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不倒翁
7130600000024

第24章 为官之本:低调,还是低调(1)

勉力而为,无论大体还是细节

毛泽东写《沁园春·雪》,评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带着几分不屑的口吻。但他绝非没有佩服的人。青年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不仅是毛泽东,近代史上许多大人物,提起曾国藩都是赞不绝口。这位“文能应试,武能杀人”的中兴名臣,在仕途之上也曾创造过九年连升十级,从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公务员成长为省部级高官的奇迹。

曾国藩,被后人誉为“一代完人”。纵观他的一生,确实当得起“完人”二字。他每天给自己定下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从不间断。单是这样一份功力,就非寻常人所能做到。

穆彰阿曾经告诫曾国藩:“好汉打落牙和血吞。”曾国藩也确实做到了坚忍二字。一般人只能看到曾国藩表面风光无限,但其实背后之辛酸苦楚又有几人能够体味?

他一身癣疾成绝症,每遇变故或心情低落即奇痒难忍,直抓得皮屑满地、血肉模糊,常为此觉得生不如死;他有三子六女,长子夭折,五女或早夭,或郁闷而死,或难产而死,且婚姻大都不幸;他亲率湘军初战失利,多次跳河自杀未遂……

倘若不是异于常人的坚忍功夫,又如何能够做到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曾国藩的修养功夫,只需要一读他的家书中对子弟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即可窥见一二:正是这样一种对于细节琐事、日常人伦丝毫不敢马虎懈怠的态度,才成就了一代中兴名臣的仕途奇迹。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他的父亲是私塾老师,算小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曾国藩六岁就进私塾开始读圣贤书。曾国藩天资不高,是个笨小孩。但他笨鸟先飞,肯下死功夫,到十四岁那年参加童子试,列为优等;二十多岁又考中了秀才。

但是,凭借后天的勤奋也许可以考上秀才,却很难再进一步考中进士。曾国藩的考运到此为止。他前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

但曾国藩却有着一种驽马十驾、锲而不舍的精神,二十八岁这年,他再一次背上行囊,告别妻儿,进京赶考。这一次,曾国藩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结果分为三甲,分别是头甲、二甲和三甲。三甲第四十二名,可以分配到各部任主事或者到一些穷乡僻壤任县令。

虽然成绩比前两次要乐观一些,但是对于自我期许甚高的曾国藩而言,还是打击不小。他灰心丧气,收拾行囊打算回家。与他同来的考生劝曾国藩:“你急着回去干吗?后面还有朝考呢!”

曾国藩当然知道后面还有朝考,由朝廷特派大臣主持。通过朝考,再结合之前复试和殿试的成绩,以实际分配官职。但是曾国藩已经灰心丧气:三甲的名次,怎么可能在朝考之中老咸鱼翻身呢?

倒是考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曾国藩:“上次我们拜访劳崇光御史,他对你颇为欣赏。你不妨找他想想办法。”

事到如今,曾国藩也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他登门拜访劳崇光,把自己的难处说了一遍。劳崇光笑眯眯地说:“以三甲的名次,通过朝考而进入翰林院的,倒也不是没有……”

曾国藩仿佛看到了一点曙光,以极其期待的眼神看着劳崇光。劳崇光继续慢悠悠地说:“不过,那破例的几个,都是或有钱或有势的人物。”曾国藩听完,心拔凉拔凉的。我曾国藩,不过是一介农家子弟,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如何是好?正要打道回府,只听劳崇光继续说:“别人凭借财与权,你可以凭借诗文嘛。”

诗文好的,又不是我曾国藩一个。曾国藩肚子里虽然顶撞,但他想劳崇光既然提出来,那么肯定会有办法。曾国藩决定把问题抛给劳崇光。

劳崇光有意点化眼前这个年轻人。他告诉曾国藩,不妨使用唐朝人“行卷”的办法。所谓行卷,就是将自己的文章四处投递给达官显贵,以博得一个良好的名声。初唐诗人陈子昂金榜题名,正是用的这种方法。

曾国藩大喜过望。他终于明白,要想在考试中出人头地,不能一门心思只盯着考试本身,功夫在诗外。

曾国藩何等聪明的人?一点就通,当时就告辞回家,认真备考。等朝考结束之后,他把自己的应考诗文誊写了很多份,到各个达官显贵家散发。再加上劳崇光充当幕后推手,替他大力炒作,他很快就名闻京城。

曾国藩一夜爆红,引起了担任本次朝考主考官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高度关注。他阅读了曾国藩的应考文章《烹阿封即墨论》,果然有真材实料,当即圈定为翰林院庶吉士,列一等第三名。

曾国藩以并不光彩却充满权变的“行卷”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在绝望处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曾国藩小辉煌了一把,当然不敢忘记恩公穆彰阿。他作为新考上的门生,亲自登门拜访。穆彰阿见曾国藩步履稳健,为人低调谦谨,自然十分喜欢,着力栽培。在穆彰阿的关照之下,曾国藩由七品起步,一路升到了正四品。

曾国藩官至正四品,已经有资格进入皇帝的视线了。于是穆彰阿屡次在道光皇帝面前提到曾国藩,夸他如何如何了得。

道光皇帝有一次被穆彰阿提起兴趣来了,问:“你老说曾国藩牛,那这个曾国藩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

穆彰阿被道光帝这一问,倒也问了个措手不及。他确实没有想过曾国藩到底有何过人本领,只好病急乱投医,随口答道:“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

退朝之后,穆彰阿恨不得给自己俩巴掌:多好的举荐曾国藩的机会,我这是说的啥啊?什么过目不忘,这算什么本领!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道光帝倒是对这个“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曾国藩大感兴趣。有一天,道光帝忽然宣召曾国藩进见。

曾国藩进殿后,被太监安排在一个屋子等候。曾国藩不知道皇上所召何事,既紧张又兴奋,坐立不安,犹如笼子里的困兽般在屋子里转悠来转悠去。他看到屋子里面,四壁都挂着大清历代皇帝的圣训,胡乱读了几行,但是哪里有心情读下去?只好继续焦急等待。

过了许久,太监来告知曾国藩:“皇上今儿个有事情,不见你了,你回去吧。”曾国藩大失所望,只好怏怏归来。

曾国藩回家之后,越想越觉得此事蹊跷,便来找恩师穆彰阿。穆彰阿听曾国藩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也倍感诧异。他眯上眼睛,细细琢磨了一遍,突然打了个激灵,连忙问曾国藩:“那房中的圣训,你可曾记住?”

曾国藩一头雾水,只好老实回答:“学生当时心慌意乱,不曾记住。”

穆彰阿顿足叹息:“我前几天向皇上拍胸脯吹大牛,说你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估计今天皇上正是有心专门考考你的记忆力!那墙上的圣训,就是考题!”曾国藩恍然大悟,但一时也无法可想。

这时候,门丁报告:“大人,宫里的总管太监求见。”穆彰阿心烦意乱地挥挥手:“不见。”门丁领命而去。穆彰阿突然灵光一闪,叫住门丁:“请他进来!”随后对曾国藩说:“大事就成在此人身上!你先回避一下,听我安排。”

总管太监进门之后,穆彰阿请上上座,殷勤款待。总管太监受宠若惊,怯怯地提出:“我有个外甥,想谋份差事,不知……”穆彰阿一拍胸脯:“咱俩谁跟谁啊,包在我身上!”太监心想穆彰阿今天吃错了什么药,怎么这么豪爽?嘴上连忙道谢。

穆彰阿话锋一转:“我最近在写一部大清历代先皇功绩录,想要宫里的历代圣训。不知道公公今晚能否给我抄一份?”

太监眉开眼笑:“小事一桩,包在我身上。”

晚上,太监果然派人按时送来了历代圣训。穆彰阿赶紧把曾国藩叫来,让他拿回家去连夜赶工,无论如何要把这些圣训一字不落全部倒背如流。曾国藩哪里敢马虎?连忙回去开夜工。

第二天,道光帝果然又宣曾国藩进见。曾国藩带了两只熊猫眼,来到朝堂之上。道光帝说:“爱卿昨天在偏室等候多时,不知可曾注意墙上的圣训?”

曾国藩恭恭敬敬回答有。

道光帝又问:“那你是否能够背诵?”

曾国藩心中窃喜,表面依旧老成稳重,嘴上谦虚:“微臣试诵一二。”说完,从头到尾背诵一遍,一字不差。

道光帝听完之后,非常满意,当即口头表扬。过了几天,降旨提拔曾国藩为内阁大学士兼任礼部侍郎,官居正二品。仅仅花了一晚上的功夫,背诵出了历朝圣训便官升数级,天底下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却偏偏在曾国藩身上发生了!

曾国藩为官,除了依靠穆彰阿、劳崇光等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之外,他自身的修养功夫也是成功的一大秘诀。他修身齐家,没有一丝一毫的缺陷可以让政敌钻空子。他秉承儒家的教诲,无论大体还是细节,都勉力而为。他对子侄们管教甚严,读《曾国藩家书》犹可想见其端庄声色。

但是,如果误认为曾国藩是个老实无用的烂好人,那就大错特错了。曾国藩也许毫无不臣之心,但绝非毫无不臣之行。太平天国占据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之时,曾国藩组织湘军予以有力的镇压。正是在打击太平天国的过程之中,他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和势力,隐隐然成为大清帝国一方半独立的势力。

清王朝自然不会坐视一个汉族官僚拥有如此强大的势力,因此百般限制曾国藩。而各地官员,也对其百般刁难掣肘。

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曾国藩当然没有一味隐忍退让。他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维系集团内部的团结。湘军中的主要头目几乎都是同乡、同窗、师生及亲朋故旧。而各姓之间又往往通过联姻等方式建立起更为复杂的关系网络。这样一来,曾国藩集团各首脑头目之间彼此瓜连藤绕,沾亲带故,一人有难,往往倾巢出动,互相援助,大有死生以之、荣辱与共的气概。集团门户的牢固,使朝廷不敢轻易对其下手,从而使得一场场政治风暴最终化险为夷。

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极其擅长把握为人臣之极的尺度,从来不会轻易逾越。曾国藩官做大了,势力强盛了,手下难免蠢蠢欲动。在平定太平天国之际,他的手下曾多次暗示曾国藩借机独立,做割据一方的军阀。譬如得力干将彭玉麟就曾赤裸裸地暗示:“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其有意乎?”曾国藩明于审时度势,对这种明示暗示一律严词拒绝,不带丝毫假借。这样一来,他的部下也就不敢妄自劝进,同时也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做官做到高位的,古往今来不计其数。而像曾国藩这样不但官大,而且做得如此稳当者,实属罕见。擅长在各派势力之间走钢丝,同时又能加强自我修养,利用人际关系,当是曾国藩的不败法宝。

忍人所不能忍,必能成人所不能成

是什么让韩信从一个游手好闲的街头无赖变成了所向披靡的天下军神?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还是适逢其会的运气?当然都有作用。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那份任尔山呼海啸,我自岿然不动的绝对自信。

自信,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你连肚子都填不饱,不得已只好去河边钓鱼却连泥鳅都钓不到一条,只好依靠洗衣服的老太太的接济来填充辘辘饥肠的时候,你还能有男儿生当作万户侯的信心吗?

当你从这个岗位跳槽到那个公司,无论在哪个老板手下都只能做个小员工,甚至于违反军纪要被处死的时候,你还能有出将入相匡扶明君的信心吗?

当公司大裁员,员工们大批失业甚至主动辞职逃跑,而你也在裁员或者辞职之列,刚刚离开不景气的公司,不知路在何方之时,你还能有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信心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还有勇气与自信hold住全场不要慌吗?

韩信做到了,所以韩信注定要不朽。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为亘古所未有。说白了,所谓“布衣将相之局”,即是一群流氓无赖卖狗肉办丧事的取得了天下。汉高祖刘邦,是秦末汉初头号流氓;而“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则是无赖的首席代表。

韩信,淮阴人。与本书绝大多数主人公一样,他出身贫寒。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人是人穷志不短,而他则穷得毫无骨气,品行恶劣。不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缺德事儿,韩信的档案里留下了不良记录,因此被终身禁考公务员。

李斯虽然落魄,好歹是个小公务员;刘邦虽然不济,好歹是个派出所长。韩信连这些条件都没有,可谓一穷二白。好在他光棍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便每天在街上浪荡来浪荡去,游手好闲。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到熟人家里蹭饭吃。时间一久,大家都知道这厮是个无赖。远远地看见韩信走过来,纷纷关门闭户,本来热热闹闹的一条街,眨眼之间人跑个精光。

好在有位老大哥很照顾他,经常收留他吃饭。韩信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每天午饭时间准时报到,端起碗就吃,撂下筷子就拍屁股走人。好几个月下来,老大哥不在意,老大嫂可受不了了。从此,老大嫂把吃饭时间给改了:从中午改到早上。每天大清早起来做好饭,就在被窝里吃了。等韩信走到,老大嫂已经在翻着白眼洗碗了。

韩信好歹也是堂堂七尺男儿,脸皮还没有厚到不明事理的地步,于是再也不登门要饭吃。饿肚子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韩信在城外淮河边浪荡来浪荡去,最后实在没辙了,做了副简易的渔具,在河边钓鱼。

河对岸有群大妈,每天在这儿漂洗衣物。其中一位老太太,发现韩信每天都来钓鱼,觉得纳闷。观察了几天之后,老太太发现韩信是被饥饿给逼的。她心地善良,便拿出自己携带的盒饭,分给韩信吃。韩信接过盒饭,狼吞虎咽。吃完之后一抹嘴,走人。

连续几十天,老太太都分盒饭给韩信吃。终于有一天,韩信吃完盒饭,认真地对老太太说:“将来我一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鄙夷地看了眼韩信:“俺同情你才给你饭吃,你连自己都喂不饱,谁还指望你回报!”

韩信吃饱,继续在街上溜达。韩信的装束很拉风,尽管穿着破旧,却背着一把宝剑。这天,无赖韩信遇到了比他更无赖的人。此人,是淮阴城里一个卖猪肉的屠夫。可能最近生意实在不好,穷极无聊,屠夫来找韩信的茬:“嘿,哥们儿,你老是背把宝剑干啥?”

韩信冷冷地看了屠夫一眼,不理睬。

屠夫来劲儿了:“你长得高高大大,还背把宝剑,装侠客啊?有能耐你一剑刺死我啊!”

韩信继续不理。但是周围看热闹的人像嗅到了臭味的苍蝇,已经渐渐围上来了。

这屠夫是个典型的人来疯,见人多就更来劲了:“哥们,刺死我嘿。往这儿扎!你要是不敢扎,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

韩信要走,被周围的好事之徒拦住,一起起哄:“刺他呀!快刺他!”

韩信脱不了身,没有办法,居然低下头来趴在地上,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这个屠夫的胯,大约是历史上最值钱的胯了。未来的大汉相国、堂堂齐王、楚王,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战神韩信,正在从他的胯下缓缓钻过!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这才满意地散去,纷纷讥笑韩信是个胆小鬼。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韩信不是匹夫,自然不会徒逞匹夫之勇。韩信要考量机会成本:你的命,跟我的命,不是一个价位。我杀你,不划算。

当时,秦朝已经濒临灭亡。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继陈胜、吴广之后,最强有力的逐鹿猎手,当属项梁、项羽叔侄。天下既乱,韩信的机会来了。他仗剑投奔项梁,希望能够凭借男儿手中三尺剑博取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