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一家人从溪口·南京到台北
7128800000055

第55章 大姨子和小舅子(3)

在这13年间,孔祥熙有五次变成新闻人物。

1951年6月间,美国国会为了调查麦克阿瑟事件,召魏德迈到场作证。当时魏德迈说,当国共战争发展到最高潮而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经济崩溃边缘的时候,他曾提给蒋介石一张名单,主张责令当朝权贵要捐献资产,以补军费来源,可是蒋介石一看到孔祥熙名列前茅,就勃然大怒,蒋介石说名单上所列的都是他多年来的忠实干部,并不如外间所说的那么有钱。翌日美国报纸把魏德迈发言列为头条新闻,轰动全球。

在其后三年,孔氏在长堤所设的别墅,逃出了一个中国厨师,向法庭控告孔祥熙虐待,要求自由,并请美国予以政治庇护,此事也成为一个时候的花边新闻。从此可以发现,孔祥熙在多设有公馆,穷奢极欲之致。但他不是用它来供自己享受的,而是他所负“国民外交”工作应有的安排,当时美国国会盛传有“台湾说客团”之说,与此有其不可分的关系。

同年春,香港出现了一本《孔祥熙传》,同时盛传孔祥熙组党,并准备同陈辞修竞选副总统,谣言满天飞,似乎煞有介事。后来事实证明,那是海隅有人想骗他的钱,故意布下这么一个圈套,孔祥、熙本人绝无此意。他年高八址,饱经忧思,而台湾现状又是那样,试问还有什么好做呢?

1956年11月25日,香港《星岛日报》刊登两篇文章:一篇为社论,标题《维护纲纲、伸张正义、豪门权贵如要回国做官,须先受审判》;另一篇为副刊文章,标题《孔祥熙欲投机乎》。由于两篇文章中出现了“白华”、“天堂遗臭”及“室亲国戚”等词,使孔祥熙大为震怒,便让其子孔令侃向香港高等法院民庭控告《星岛日报》毁谤,令其名誉受重大损失,要求赔偿不指定数目的损失费。此案开审时,双方俱延聘著名大律师两人出庭致词、原告以毁谤罪起诉,被告律师以原告人不亲自出庭及不在本港居住为词。此社会人士且多以谁方会胜诉为打赌的。由于双方所聘大小律师都为知名之土,故一般人估计,双方讼费可能超过七八万元,如此巨大的开销,使该案成为香港多年来最耸人听闻的一大讼案。1959年2月14日上午,香港开庭审讯后宣判,原告孔祥熙得胜,被告人须付赔偿费一万元开堂费。

到了1960年10月年,孔祥熙在美国的活动揭底了。那时表国进行大选,台湾当局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支持尼克松和肯尼迪竞选总统。肯尼迪的一个亲信华尔脱?品克斯特为此发表了一项长篇报道,说尼克松的竞选费用,都是孔祥熙的一位公子交给周以衡和诺兰的。此事未见台湾当局声明否认,大抵信而有微也。

孔祥熙晚年,并没有忽视他的慈善家形象。一次,他到欧柏林参加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成立五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在学院里设立了奖学金。一位记者问关于他在美国有“5亿多美元”的巨额财产传说。他听后,眼圈都红了,这位老当铺掌柜摇了摇头,面带困惑的神情。他说,国民政府垮台之后,他损失了全部投资,现在靠微薄的存款过日子。这位年轻的记者,信以为真,同情地点点头,并作了记录。

1966年,孔祥熙86岁高龄时终于从中国银行董事长的岗位退下来,与宋蔼龄一起搬进一所新居,宅址:长岛蝗谷非克斯巷,他的健康迅速恶化,有严重的心脏病。1967年8月,他被紧急送进纽约的一家医院,3月15日,他死在医院,时年87岁。《纽约时报》本想把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加以评述,但却蹩脚地写了这么一段话:

孔先生是-位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位前下属说:“他是位很难共事的人。他喜欢空论和闲谈,不下达明确指示;至于他的能力,他和所有那些山西银行家一样,是一位精打细算的人,但他不是具有政治家风度的理财家!”

孔祥熙的葬礼在5号大街的马尔布学院教堂里举行。宋美龄携带一支5人锦衣卫队同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纬国从台湾飞来参加葬礼。参加葬礼的有“院外援华集团”的中坚人物,如尼克松、红衣主教斯佩尔曼、参议员埃弗雷特?戴克森、詹姆斯?法利和迈阿密海滨的百万富翁威廉?波利。迈阿密转口公司老板——CAMCO的老板就是这个波和。他是飞虎队的成员,现为驻巴的大使。巴西是宋氏家族最喜欢的投资国家之一。

宋子文没有参加孔祥熙的葬礼。在晚年岁月里,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9月3日,台北举行了孔祥熙追悼会,蒋介石亲撰《孔庸之先生事略》,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谷风翔代为宣读。

二、孙中山夫人宋庆龄

宋庆龄少女时代便崇拜孙中山,后为孙的英文秘书,日久生情,宋庆龄大胆表白了。但这种恋情却被父母和同志们所不容,两人被迫远走日本完婚。

宋庆龄1893年诞生于上海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祖籍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县),她的祖辈本姓韩,祖父韩鸿翼,祖籍在山西,因逃避战乱,迁到广东文昌,他是一位颇具文化修养的商人,当地人称商人为老板,惟有见了韩鸿翼称先生。在文昌县,韩姓大都经商,族中相传有两条族规:一是习贾不参政,二是处事须刚毅。韩姓商人与别的商贾世家有一个不同,就是家中都请塾师教授子弟,使之知书达理,所以韩姓商人历代有儒商之称。韩鸿翼娶妻王氏,生育三男一女,即韩政准、韩教准、韩致准和韩妚三,韩教准即宋庆龄的生身父亲。

韩教准,1866年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七八岁时,因父母身染慢性病,久治不愈,家境日渐窘迫。1875年,侨居美国波士顿经营丝茶的舅舅返乡,把韩教准收为养子,并把他带到了美国,在小店里当学徒,从此,韩教准改姓为宋。1878年因与养父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在外漂泊流浪之时,被一个名叫查理?琼斯的老人所收养,并把他推荐到一艘船上工作,不久艇长又把他交给北卡笋来纳州维尔明顿市监理会牧师汤姆斯?佩奇?里考牧养。1880年,在该牧师的主持下接受了洗礼,正式加人基督教,教名查理琼斯宋。

在这之后,得到友人的资助,在维尔明顿就读于杜竞大学圣三一学院。他学习十分刻苦,课余时间参加活动,赚钱来维持生活。一年后,他转入万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在这里攻读文学,他刻苦读书,学业大进。在德?比尔行大结束学业时,他曾想学医,将来能回国帮助同胞治病。但任基督教的传教士。

上滑稽戏《万国公报》主笔、中西学院掌教沈毓桂为他重表拟名拟字,即现在众所周知的:“名耀如,字嘉树”。然而,回国后的宋耀如,受到美国其他在华传教士的排挤和无理歧视。秉性正直刚强的宋耀如一气之下,改弦更张,转而经营工商业。他把国外的机械贩运到上海,又开办面粉厂,建立华美书馆,印刷《圣经》中文本。他经商之后,开始发迹,逐渐成为百万富翁。他是宋家“王朝”的真正奠基人。1892年,宋耀如彻底辞去传教士工作,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加人到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创立与组织活动,成为主要负责人。

在美国期间,宋耀如深受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1892年与孙中山结识后,即成为密友,同情并鼎力支持其反清革命,是孙中山早期反清革命中最主要的财力后盾之一。

1887年,宋耀如和倪桂珍结为夫妻。倪桂珍也是一个基督教信仰者,祖籍浙江余姚县,她出生于上海士大夫家庭,贤淑而有教养,其母徐氏是徐光启的后代。和宋耀如结婚时,除带有一份丰厚的嫁妆外,娘家优越的社会地位——工商界、金融界、军政界里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带进了宋家,对宋耀如帮助甚大。他们二者虽说不上门当户对,但他俩的意志、职业、情趣都有共同之点,夫妻之间情投意合。

他们先后生有三儿三女:长女宋蔼龄,次女宋庆龄,长子宋子文,三女宋美龄,次子宋子良,三子宋子安,他们一家多年住在上海西摩路。宋耀如倾尽全力用西式教育培养他的子女们成材,先后把三个女儿和三个儿子都送到美国去学习。1918年,当宋耀如溘然长逝时,他已给现代中国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他的儿女们已经或正在进入政治舞台,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至关重要的风云人物。尤其是宋氏三姐妹,霭龄嫁给财阀孔祥熙,庆龄嫁给“国父”孙中山,美龄则嫁给军阀蒋介石,三姊妹深深地影响了她们的那个时代。

1900年,宋庆龄就读于上海一所教会学校,即三一堂女塾,这是一所新式的女子学校。宋庆龄喜欢学习英语,她的英文名字是Rosamond(罗莎蒙黛),她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爱好广泛,成绩优异,深得老师称赞。1908年,宋庆龄15岁,同妹妹宋美龄一道漂洋过海,赴美求学。到美国后,先入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的私立学校学习英语,准备考大学。尔后考入佐治亚州的梅肯布的威斯理安女子大学文学系。她喜欢博览群书,爱着成年人的小说、历史书,尤其爱看人物传记。

她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流畅的文笔,在讨论中国历史时,文静娴淑的宋庆龄,曾用流利的英语,侃侃畅谈,说具有灿烂文化的中国“不可能不对世界的今天产生巨大影响”,并例用拿破仑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它一旦醒来,它的吼声会使整个世界发抖的。”之后又说:“我们的祖国一样有彼得大帝、拿破仑、华盛顿那样的杰出人物。”

宋庆龄是一个热情洋溢的爱国者。她身在异国,心却系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当她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与宋美龄拥抱起来,高呼“共和万岁”!并把墙上的龙旗取下来,扔在地上踩了又踩,而把父亲寄来的五色旗挂在墙上。同时,表示要回国投身革命,“为中国而奋斗”。

宋庆龄对辛亥革命有很高的评价,她把这次革命看成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一个事件。不久,她奋笔疾书,用英文写成一篇赞颂辛亥革命胜利的论文,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于1913年威斯理安女子大学校刊上发表。

宋庆龄读书时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在大学期间,曾任该校校刊文学编辑和哈里斯文学社的秘书。1913年,宋庆龄20岁,这年夏季,她毕业于威斯理安女子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她是一个有抱负的新女性,她感到中国革命在召唤她,所以,她立下雄心壮志,毕业就回国投身革命。8月份便离开梅肯城,回国途中,先绕道日本,看望她的父母和孙中山。

这时,宋庆龄的父母和孙中山是到日本避祸的,1913年讨袁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革命党人不得不逃亡日本。宋嘉树一家由于同孙中山和革命党的关系密切,一天夜里遭到枪弹袭击,自知在国内处境危险,便带上家人也追随孙中山东渡日本。

宋庆龄途经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拜见孙中山,投身革命。其实,由于孙中山和宋嘉树的密切关系,宋庆龄从小就多次见过孙中山并要随他一道去革命。不难想象,宋庆龄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颇受其父思想影响,进而逐渐对孙中山产生爱戴和敬仰,并把孙中山视为革命英雄。她拜见孙中山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受当地孙中山崇拜者之托,带给他一箱加利福尼亚产的水果和给孙中山的私人信件。

本来,在国内时,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已经由宋蔼龄担任,可宋蔼龄和孔祥熙结婚后,便辞去了秘书职务。这时,孙中山还没有物色到合适的秘书人选。宋庆龄便主动地要求姐姐介绍其承担孙中山的秘书工作。当姐姐告诉她这是革命工作,很危险时,她坚定地说:“革命不能怕危险,怕危险不能革命。”她协助孙中山处理机密书简和日常事务,整理讲稿,起草电文,负责同中国各地和南洋的革命党人联系。宋庆龄认为追随孙中山,就是追随革命。从此,宋庆龄开始了革命生涯。

在同孙中山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宋庆龄感到从工作中获得了最大的愉快和满足。她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工作热情,孙中山对她非常信赖,他把所有的机要通讯密码全部交给宋庆龄保管。宋庆龄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忠诚的得力助手。同时,宋庆龄发现,由于岁月流逝,道路的坎坷,孙中山经常显出憔悴疲惫的神色。在处理完繁忙的公务之后,孙中山就像柱石倾倒的大厦,精神顿时显得颓丧而孤独。

在不知不觉中,宋庆龄除了关心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也常常关心起孙中山个人生活来。就这样,为革命献身的共同理想,繁忙的日常工作和流亡海外的孤独环境促使宋庆龄和孙中山之间彼此建立起深厚的战友情谊。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拨动着宋庆龄的心弦,宋庆龄的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轻轻敲击着孙中山的心灵,从而他们之间默默地产生了爱情。

孙中山和宋庆龄由相爱到论及婚嫁,他们的感情发展是直线的,颇为顺利。然而,她们的婚姻过程是非常曲折的。1915年七八月间,宋庆龄回上海,按孙中山的嘱咐就婚姻问题征询父母亲意见,当把心中蕴藏已久的秘密向双亲说明后,宋母倪氏坚决反对。她斥责说: “庆龄,你疯了,你简直疯了!他已经有二倍于你的年纪……同时他又是一个结过婚的人,我决不同意这件婚事。”她的父亲则施以“拖延战术”,让她等待一段时间,作冷静考虑再说。姐姐霭龄要她“跟另一个订婚”。宋庆龄晕倒在地,被人抬到楼上,苏醒之后,她对父母说:“孙先生和他从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我也需要他。”

等了一段时间,宋母倪夫人的态度依旧,而宋父的态度呢?有说他看女儿决心已下,难以改变,似已默许了这门亲事。但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宋父并没同意。被软禁在家的宋庆龄接到孙中山从东京的来信,得知孙中山已同卢慕贞离婚后,鼓足勇气,在孙中山侍从朱卓文的协助下,迅速而秘密地离家出走。是年10月25日,宋庆龄由上海来到东京,孙中山亲自到车站迎接。

就这样,宋庆龄不顾家庭反对和朋友的劝阻,毫不考虑与家庭决裂的后果,毅然回到孙中山身边,回到东京后住在日本友人头山满家中。第二天上午,由日本著名律师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府办理结婚手续,举行婚礼。并由这位律师主持签订《婚姻誓约书》。当日下午,在日本朋友梅屋庄吉旧宅举行条点宴会,然后回到在青山的新居。10月26日,宋嘉树赶来阻止这桩婚事,但已经来不及了,看到的只是已经签字生效的《婚姻誓约书》。内容如下:

此次孙文与宋庆龄之间缔结婚约,亲证立以下誓约:

一、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和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犯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的名声,即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任何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以上诸条约,均系在见证人和田瑞面前各自的誓言,誓约之履行亦系和田瑞从中之协助督促。

本誓约书制成三份,誓约者各持声份,另一份存于见证人手中。

誓约人孙文(章)

立约人宋庆龄

见证人和田瑞(章)

一千九百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