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不倒翁
7130600000007

第7章 有大臣之体,得上层之心(1)

为领导服务,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利益实体道术,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暗面。

这项权谋文化,开创自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根据司马懿的说法,不外乎“君人南面之术”。老子之后,其学一分为二:一派为老庄之学,追求心灵的解放;一派为黄老之学,追求明哲保身,以术干人主。

所以,黄老道家从来都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学派。恰恰相反,黄老道家最擅长的就是冷静观察事物发展之规律,把握势力消长之态势,从而在其间游刃有余。道术,玩的是一种技术,玩的更是一种心态。

以技术而言,陈平堪称楚汉之际第一大“阴谋”家。陈平的谋略,以“阴”著称,举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第一,《史记》说陈平“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陈平为刘邦出过六大计谋,但是除了当事人没人知道,够阴。第二,陈平晚年曾经慨叹:“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夫子自道,可以作为一个旁证。

以心态而言,陈平能够在楚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军事斗争和汉初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一种闲庭信步的心态,轻松淡定,宠辱不惊,这是他制胜的法宝。

兼技术与心态而两全,就是陈平的道术人生。

陈平,是中国历代丞相中数得着的大帅哥。他的成分,应该算是富农,家里有三十亩薄田。但是陈平终日游手好闲,不事劳作。

好在,陈平有个好哥哥。他哥哥把三十亩地的农活一手包揽下来,每天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头鹰还晚,干得比牛还累,辛辛苦苦攒下一点钱,供陈平读书。

陈平的大哥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农民的天性使他朴素地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念书才有前途。陈平没有辜负大哥的好意,他四处游学,遍访名师,学得一身文武艺,准备货与帝王家。

陈家老大在烈日和暴雨下每天辛勤劳作,刚过三十岁,就老得跟五十岁的人一样;而陈家老二每天看看书,击击剑,细皮嫩肉保养得很好。村里人开始说闲话了:“呀,陈平啊,你家这么穷,你吃什么长得这么高高大大的?”

陈平的嫂子听到了,气不打一处来。她早就对这位小叔子很看不惯了,这时候借着乡人的话头冷言冷语:“他呀,吃糠长大的。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

陈平心胸开阔,嫂子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心中不存半点芥蒂,笑一笑就过去了。但是这话传到陈家老大的耳朵里,老大大发雷霆,当场休妻,重新为陈平娶了一个能够疼爱小叔子的嫂嫂。

第二任嫂嫂,对陈平关心得有点儿过分。乡间风言风语又起了,说陈平与他嫂嫂有一腿。陈家老大不痴不聋不作家翁,索性埋头干活儿,不理会家里的事情。在他看来,只要没人欺负宝贝弟弟,别的都不是事儿。

很快,陈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陈平是大帅哥,家里也有一点田地,上门说亲的人还不少。不过说亲的人普遍是穷人,陈平看不上。陈平的想法很直接:找个富婆,可以少奋斗二十年,也减轻一下哥哥的负担,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跻身上流社会。

可惜,富婆们看不上陈平。在她们眼里,陈平不过是个小白脸。帅又不能当饭吃,花瓶一个。家里既穷,名声又不好,这样的小伙子,哪个姑娘愿意找?

陈平并不气馁,他早就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首先,我陈平非找个有钱人不可;其次,一般的有钱人看不上我,那我找个有瑕疵的有钱人。总之,我陈平目标很明确:哥娶的不是妻,是钱。

理想的猎物很快被陈平发现了:张家寡妇。

张家寡妇,在本地绝对是响当当的新闻人物,一代传奇。她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前后已经嫁过五任丈夫,而更绝的是,这五任丈夫无一例外都是刚结婚就死了。见过命硬的,没见过命这么硬的!这样一来,张家寡妇被人看成不祥之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来上门说亲?尽管张家腰缠万贯,但再也没有人愿意用生命来冒险了。

啃硬骨头的人来了:陈平。你命硬是吧,我比你命还硬。陈平发誓要将张家寡妇搞到手。但是,这谈何容易?尽管张家寡妇嫁不出去,但是毕竟两家门第悬殊。张家就算让女儿守一辈子寡,也不愿意把她嫁给陈平这样的穷小子。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乡里有户人家死了人,请陈平前去操办丧事。陈平抓住这个机会,每天比任何帮忙的去得都早,一直帮到大半夜才走。陈平每天迎来送往,吸引了张家寡妇的奶奶张老太太的注意。

张老太太发现了这个勤苦能干的大帅哥,很是喜欢。一天,陈平做完事回家,张老太太一路跟踪,跟到陈家门口。陈家这个破旧啊,窗子是漏风的,屋子是漏雨的,最要命的是连扇门都没有,就用个破草席子掩盖一下,算是门帘。

张老太太细心得很,像福尔摩斯一样蹲下,仔细看陈家门口的车辙。当时的车,就像今天的汽车一样,不同牌子的车,轮胎的痕迹都不同。张老太太何许人也,一下子看出来,来往陈家的这些车子,起码都是奔驰宝马劳斯莱斯兰博基尼。俗话说得好,要看一个人的分量,就看他的敌人;要看一个人的品位,就看他的朋友。这些车辙显示,陈平的品位绝对是殿堂级的。张老太太大喜,一路小跑回去告知孙女:“奶奶这就给你提亲去!”

张寡妇的老爸探出头来问:“妈,你这是要把俺闺女嫁给谁?”张老太太喜滋滋地说:“陈平啊。”张老爸坚决反对:“陈平这小子,又穷又懒,作风还有问题,是咱们乡的一个笑柄。你怎么能把俺闺女嫁给他?”张老太太怒斥儿子:“你懂什么?哪有像陈平这样能力出众的帅哥会长久贫困下去的?”

张老太太派人上门说亲,双方一拍即合。本县最帅的穷光蛋和本县命最硬的寡妇这对传奇人物,就此喜结良缘。张老太太不差钱,隔三差五给陈平发红包。陈平拿了这些钱,也不乱花,都用来结交高朋好友,圈子越玩越大。

这一年,乡里祭祀土地神,请陈平担任主持人,当时叫作“宰”。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祭祀之后的肉按份切割给大家。这是最麻烦的一个环节,每年都有人嫌多嫌少,闹得不可开交。

但是,陈平操刀,绝对公平。乡亲们皆大欢喜,毫无怨言,纷纷夸赞:“陈平这小子,做宰还真有一手啊!”

陈平听到此话,黯然神伤。我陈平身怀绝学,只能在此给人分肉,岂非笑话?大丈夫岂如是哉!想到此处,陈平不禁一声长叹:“嗟乎!如若让我宰割天下,大概也像这块肉一样吧!”

父老们听到这话,暗暗讥笑:陈平这小子,夸他几句就找不着北了。伟人在庸人眼中,永远是可笑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宰肉事件结束之后,陈平决定结束浑浑噩噩的生活,毅然出仕。当时天下大乱,陈胜、吴广首义,陈平家乡所在地是原魏国故地,这时候也崛起了一位魏王。陈平投奔魏王,被封为太仆,相当于交通部长。正当陈平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有人向魏王进谗言:“陈平可不是个好人啊,从小不事劳作,游手好闲,还跟他嫂子有一腿!”魏王一向疾恶如仇,当即疏远陈平。陈平看在魏王手下呆不下去了,索性投奔势力最强的项羽。

陈平在项羽手下,做到都尉。但是项羽喜怒无常,众将惶惶不可终日。陈平在处理一次军事作战时,出了点小差错,项羽要找相关责任人,陈平索性逃跑,去投奔刘邦。

陈平急急忙忙出逃,被大河拦住去路,就找了条船,请求渡河。船划到河中心,两个船老大窃窃私语:“这家伙衣着光鲜亮丽,恐怕衣服里藏了不少钱。待会儿咱们把他剁了,抢他的钱,把他扔进河里。神不知鬼不觉,也不枉我们做这一趟买卖!”

陈平看到两个船老大窃窃私语,贼眉鼠眼乱瞟,早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他热情地跑到艄公身边:“艄公,我替你划会儿船!”说着,抢过船桨,一路猛划。划了一会儿,陈平满头大汗,边脱衣服边说:“这天可真够热的!”

不多时,陈平已经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全部脱光,连裤衩都不剩一条。一代美男子,浑身赤裸,汗气蒸腾,在江面上划船。方圆水泊数百里,唯有雾气弥漫,陈平好似神仙中人。这两个粗鄙的船老大,哪里见过这等场景?咽了口口水,互相使个眼色:这家伙衣服都脱光了,也没见有半毛钱,看来是个穷光蛋,那就算了吧。

陈平逃出生天,来到刘邦军中,找到熟人魏无知,请他推荐。魏无知把陈平领进军营,跟陈平一块儿来的有六个人。陈平坐在六人之中,见到刘邦,刘邦挥挥手,吩咐属下:“把他们领下去,安排食宿。”另外六个人老老实实,跟着要走,惟独陈平一声大喊:“我有要事相告,不能拖过今天,否则就没用了!”

刘邦来了兴趣:“哦?那你留下,其他人下去吧。”

其实陈平哪里有什么要事相告,不过是吸引一下刘邦的注意力而已,略施小计就从七个人中脱颖而出,与刘邦单独会面。他得到与刘邦单独讲话的机会,便将平生所学尽力卖弄,侃得天花乱坠。刘邦大加赞叹,问:“你在项羽那儿,做的啥官?”陈平答:“都尉。”刘邦拍板:“好,你在我这儿也做都尉!同时,负责监督军中的将领!”

没多久,众将领受不了了,一起跑来找刘邦诉苦:“大王,您从哪儿弄来这么个人?管这么严,还让不让人活了?”刘邦一听,满心欢喜:嗯,陈平工作很负责嘛。

监军是个得罪人的活儿。很快,周勃、灌婴等元老就来说陈平坏话:“大王,陈平这人品行不端啊,在家的时候跟嫂子有一腿,在您手下又收受贿赂。”刘邦马上把当年的推荐人魏无知找来:“你推荐的人怎么回事?又好色,又贪污受贿!”魏无知很无辜:“您当初要我推荐的是人才,可没有说要求这人品行怎么样。如今打仗,正是用人之际,如果大王要品德高尚的人,就算给您十个雷锋叔叔,那也打不过项羽啊!”

刘邦觉得有道理,但你受贿总不是回事儿啊,于是把陈平找来当面质问。陈平更无辜:“我来投奔大王的时候,是裸奔过来的。不收点儿小钱,没法生活啊。”刘邦觉得更有道理。陈平一看刘邦不追究,便狮子大开口:“大王,您要是给我个几万斤钱,让我去花,我能帮您把项羽手下的能臣全给除掉。”刘邦在这种事情上毫不吝啬,开了张四万斤黄金的支票:“拿去!”

陈平用这笔钱,通过反间计将范增、钟离昧等一批谋臣良将全部拔除。项羽成了光杆司令,手下没有能用的文武,很快被刘邦解决,自刎乌江岸。

陈平在刘邦手下,屡出奇计,协助刘邦兵不血刃生擒了有谋反阴谋的韩信,摆脱了匈奴的包围,功绩卓著。刘邦死后,吕后垂帘听政。王陵担任右丞相,陈平担任左丞相。

吕后有心扩大吕氏的势力,但刘邦生前有“非刘姓不得为王”的约定,所以颇为顾忌。她试探群臣的意思:“我想封我的几个兄弟为王,各位看如何?”王陵反对:“不行!”陈平赞同:“好啊。”

结果王陵被罢免,不久就死在家里。陈平被升迁为右丞相。吕后的妹妹在吕后面前说陈平坏话:“陈平这人做不了丞相啊,每天喝酒泡妞不干正事!”

陈平听到了,变本加厉:以前只喝二锅头,今天起喝五粮液;以前一次泡一个妞,今天起一次泡三个妞。

吕后派人侦察陈平是否果然喝酒泡妞,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很高兴,对陈平失去了戒心。不久吕后死去,陈平与掌握军权的周勃联手,铲除吕氏势力,迎立汉文帝。平定吕氏,周勃功劳第一,为右丞相;陈平虽然功劳也大,但不如周勃,降职为左丞相。

一天,汉文帝询问周勃:“今年全国有多少案子?”周勃一介武夫,哪知道这个,很茫然:“不知道啊。”汉文帝皱皱眉头,又问:“那今年全国粮食总收成多少斤?”周勃满脸通红,汗如雨下:“不知道……”

汉文帝扭过头问陈平:“你知道吗?”陈平毕恭毕敬地回答:“这些事情,各有管事儿的。治安情况,问廷尉;粮食收成,问治粟内史。”汉文帝饶有兴致地问:“都去问管事儿的,那丞相是干吗的?”陈平继续淡定:“管管事儿的。”汉文帝哈哈大笑,赞不绝口。周勃这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宰相之才,递交辞呈。于是汉文帝裁撤双丞相制,只保留一个丞相。陈平依靠自己的足智多谋,在汉初血洗功臣和吕后之乱两次劫难中安如泰山,历事高、惠、吕、文四朝,成为汉初政坛的常青树。

陈平能够保住常青树地位的秘诀在于:他从来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利益实体。

韩信,尽管也许并没有不臣之心,但他胃口很大,一度在刘邦最艰难的时刻,索要“齐王”的头衔;张良,前半生一直在为韩国奔波忙碌,后半生则超然世外,做起了隐士。而陈平,是最典型的谋士。他的最高宗旨,就是为君主服务。君主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说穿了,他把自己当作了君主的工具,而对于工具本身,是没有利益可言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陈平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王陵,为了刘家的利益,不惜以丢掉丞相的位置为代价,毅然抗争,这在陈平身上是不可能的。谁的势力大,陈平就伺候谁,管你姓刘姓吕。但是,陈平又能够把握各种势力强弱的消长变化。当他敏锐洞察到吕氏衰弱而刘氏要重新翻盘时,立即联合周勃,铲除吕氏,毫不手软。

陈平懂得韬晦之计,能够明哲保身;陈平知道提纲挈领,而反对事必躬亲--这都是道家的风格,当与陈平早年的学习生涯和个人的性格修为有关。以诸葛亮的才智,治理一个小小的蜀汉,就已经筋疲力尽,捉襟见肘,而陈平治理偌大的大汉王朝,垂拱而已,轻轻松松。从这方面来看,陈平不愧为宰相之才。他的才能与他的容貌一样,都堪称历代名相中的佼佼者。

靠山一定要靠泰山,

而不能靠冰山

邓通毫无能力可言,却轻而易举上位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天下首富,没有其他秘诀,“忠诚”二字而已。

这种忠诚,并非忠于国家,而是忠于皇帝。要做到这种忠诚,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不要参与其他下属的拉帮结派,忠于且仅忠于领导一个人。领导之所以看中邓通作为他的心腹,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邓通忠心。倘若参与拉帮结派,则将领导置之何地?所以此乃邓通成功的第一大经验,也是同类型人的第一大忌。

第二,不要得罪其他下属。对这样一名领导身边的红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群众基础。因为邓通这种红人,往往仅仅因为领导的权力而鸡犬升天,并非底下的其他员工捧上去的,更不是通过真刀真枪博取的功名。所以,尽管切忌拉帮结派,但也一定要做到八面玲珑,而不能轻易得罪别人。

第三,疏不间亲。红人再红,始终只是一个外人,如果与领导的关系显得比他家人还要亲密,那就是招致危险的源头了。邓通尽管并没有在言语上对汉文帝与太子的关系有任何挑拨,甚而至于极力维护他们父子的关系,但是他的行为上已经越界,那就说什么都晚了,不死何待?邓通最后坐拥铜山、饿死街头,正是因为违背了疏不间亲的仕途古训。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对西门庆说:“最牛的男人,要做到五个字:‘潘驴邓小闲。’”所谓潘,潘安之貌;驴,性功能强似公驴;小,对女人体贴入微;闲,要有十足的闲工夫来泡妞。至于邓,便是有邓通的财富。

邓通的父亲,不过是西汉初年南阳郡的一个富农。虽然家道也算殷实,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之与“天下首富”四个字挂起钩来,邓通也实在算不上富二代。老邓头老来得子,眼看着儿子唇红齿白,煞是好看,便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般倍加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