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心脑血管病饮食与防治
7098000000013

第13章 心脏循环系统病理常识与预防治疗(13)

功能:活血理气,化淤通脉。主治冠心病心绞痛证属气滞血淤者。

用法:水煎,分2次服下,每日1剂。

来源:张镜人,《中医诊治心脑血管疾病》。

3.参元丹煎剂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地龙10克、延胡索10克、土鳖虫6克、水蛙6克。

功能:祛淤通络。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淤血内阻证,或兼有气虚、阴虚证候者。用法水煎,分2次服下,每日1剂。

来源:刘红旭,中医杂志,1999,(4):219~221

心绞痛发作的处理

心绞痛常发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长途跋涉、情绪激动、饱餐之后,或天气突变寒冷之时。患者感到心前区疼痛难忍,并常常放射到左臂、左肩以及颈部或左侧背部。疼痛带有压榨、沉闷、紧缩之感,少数病人甚至伴有恐惧及死亡来临的感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这种疼痛一般仅持续2—3分钟,最多也不超过15分钟。

一般经休息和用药,心绞痛发作会很快消失,如果休息用药后,疼痛仍不缓解,并且加重时,应考虑心肌梗死的发生,要速请医生前来急救。患者避免走动。

心绞痛患者的性生活

性生活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运动,它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心绞痛病人,这一问题甚至可说是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交叉点之一。按理,医生应该站在这一交叉点上,以病人心功能恢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关注他在性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以科学为依据的分析指导。这一工作,有时还可让我配双方一起参加,以利沟通。然而,这一工作实际上存在难点。一方面,病人及其配偶都会觉得像这种“床笫之间”的隐私是不便对外人说的,特别是因患者多是中老年男性,如果碰到女医生或年轻医生,就更不好意思把这种苦恼讲出来。另一方面,不少心内科医生虽然尽心竭力地钻研技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尽可能改善病人的预后,但却不太可能将病人的性生活等“细节”看成医生也应关心的事而主动加以询问和指导。因而,病人及其配偶还得本着科学的态度,消除害羞心理,主动向年资高的医生请教具体问题,“豁然开朗”后方能“轻装前进”。

由于性生活需要一定的体力活动,所以要求病人的心功能必须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进行。心功能的衡量单位是代谢当量,通过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准确地算出病人最多能承受的代谢当量。通常情况下,性生活的活动量约相当于3.5代谢当量,性高潮时可达4.5代谢当量,但历时很短。实际上,4代谢当量约相当于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步行或提携10千克重的物品,大致属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但是,性生活又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带着不同的心情进行性生活时,所需的代谢当量会有很大的差别。

国外曾从法医的角度对“性交猝死”进行过统计,发现多数发生在旅馆、妓院或室外,多属男女年龄差别很大的婚外性关系,可能存在负罪感、过分的性挑逗等附加因素,而极少发生于合法夫妻“平静”性生活中。因此,3.5~4.5代谢当量作为可以进行性生活的心功能基础,对多数病人仍有参考价值。

性生活是夫妻爱情的升华。在病人心功能已恢复至上述水平之后,可试行恢复性生活。配偶对病人要体贴、含蓄,通过主动配合来减少病人体力消耗。如初期效果不理想,应耐心宽慰,切不可责怪埋怨。如患者有顾虑,可预防性服用抗心绞痛药物。

要知道性生活并非心绞痛病人不可逾越的“禁区”,只要量力而行,夫妻配合,大可不必自绝其路。

心肌梗死的先兆

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估计占全部患者的1/2~2/3),在典型症状出现以前,往往先有1~2天至1周或更长时间的先兆症状,也可以叫梗死前期症候群,或者叫梗死前心绞痛。在这期间进行适当治疗,效果比较满意。这些前驱症状,冠心病患者及老年人应该心中有数,以便早期处理。

心绞痛是一种阵发性的短暂的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往往为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如果心绞痛的性质突然发生变化,如表现为:

1.疼痛发作时间延长:如疼痛时间明显超过3~5分钟,甚至达半小时以上。

2.发生疼痛的频率增加: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增加。

3.疼痛程度加重:如心绞痛的压榨感或紧闷感突然变得难以忍受,且疼痛向远处部位放散。

4.发作诱因变化: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变得很不明确,十分轻微的诱因或休息时,也突然发生疼痛。

5.对治疗的反应不良: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片等也无明显效果,疼痛难以缓解。

6.其他伴发症状:患者突然出现难以解释的胸闷不适、气短心慌、乏力嗜睡、烦躁不安等。

上述表现均为梗死前期症候群。有以上表现的患者,约半数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因此,无论心绞痛患者或无心绞痛发作史的人都应尽快去医院检查,严密监视病情发展,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老年人神经纤维退行性改变,或是一些其他的合并症使供应大脑的血液明显减少,降低了大脑对疼痛的敏感性,有20~60%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时没有疼痛或疼痛不典型,这时,如突然有心绞痛伴有心律失常或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伴有心力衰竭,或是首次心绞痛发作者,都应按急性心肌梗塞处理。

心肌梗死的预防

95%以上的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在此基础上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栓塞和冠状动脉痉挛等。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工作劳累、乍寒乍热、饱餐、烟酒过度、外伤、出血、手术、休克、心律失常等,均为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如果能减少或避免上述有关诱因,尤其要积极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等病症,可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即使不可避免地发生上述情况,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早期予以合理的治疗,如在心肌缺血的早期,适当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减轻心脏负担,也能较早地改善心脏的供血,使心肌梗死的面积缩小。而能否识别早期的心肌缺血,能否及时而又合理地用药,正是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病人的心绞痛变得频繁而较前剧烈,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功能在短时期内明显下降,如心悸、气短的现象较前加重,经心电图检查,供血不足的表现较前加重。这时,应该立即停止工作,就地治疗,必要时去医院急诊治疗。

冠心病患者在参加体力负荷活动后,或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以及其他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的情况时,均应该提前选用复方硝酸甘油、硝酸戊四醇酯、消心痛及其控释片、缓释片等药,并备有急用的硝酸甘油片、苏合香丸等。老年人外科手术时(拔牙手术也不例外),注意术前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强术中的心电图监护,及时防治心律失常、失血及休克,以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老年人,身边要时刻备有保健盒,重症冠心病病人,家中最好备有氧气。对于尽早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这是十分必要的。

近20多年来,我们曾观察了某单位冠心病病人的变化,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29例病人中,仅有12例曾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其他则为隐性冠心病,甚至未诊断为冠心病。而相当多数的老年冠心病病人,有明显的心脏供血不足,甚至有一些人频发心绞痛,由于坚持正确用药,适当参加活动,合理安排生活,没有发生心肌梗死。这一方面说明,心肌梗死是可以预防的;另一方面则要求早期发现冠心病,早期给予积极治疗,尤其是隐性冠心病病人,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要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明确诊断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只要在生活、饮食、运动、医疗各方面给予具体的医疗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是可以下降的。有些冠心病病人,长期小量服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也有助于预防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心肌梗死来势凶猛,对心脏损伤大,易出现并发症,故必须尽早诊断,尽快住院治疗。那么心肌梗死是通过什么来诊断的呢?

1.急性心梗的发生常有先兆症状,如乏力、心悸、气急、胸部不适,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程度较以往加重等。如果在先兆期就及时就医,有一些病人会免于心梗。

2.心梗发生时的症状:剧烈的胸痛,部位以胸骨后居多,持续时间长,可向肩部、背部放射,伴有濒死感和压榨感,出汗、烦躁、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上腹胀痛,有75%~95%的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还有的会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

3.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宽而深的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且有动态改变。

4.血清酶学改变:心肌酶含量增高,且有峰值曲线变化。

5.还可以通过心脏超声、心肌核素扫描来确立心梗的具体部位。

心肌梗死的处理

出现心肌梗死时,应坚持就地抢救,抢救原则是:保持环境绝对安静;有效止痛,但要注意呼吸困难者不能用吗啡;持续吸氧;服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如消心痛等;迅速找来医生或救护车;加强护理,让病人绝对卧床。

抢救中最忌讳的是:

(一)忌随意搬动病人

随意搬动病人不仅对心肌梗塞起不到缓解作用,还会导致各种心律紊乱而加重病情。一般来说只有在病人心前区疼痛基本消失,血压在正常范围平稳且三大合并症———心源性休克、心衰、心律紊乱控制住的时候才考虑送病人住院,否则应叫医生护士来家中急救。

(二)忌精神刺激

任何精神刺激,都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大。这些反应对心肌梗死患者十分危险,理应避免。有些家属见老人突然病重而大声喊叫,或给患者急忙穿上“寿衣”,这些严重精神刺激对患者十分不利,甚至会促进猝死。

(三)忌随便服药

有些患者常被有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如心得安、心可定、硝酸甘油等,这时便加量服药,或多次服止痛片,以图缓解疼痛。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除吗啡、哌替啶等麻醉性强的镇痛药外,一般药物或止痛片并不能使疼痛明显缓解,甚至会因药物的副作用而加重病情,如有的患者因连续服用十几片心得安而引起死亡。

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已有很大进步,无严重合并症的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已降到10%以内,有的医院治疗效果更好,将死亡降到50%以下。而且,渡过急性期的心肌梗死患者,5年生存率已超过70%,40%以上的患者生存期可以超过10年。关键是心肌梗死后的早期处理,应该特别慎重。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

根据我国冠心病协作组统计,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专家认为,这可能与气温、风速多变有关。这段时间内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原有冠心病的患者,更需观察病情变化。因为病情发现的早晚,不仅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而且与病情的愈后也密切相关。那么,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预兆呢?

大多数病人在发生心肌梗塞前,常会出现一反常态的变化,若病人熟悉和重视这些异常现象,则能保护自己,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期表现,大多在发病前1周内出现,少数病人可提前3~4周,而40%左右的病人,发生在梗塞的前1天。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有以下几类:

间断发作的心绞痛,短时间内变为频繁发作。

胸痛程度加剧,持续时间延长。并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时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往往效果不如以往。平素血压正常或原有高血压,而于近期内突然血压下降。

凡患有冠心病,如果有上述现象发生,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心绞痛发作时仍可采用舌下含硝酸甘油等,有条件者可同时吸氧,必要时去医院观察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是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应该对它积极预防。其中主要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一)抗血小板聚集

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另外,双嘧达莫,噻氯匹啶也有抗血小板聚集及黏附的作用。

(二)普及心肌梗死的知识

对高危人群及健康人群进行宣教,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心梗的严重性,以免延误诊治。

(三)戒烟

大量资料已明确表明吸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少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是心梗的危险因素。心梗后仍吸烟的患者发生再梗死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2倍。因此,要宣传不吸烟,督促吸烟患者积极戒烟。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助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病情。患者发病前常有某种诱因如情绪激动,进食过饱、劳累等,发病后表现为严重的心前区压砸样剧痛,伴有窒息感、恐惧感、烦躁不安、出汗,病人用平时缓解心绞痛的办法不能使疼痛得以缓解,疼痛持续达15分钟以上。这种情况,便可能是发生了急性心肌梗塞,对于怀疑急性心肌梗塞的人,不要耽搁,一定要按急性心肌梗塞救助,方法如下:

1.这样的情况不论是发生在家里或者在路上,都应立即停止一切体力活动及脑力劳动,就地休息,避免焦虑,尽量镇静。任何体力活动、脑力劳动、情绪激动都可使病情加剧。因此即便是在路边、公交车上,也千万不要自己硬撑,必须立即休息。此时如果没有家人在场,一定要向周围人求救,说明你是心脏病发作,人们会来帮你的。

2.如果自己随身常备有心绞痛治疗药物,应立即取出硝酸甘油片1~2片舌下含服。如果有阿司匹林片,立即用水送服300毫克。

3.家人或救助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急诊室电话,一定说明病情,以便救护者准备相应的抢救用品。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严重或持久缺血以致发生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它的主要病因是供应心肌营养的某一支或某数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或血管痉挛等。9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其发病率以京、津地区为最高,南方稍低,它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不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已下降到10%以下。

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急症,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靠病人的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血液化验检查。基层医疗单位及老年人的身边人员,有最先接诊病人的有利条件,当不能立即做心电图和化验的时候,观察临床症状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人报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前,约有50%的病人有先兆表现,如果能认识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