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的特种部队考察(世界军事之旅)
7130000000033

第33章 巴基斯坦特勤大队

巴基斯坦的特种部队简称为特勤大队(PPR),集中了巴基斯坦武装力量的精英,是一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部队,佩戴金质伞训徽章和“绿色贝雷帽”的特勤队在巴基斯坦军中号称“精锐中的精锐”。

极佳的武器装备

特勤大队的建设,美国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勤大队的许多武器装备、技术设备、制服等都是由美国提供的。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巴美关系因南亚核武器竞赛等原因而迅速恶化,巴军开始与其他国家合作完善特种部队建设,主要是与英国、土耳其、约旦等。2002年阿富汗战争前后,穆沙拉夫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巴美关系迅速升温,特勤大队建设再次注入了“美国制造”的强心剂,战斗训练、组织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完善,已符合现代化要求。

目前,特勤大队编成中共有4个特种作战营和4个独立连。

每个特种作战营都装备有各型坦克装甲和汽车装备,如“侦探”BRDM装甲伞兵战车、MPZ履带式装甲、BTR一80装甲输送车。作战武器包括P一38“惠特”手枪、G3型7.62毫米步枪、MG1A3型7.62毫米机枪、RPG一7型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系统、60毫米PMT轻型迫击炮(每个排1门)、106毫米无后坐力反坦克火炮等。

单兵最大战斗负荷约20千克,包括7日口粮,还有各式装备,具体组成由特种部队官兵专业(蛙人、反恐等)而定。在实施空降行动时,可以调用空军C一130运输机,陆军航空兵或空军“美洲豹”、米一8、UH一1H等型直升机,每架直升机上可空运5~20名伞兵。

4个特种作战营没有常驻地,经常轮换。据巴基斯坦消息人士透露,两个营大部分时间部署在切拉特市,第3个营负责边界、重要战略目标(包括核目标)的防护。

据印军专家情报证实,特勤大队有1个营主要负责新兵训练,1个营在克什米尔或阿富汗从事秘密行动,另1个营处于常备状态,保护军事目标,两个连常驻锡亚琴冰川地区。4个营中,至少有3个营是为了可能针对印度的行动而组建的。此外,每个特种作战营中还有一队警卫人员,负责保障巴总统、总理和其他一些高官的人身安全。

万里挑一精选+“魔鬼训练”打造

特勤大队是在自愿基础上经过严格选拔组建而成的,人员全部来自各军兵种部队和准军事部队(边防、巡逻等)。志愿者前往特种部队设在切拉特、阿塔克市的训练中心参加选拔,经过各种相应考核后,大部分人会被淘汰,返回各自部队,符合要求、顺利通过所有训练选拔的人员,要签署同意在特种部队服役的合同,期限3~5年,期满后返回各自原部队继续服役。特种部队中军官的选拔更严格,候选人服役期限至少要在两年以上。

特勤大队训练学习体系主要由白沙瓦市空降兵训练学校(编制人数为3名军官,23名准尉,54名士兵)、旁遮普省阿伯塔巴德市军事登山运动员学校、卡拉奇市蛙人学校、沙漠地区战事训练学校组成,教官大部分是外国人,培训语言通常为英语或乌尔都语。

通过选拔的未来特种部队官兵要进行残酷的训练,基础训练在切拉特市附近的查卢兹训练营内进行,为期两个月;“蛙人”战斗训练在旁遮普省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处的曼格拉水库内进行,为期1个月;雪地战斗训练在西北边境省卡拉姆进行,为期3周;高山地区战斗训练分别在西北边境省科哈特市和切拉特市进行,为期3周;各种武器(特别是狙击步枪)战斗使用训练在切拉特进行,为期两个月;爆炸物战斗使用训练(布设、排除)在切拉特进行,为期两个月;跳伞训练在白沙瓦空降兵学校进行,为期1个月;航空机械师训练,地点切拉特,为期1个月;监控训练课程,地点白沙瓦,为期3周;战术训练在切拉特地区进行,为期1个月;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条件下的战斗行动训练,在国内各保密目标内进行,期限不详。

巴军的一把尖刀

1964年3月,由美军特种部队成员组成的机动教练班抵达巴基斯坦,帮助巴军在白沙瓦市建立了一所空降兵学校,专门训练俾路支团第19营。该营随后改称“伞兵营”,所有官兵都要进行伞降训练,一些人还学习初级航空机械师专业。1964年,该营一个专门训练在沙漠地区作战的连,与美国特种部队机动教练班一起举行了作战演习。“蛙人”分队专程赶赴卡拉奇地区参加特种培训。同年,俾路支团第19营正式改称“特勤大队”。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前,该营约有700人,分为7个连,每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分别擅长在沙漠、山区、水下、两栖(成为海军陆战队员)作战。

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特勤大队首次拥有实战经验,可惜有点苦涩,出师不利。1965年9月6日至7日,约100名特勤大队官兵在印度乌哈姆布尔、帕特汉科特、哈尔瓦尔空军基地附近空降,任务是破坏机场跑道,摧毁停机坪上的印军飞机。由于情报侦察不充分,行动计划不周密,实施情况更糟糕,特种部队官兵在行动中未能摧毁一架印军飞机,几乎所有伞兵都被印军俘虏,只有一小部分人成功突围返回巴基斯坦。

1966年,特勤大队实力增加到3个营。20世纪60年代末,这3个营轮流在东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国)进行战斗巡逻,并参与了逮捕反对派代表、镇压当地居民骚乱的行动。1971年1月,第3营被投送到既定地区替换第2营,1971年3月25日至26日,该营一个排发动突袭,在当地反对派领导人拉赫曼家中将其逮捕,从而引发了整个东巴基斯坦地区人民的起义浪潮。在随后的8个月内,第2营、第3营参加了城市条件下的战斗,试图控制局势。

1971年12月,印巴再次开战,第3营主力撤出东巴基斯坦,第2营被用作常规步兵部队,在巴基斯坦东部地区作战,成功实施了几次突袭行动,但该营大部分官兵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最后所剩无几。第3营中有一个“蛙人”排,隶属战前组建的“蛙人”独立连,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该连被命名为“穆圣连”。战争期间,巴基斯坦东部军区司令尼阿济将军曾计划派出这支蛙人部队攻击印海军运输舰“法拉卡”号。第1营官兵在西线作战,战争期间针对印陆军炮兵团发动了几次突袭行动,摧毁了数门火炮。

解救中国人质

2004年10月12日,由于绑架主使马哈苏德出尔反尔地没有参加事先约定的族长谈判会议,并且扬言开始在中国人质身上绑炸弹,看似缓和的气氛骤然间再度紧张了起来。12日深夜,200名巴基斯坦特勤大队精锐突击队分乘10~15辆军车紧急飞驶人质现场,做好万一谈判失败、情势危机的情况下,不得不武力营救人质的准备!

巴政府向马哈苏德部族全面施压,伤害中国人质将造成“严重后果”。

直到10月13日,特勤大队在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展开了追捕绑架中国工程师的武装头目马哈苏德的行动并取得重大进展,马哈苏德武装的多处“藏身地”被夷为平地,攻占了马哈苏德武装的一些据点,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但狡猾的马哈苏德再次躲过了追捕。

不过,在这次的追捕行动中,巴军方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共有3名特勤大队队员在行动中丧生,另有22人受伤。

但是,猖狂的马哈苏德武装在逃亡途中伺机发动袭击,进行垂死反扑。从12日凌晨起,共有4个旅约7000名官兵在6架武装直升机的支持下,参与了在这一地区展开的武装搜捕行动。军方控制了南瓦济里斯坦所有地区并封锁了所有的路口,还设法切断了马哈苏德的后援。

直到2004年10月14日中午,特勤大队再次发起了一场闪电式的突袭,与马哈苏德绑匪团伙进行了激战。5名绑匪被击毙,一名人质得到解救。然而,另一名人质在解救行动中不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