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一家人从溪口·南京到台北
7128800000030

第30章 任“陆军上将”的次子蒋纬国(4)

“湖口兵变”之前,蒋纬国除与装甲兵关系密切外,与赵志华的关系更亲密,两人合作长达20余年,蒋纬国对这位西点军校毕业生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对黄埔系、中央军校系学生的信任。赵志华在“总司令”的栽培下,稳且快地上升。特别是在1950年间,作为淮海战场上共产党俘虏的赵,能够到台湾官复装甲兵上校旅长,则完全是蒋纬国在起作用。惟一给两人友谊留下的遗憾,是1963年蒋纬国离开装甲兵总部时,在蒋介石、蒋经国精心安排下,赵志华没有能够成为蒋纬国的接班人,而是让郭东旸领先。湖口事发,蒋纬国不顾自己的困境,尽可能地为赵辩护,认为当事人行动属于莫名其妙的精神不正常行为,不必送军事法庭,关进精神病院即可。赵入狱后,蒋纬国经常去看望,亲自安排赵的妻室儿女赴美定居。安排赵保释出狱就医。赵病故后,当时身为台湾“联勤总司令”的蒋纬国还亲自出面料理丧事。

有以上两层关系,尽管蒋纬国离开装甲兵已经一年有余,但“子弟兵”闹事,作为“老长官”的他难逃其咎。“湖口兵变”发生,蒋纬国立即向国防部长俞大维“自请处分”。俞部长虽为蒋介石所信任的重臣,连任11年的国防部长,可也不敢处分蒋纬国,只是上报蒋介石,由“总裁、总统”裁决。

由于宋美龄出面为蒋纬国后援,蒋介石没有公开处分蒋纬国,而且也缘宋美龄的力保,主事者赵志华这位蒋纬国的老部下,由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所牵涉的30余位将领,也个个都在“原职待退”。但是,蒋纬国就此失信、失宠于蒋介石。疑心极重的蒋介石决定剥夺蒋纬国的带兵权。这样,蒋纬国在蒋介石的最后10年间,实际的部队指挥权已不复存在,只能是拿着笔杆教鞭,在军校里纸上谈兵,并且一直得不到提升,在中将阶衔上的一滞又是14年。

三、没有作为的政治家

“湖口兵变”后,蒋纬国从军事指挥系统转到军事教育、军事研究系统,整整远离兵权十八年,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成为军学系首领。

蒋介石的早期计划是大儿子接班,小儿子掌握军队撑腰,一文一武,武为文用。可他为何改变计划,放弃了让蒋纬国执掌军队的打算?

一是湖口事变后,蒋介石觉得小儿子思想偏激,情绪奔放,稳重不足,轻浮有余,虽说不至于背叛蒋家,可成事之才逊于败事之能,不堪重任,放在一线位置容易出乱子,还不如早作安排。

二是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向来是枪杆子说话最响。蒋纬国如果独掌军权,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会打乱大儿子蒋经国的接班步骤,还不如早作防范。

三是蒋经国的接班意图明显后,父传子、家天下,令天下人耻笑。蒋介石为减少人们的议论,故意让蒋纬国放弃一些权力,不再担任作战部队主官,以美化自己的形象,淡化蒋记色彩,以蒋纬国的损失来换取蒋记政权得以延续。

四是蒋介石所看到的无可否认的现实是:家人儿子有限,可奴才不少。蒋家人士放弃的职位,可以用听话的下属来代替,况且下属比儿子便于管理,更能理解和执行蒋介石、蒋经国的旨意,对蒋氏政权有益无害,特别是不易造成军权落入一人之手的被动局面。当然为防止军事主官拥兵自重,蒋介石、蒋经国还采取了加强政战系统的监督、强化军事主官任期制等预防措施。

五是对蒋纬国的自我发展,蒋介石则根据自己办黄埔的经验和蒋经国从政接班的经验,希望蒋纬国自己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提高自己。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办教育,通过执教办校,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种威信来得容易,也来得迅速。再说蒋纬国具备到军校任教的条件,他口才上乘,风度不俗,看过不少书,大学毕业后又三度出洋专攻军事,见多识广,文的武的洋的土的齐全。

自愿也罢,不自愿也罢,被冷落的蒋纬国只能是接受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安排,在湖口兵变后,彻底地从军事指挥系统转到军事教育、军事研究系统,整整18年远离兵权。

国民党军界的指挥参谋学校一共有3所,分别设在陆、海、空三军,负责培训参谋人员,与陆、海、空三军军官学校相配套。“陆指参大学”规模虽不大,但是因为蒋纬国一是内行,二也喜欢教育,所以军校办得有声有色,短短几年间,就在军事教育界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在“陆指参大学”毕业的学生中,就像蒋介石当年在黄埔军校学生中的地位一样,“蒋校长”名声鹊起。1969年11月,分属“陆、海、空三军”的“指挥参谋大学”合并为“三军大学”,并增设了由蒋纬国一手筹办的“战争学院”。“战争学院”主要培训高级军事将领,并负责进行国民党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理论研究工作。蒋纬国任三军大学副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这样就在蒋经国于1972年出掌行政院被称为“蒋院长”的前3年,蒋纬国也被他的学生称之为“蒋院长”,从而使得对蒋家向来关心的台湾舆论界出现“兄弟蒋院长”之说。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蒋纬国在50年代台湾国民党国防部任职时,结识了国民党的所谓“战略泰斗”余伯泉,开始萌生出对军事战略研究和军事教育的兴趣,但那时毕竟只是业余爱好而已。孰料若干年后,竟会以此为职业消度时日。客观地评价,蒋家并没有亏待蒋纬国,自幼失怙的蒋纬国能有其时国民党军界中之尊崇地位,均系蒋介石之倾心倾力相持。因此,当他明白了蒋介石着意培植其兄长蒋经国日后“接班”之时,他只好与世无争,潜心军事教育,从“陆军指参大学”到“三军大学”,一干就是18年,直到晚年才应其兄蒋经国之召,重返部队,“以军监国”。故蒋纬国之所以安于守成,原因无他,只是蒋家待他之厚,他无以回报而已。

18年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生涯,蒋纬国对蒋家王朝的最大贡献,就是继蒋介石的“黄埔系”、蒋经国的“凤山系统”之后,在国民党军队中又培育起效忠于蒋家的“军学系”。18年间,师从过蒋纬国的将校级军官逾万名,蒋纬国的门生遍布国民党陆、海、空三军,且不少为军中重臣。这也成为日后蒋纬国出山重掌兵权的最大的政治资本。当然,此乃为蒋纬国当初所未料及到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耶!

18年间,蒋纬国对蒋家王朝的第二大贡献,就是从事反共、蒋介石的指挥、国民党的军事作战、建立台湾顽抗基地的“四则运算”,加以拼凑,填补了国民党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结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蒋介石军事理论的合适的解释者、虔诚的崇拜者,还是出类拔萃的宣传者。

18年间,蒋纬国对蒋家王朝的第三个贡献,是作为“台湾战略学会副理事长”,负责主编《国民革命军战史》和《中国历代战争史》。通过编史,他把自己的观点完整地搬进国民党的军史之中。“两史”篇幅不小,资料丰富,因受政治的影响,夸大了蒋介石在军事史上的作用,指责、攻击人民革命力量,避而不谈或少谈国民党的败绩,更没有找出南京政府为何失败的原因。只因“两史”不符历史史实,所以大大降低了两书的价值。

从蒋纬国从事国民党的军事教育、军事理研究、编写国民党军史三方面看,其虽遭其父的冷落,被剥夺了兵权,被赶出其称为“第二生命”的装甲兵部,可他的小太子的身份并没有变。

当然,就蒋纬国“好动不好静”的性格而言,执掌教鞭的“校长”一职比起叱咤千军的“司令”之职,其间风光,何异天壤之别!蒋纬国对于自己“无过”而被踢出军事一线位置,始终是“颇有微词”的。

好多年前,台湾流传着的关于他的几个幽默小品,说的就是蒋纬国心中的怨言和苦闷。

一个小品说的是蒋纬国一次对父亲讲:“在中华民国的军事将领中,有两位是一直没有升迁的。其一是你(蒋介石是五星特级上将,为台湾军界最高衔),其二是我(蒋纬国自1961年当上中将后一直没动)。”以此表达自己对应该晋升而未晋升的不满。

另一个小品说的是在一次社交场合,一位属龙的年轻女歌星在唱完一曲《龙的传人》后,端起酒杯向同为属龙的蒋纬国祝寿,祝词是“龙的传人向龙的传人敬酒”。蒋“幽默而感伤”地回答:“龙的传人算什么,这年头龙是连猪(蒋介石属相)狗(蒋经国属相)都不如了。”以发泄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

第三个小品说的是蒋纬国在演说时,常用的开场白是“我的国语虽然讲得不标准,却是我们蒋家成员中讲得最标准的一个”。此话虽然说的是口音问题,可音外有音,话中有话。是以“话”喻“才”,隐喻自己“才”过父兄,可只能充当蒋府里的“二等公民”矣。

以上政治笑话不足为信,但有一点却是事实,即蒋纬国深懂太极、柔性攻势,并出过专著,更精通阴阳五行说,相信阴抱阳,阳抱阴;阴逐阳,阳逐阴;相互取与,而互依生存。再说他进入著书立说和上台执教的境界后,言必称“军事战略”,对不顺心的事谈得也少,只是经常借机申叙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向其父其兄发动迂回进攻。蒋纬国的柔性攻势,对蒋介石来说不起什么作用,对蒋经国来说则起到了时刻提醒哥哥别忘了弟弟的作用。

在蒋纬国即将离开军队之时,由于宋美龄的干预,在60岁时才升为上将,实行“以军监国”。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过世。蒋介石弥留之际,蒋纬国一直随侍在侧。4月6日,蒋纬国亲撰悼词,以示哀念。

蒋介石过世后,按照他生前的预定安排,由蒋经国“承继父业”,出任国民党主席和台湾总统,由“老蒋天下”变成了“小蒋天下”。蒋纬国曾戏谑地说:“我原来是‘总统’的儿子,现在是‘总统’的弟弟了!”然而,蒋纬国备受冷落、抑制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决定权”的“主人”改换而有所改变。蒋经国上台后下达的第一道军政人事升迁命令为:“联勤总司令”郑为元转任“警备总司令”、“空军副总司令”司徒福晋升“空军总司令”、“总政战部主任”罗友伦转调“联勤总司令”、“总政战部副主任”王升升任“总政战部主任”……惟有蒋纬国依旧是“三军大学”副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不见有任何升迁之希望。

后来,许多国民党元老看不过去,迭向宋美龄进言,并向蒋经国暗示蒋纬国的“出处”,应有合理的安排,不料,却遭蒋经国“婉拒”,理由是“没有适当位置安插”。直到“三军大学”校长余伯泉上将主动向蒋经国提出“退役”辞呈,并力荐蒋纬国接替他的校长遗缺,又经宋美龄说情,蒋纬国才得以出任“三军大学”校长,并晋升为上将。

关于蒋纬国“升迁”的这一曲折过程,台湾尚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外人莫辨虚实:

1975年8月,蒋介石丧事已告一段落。宋美龄决定离台赴美静养,“士林”官邸的秘书、侍卫自都集中帮着收拾行李和恭送,蒋家长幼两房也被通知前往送行。这一天,蒋纬国比送行启程的时间早一两小时先到,而不同于往昔的则是,这一天他穿着军常服,佩带勋章勋标前往。在以前,蒋氏家族聚会每年总有几次,如蒋介石、宋美龄生日家宴;阴历新年、除夕团圆饭;端阳、中秋等节日,王太夫人的宴诞和忌辰等,都有家庭团聚的场合。所有的人自都是着便衣前往。这天,蒋夫人看到蒋纬国全副戎装出现,并先行了一下军礼,难免有些怪怪的。端详了他一下说:“你穿军装的确很有精神,啥事情今天给我送行又穿军装,又行军礼?”

“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妈送行,特别让妈看看穿军装的印象。”蒋纬国回答。

宋美龄绝没有想过蒋纬国会有“没有资格再穿军装”的事,经这么一说,更加奇怪了!就问:“为什么?”蒋纬国便把台湾军中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大略的说了一遍。“今天已到了我中将限龄退役的年龄,我已在报请退役了,妈回来时,我退了役自然不能再穿军装看妈了”!这一限龄强迫退役的事,对宋美龄来说,无疑是从来没听过的新鲜事。在她的印象里,自己的丈夫一辈子穿军装,她常见到的军人,像何应钦、薛岳、顾祝同等等,到了拿拐杖、坐轮椅了还在穿。于是禁不住再问:“何敬之(何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

“那是一级上将,功在国家,终身职的。”蒋纬国回答。

这才算使闻所未闻的宋美龄弄明白了。说着说着,蒋经国一家也来给宋美龄送行。蒋纬国站起来向哥哥行了一个军礼,蒋经国说:“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宋美龄远行未定归期,蒋经国必须和宋美龄有所请示。在往常,都是到宋美龄单独的会客室中谈,可是今天情形特殊,行李已在整装待发,侍卫人员进进出出在搬运,大家都在大客厅坐着谈话。宋美龄忽然指着蒋纬国问蒋经国:“纬国做军人还行吗?”

“他本人就是干军人,干得很出色。”蒋经国一时还不能过进情况,所以只能这么答。

“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听说他的报请退役,要脱掉军装?”宋美龄步步紧逼。

“纬国中将年龄到了,也听说他报请退役,不过我已经交代给他办升级上将的事体。”终于,蒋经国不得不如此回复。

这样,在“中将”阶级上整整滞留了14年的蒋纬国,方得以晋升“上将”军衔,年届60矣!

蒋经国晚年体弱多病,上台不久就开始着手布置“接班”事宜。虽然蒋经国对外界所传“传子是既定方针”的说法一再予以否认,但他精心安排蒋家三代放手抓权则是不争的事实。无奈儿辈们不争气在第三代政治行情最看好的蒋孝武因“江南命案”事发而接班无望之后,蒋经国不得不公开表示:“将来国家元首一职,由蒋家人继位一节,本人从未有此考虑。”台湾下届“总统的选举经由宪法选举产生”,他的家人“不能也不竞选下任总统”。这样蒋家第三代将无缘承继大统,而且事实上也封杀了“蛰伏”加余年的蒋纬国的“政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