,耗氧量增多,有时会加重心脏的缺血而诱发心绞痛,这是冠心病病人参加运动锻炼时的一大疑虑。近年来,由于不恰当地倡导运动,缺乏医学监督,冠心病病人运动不当后,病情加重以至死亡的教训是不少的。但是,如果掌握冠心病及其发病的规律,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营养心肌的血管增加侧支循环而纠正缺血状态。运动还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使心肌具有更强的代偿能力。反之,过于苛刻地限制冠心病病人的体力活动,往往会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由此引起的心脏负荷常常超过体力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倡冠心病病人进行积极而适量的运动。通常可根据心率的变化及运动后的主观感觉来估价运动量。各年龄组运动后的极限心率和适宜心率可参考下表。

如果能做活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或记录运动后心电图变化,对于估价运动量则更有科学依据。运动后出现的心悸、头晕、气急等主观症状及出汗多少、口唇颜色、血压变化等特征,都是考虑运动量大小的重要依据。运动后以不出现症状为宜。

冠心病病人参加运动时,既要选择适当的运动量,还要有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果病情稳定,病程在3年以上,可作散步、快速步行、慢跑、做操、打太极拳、做气功或骑自行车等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国内多主张发病后6~8周下床活动,但是,如果病情稳定,无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及休克并发症时,可以在3~4周后下床活动。一般先在床上做些简单的医疗体操,然后在床上坐位自理生活,2~3天后,可视情况到床边椅子上坐位活动,如果仍然无不良的异常反应,可以选择步行、简易体操等轻微活动。这时,仍然必须注意避免重体力活动。心肌梗死急性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严重心率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均须严格限制活动,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否则,容易引起心脏破裂、心室颤动,以至发生猝死。

高原低氧环境能抑制冠心病

高原低氧环境带给人的不仅是头晕、耳鸣、恶心等烦恼,它还能“巧手”调整人的心脏细胞形态和血脂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抑制冠心病的发生。

科研人员解释说,“家兔模型”表明,动脉内皮与血脂间的海拔性良性循环,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使冠心病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发病率低、发病迟、病状轻。一些条件良好的中高海拔地带,经过开发建设,有可能成为冠心病的天然预防、康复中心。

肺心病的预防

肺心病是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肺、支气管或肺血管的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心脏病。一般情况下,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原发疾病的发展,使肺部血液循环的阻力加大,引起肺动脉内的压力升高,这样,右心室向肺输送血液的阻力增多,随着病程的进展,导致右心室的肥厚和扩大,这种病人常有下肢浮肿、肝脏肿大、心慌气急、食欲低下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一般所说的肺心病是一种慢性病,又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中年后期,发病率较高。肺心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基本上是维持现有病状的治疗,肺心病难以根治,近些年来,肺心病的治疗进展也很快,但死亡率仍很高,因此,预防肺心病就显得格外重要。

1972年,我国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总结并交流了防治经验,目前认为,引起肺心病最常见的病因还是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约占80%~90%,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矽肺、胸廓畸形、胸膜肥厚等肺部疾病也是发生肺心病的重要因素。肺心病病人,如果合并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可能较早地出现心力衰竭。

预防肺心病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肺心病的多种有关疾病,有人注意到肺心病的形成,短者需数年,长则可达数十年,在这不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引起肺心病的原发病,是完全有可能的。现代医学认为,如果将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很好地控制住,肺心病的发病率即可大幅度地降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要注意检查心功能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肺心病。肺心病得到及时治疗,亦可阻断肺心病的发展。对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还要加强卫生宣传,讲明疾病发展的后果。例如,很多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因为吸烟而反复急性发作,不少人已影响心脏功能,当了解到久治不愈的慢性支气管炎会引起难以治愈的肺心病时,多数人会自觉地戒除吸烟癖好,病情将明显好转,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大大改观。

心肺复苏办法

呼吸、循环骤停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常发生在家里和医院外的各种场合,如果能懂得有关急救知识,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在现场上通常要进行心、肺、脑的全面复苏,因此,又称心肺脑复苏。现在,心肺脑复苏技术已经标准化了,这不仅是医务人员的事,而且又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很多发达国家,对于心肺复苏技术都进行普及训练,因而及时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每一个中年人,都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技术也很有必要。参照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编著的《心肺脑复苏术操作训练规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是一个连贯的急救技术,每一个步骤应该不间断地进行,为了便于记忆,分为三步,第一步即从判定神志到开放气道并确定有无呼吸;第二步即人工呼吸;第三步即判定心跳是否存在及胸外按压。

(一)第一步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首先必须了解病人是否心跳、呼吸停止。呼吸,心跳停止的表现是:当心跳停止时,意识突然丧失时,病人昏倒于各种场合,病人面色苍白或转为紫绀,瞳孔散大,部分病人可有短暂抽搐,伴口眼歪斜,随即全身肌肉松软,这时,摸不到脉搏,听不到心音;其呼吸停止的判断较为容易,用耳贴近病人口鼻,面部感觉病人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病人的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头部侧向病人胸部,眼睛观察病人胸部有无起伏,则可判定呼吸状况。

一旦发现可疑心搏骤停的病人,首先判断病人有无意识,一般轻轻摇动病人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果初步确定病人神志昏迷,应立即招呼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可以大叫“来人啊!救命啊!”接着将病人放置适当体位,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病人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抢救者跪于病人肩颈侧,转动躯体或拉直双腿时要注意保护颈部,最好能解开病人上衣,暴露胸部,或仅留内衣。应用仰头举颌法保证呼吸道畅通。

(二)第二步

在畅通呼吸道、判定病人不存在呼吸后,立即借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挤压。抢救者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的鼻孔(捏紧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要把病人的口完全包住),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直至病人胸部上抬,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再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以便病人从鼻孔呼气,此时病人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排除。每次吹气时大约为800~1200毫升,吹气时暂时停按压胸部,亦可用简易呼吸器代替口对口呼吸。

(三)第三步

在判定病人心跳停止后,先行心前区叩击术,用右手握拳,以中等力量叩击心前区,连续叩击3~5次,常可使心脏复跳,无效时,迅速使用胸外心脏按压术。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弹簧床,应在病人背部垫一硬板,操作者以右手掌置于病人胸骨体的下方1/3交界处,左手则按压在右手手背上,操作者双背应绷直,力争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借助操作者和躯体的重力及上肢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快速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80~100次。按压有效时应能触到大动脉的搏动,收缩期血压维持在60毫米汞柱(8.0千帕)以上。双人抢救时,两人必须配合协调,吹气必须在胸外按压的松弛的时间内完成,按压与呼吸的比例为5:1,人工呼吸者与胸外按压者可以互换位置,互换操作,但是,中断时间不超过5秒。

大量实践证明,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为减少。

脑复苏是非常重要的,及时正确的心肺复苏是脑复苏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其中在现场上以维持血压和控制呼吸为重点,如果能进入医院进一步抢救,则更可能注意脑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