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不倒翁
7130600000009

第9章 有大臣之体,得上层之心(3)

东方朔一脸委屈:“这些侏儒,身高七十厘米,每个月领一囊粟,二百四十钱;臣高大挺拔,身高两米,每个月也是领一囊粟,二百四十钱。侏儒饱得要死,臣饿得要死。”汉武帝哈哈大笑:“好吧,你从今天起,待诏金马门!”待诏金马门,相当于皇家高级顾问、智库成员了。

东方朔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便开始恢复了豪士本色。他每次参加宫廷宴会,吃完了还要把剩菜揣在怀里带走;他每年娶一个美女为妻,过了一年就离婚重娶,他的工资和奖金,都花在了女人身上。官府中人,纷纷说东方朔是“狂人”,汉武帝笑着惋惜地说:“他要不是有这些小毛病,官位肯定在你们之上!”

有一年夏天,皇帝赏赐大家一批猪肉。东方朔和官员们,顶着毒花花的大太阳等了N久,仍不见主持分肉的长官到来。东方朔等不及了,呛啷啷拔出宝剑,说:“大夏天的,肉要臭了,咱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说完,割了一块,不顾油污,揣在怀里就走。

事情被层层上报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叫来东方朔:“你昨天怎么回事?不等命令,就擅自割肉?”东方朔摘下帽子,以极其夸张的姿势一躬到底,说:“我错啦!”汉武帝忍住笑,说:“起来吧,说说你错哪儿了。”

东方朔张嘴就来:“东方朔啊东方朔,你受赐不待诏,何其无礼哉!你拔剑割猪肉,何其壮哉!割得又不多,何其廉洁哉!带回家给老婆,何其仁义哉!”汉武帝终于笑场:“让你自责,你却自夸!朕再给你个机会向老婆献殷勤。来人,赏东方朔酒一石,肉百斤!”

东方朔虽然成天没个正形,言谈举止荒诞夸张,但是心里极其透亮,明知善恶是非,经常通过小幽默的方式向汉武帝进谏。由于进谏方式得体,因此意见常为汉武帝采纳。但他又从来不拘小节,有一次喝醉酒在宫殿之上撒尿,被当场抓住,罢免一切官职。后来因为进谏有功,又官复原职。东方朔做官,起起落落、丢丢做做,总也到不了高位。但他安之若素,与其他大臣交往,也向来不卑不亢、口不择言。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意气风发的汉武帝和东方朔,都老了。有一天,东方朔对汉武帝说:“《诗经》有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希望陛下远离奸佞,勿信谗言。”

汉武帝听了,觉得纳闷:“你往日说话,都要抖个包袱;今天怎么突然这么正经?”

过了没几天,东方朔去世。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果非虚言!

回顾东方朔的仕途,究竟成功与否?值得细细评说。

首先,就他的面试经历来看,毫无疑问,出人意料地成功。东方朔能够在数千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入汉武帝的法眼,凭借的正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的面试策略。他的简历,首先从形式上给人以过目不忘的感觉,引发考官的极大好奇心,从而先声夺人;其次在内容上不走寻常路,以新颖的构思与脱俗的行文,引起阅读者的兴趣。这些,都决定了东方朔的简历绝不可能是被人事主管随便浏览十秒钟就信手丢弃的一份。

而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可能是他当官之后的言行。他完全不顾小节,从而丧失了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似乎令人扼腕叹息。正如汉武帝自己所说的,假如东方朔能够注意小节,也许他可以做到真正的高官。

但是呢,纵观汉武帝一朝的高官,几乎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大多数大权在握者都难免死于非命。而东方朔正是看穿了这一点,因此他志不在往上爬,而在于明哲保身。这一点,他做得可谓相当成功。

东方朔在朝中,不参与党派之争,不勾结诸侯王,不掺和皇帝家事,不直言强谏,只是说说笑话、吹吹牛而已。他犯下的一堆小错误,乃是一种“自污”之术:领导从来不会忌惮一个在单位随地小便的下属,但领导会忌惮一个完美无缺的下属;在领导眼里,没有缺点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东方朔曾经酒醉作歌,曰:“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所谓大隐隐于朝,正是东方朔开的风气。

能智,能愚;能搞笑,能正经;能识大体,能不拘小节。这就是喜剧之王东方朔的传奇生涯。

有大臣之体,得上层之心

没有实力而凭借一时的机遇飞速升迁,恐怕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样的政坛红人,十有八九下场凄惨。比如嫪毐,比如邓通。那么,有没有例外?当然有,田千秋就是个例外。

田千秋为什么可以成为例外?

从贬义的角度来回答,田千秋靠的是平庸;从褒义的角度来回答,叫作“有大臣之体”。

什么叫作“大臣之体”呢?说穿了,就是性格宽和外加能力平庸。

看汉朝的历史变迁,从汉武帝往后,宰相的权力中落,内朝逐渐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皇帝所需要的不再是精明能干的宰相,而只是一只花瓶罢了。田千秋依靠他宽和的性格与平庸的能力,非常得体地给皇上扮演了花瓶的角色。所以,田千秋以一个守墓人起家,居然能够位至宰相,寿享天年,也就不是偶然了。

也正因为如此,读懂了田千秋,比读懂嫪毐、邓通,更具有意义。

田千秋的身世,极其煊赫:他的祖上,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田氏代齐之后便南面称孤,占据山东最富饶的国土。但是,风水轮流转。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田氏的贵族血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汉朝建立之后,齐国田氏作为声名煊赫的“关东九族”之一,被举族迁徙到咸阳附近的长陵定居。而传到田千秋这一代,他的官职是“高寝郎”:给汉高祖刘邦看守陵寝的小官,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守墓人”。

和死人打交道的守墓人,从正常的仕途升迁体系上来讲,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但是,田千秋却在这个位置上作出了一鸣惊人之举,而这个举动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首都长安刚刚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大案件:巫蛊案。

所谓“巫蛊”,是指采取诅咒、针扎小人偶等方式,希望利用超自然力量对他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的一种恶性犯罪。当时,酷吏江充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基本精神,为汉武帝查处巫蛊犯罪,将整个长安城搞得乌烟瘴气。最后,江充搜查到了太子的寝宫,居然也“发现”了巫蛊娃娃。太子知道江充的手段毒辣,自然不肯坐以待毙,便先杀江充,再假传圣旨征召军队,发动兵变。汉武帝父子俩,就此在长安城打得不可开交。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太子兵败身亡。汉武帝余怒未息,继续查办此案。

由此,案子越办越大,难以收场,牵连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汉武帝终于hold不住了。而案情也随着调查的深入而逐渐明朗化,汉武帝终于渐渐察觉到:太子可能是无辜的。汉武帝的内心,浮现出一丝常人不易察觉到的悔意。

事情闹大了,也该收场了。可是,下出去的圣旨等于泼出去的水,究竟该如何收回?

这一丝悔意,满朝文武无一察觉,却偏偏被不起眼的守墓人田千秋捕捉到了。田千秋揣摩着皇帝的心意,凭借着自己的良心,极其大胆地写了一封上书,直截了当地为太子伸冤。这封上书是这样写的:

“儿子用老爹的兵,不过是责打一顿板子的罪过罢了;何况是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人,哪有多大的罪?”

应该说,在这样一个政治空气极度敏感的时期,写这样一封上书,是需要冒极大风险的。如果皇帝欣赏,也许可以加官晋爵;如果逆了龙鳞,可能就是掉脑袋的死罪。

满朝文武一声不吭,噤若寒蝉,偏偏一个小小守墓人田千秋有这样的勇气,喊出了底层人民的心声,也击中了汉武帝的心事。当然,田千秋也不是一介莽夫,他在这封上书的末尾添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给他加了个保险栓,增强了上书的安全系数。

他说:“以上这些话,是臣晚上做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教我说的,不是臣自个儿想出来的。”皇上要是想怪罪下来,就去怪罪那个白胡子老爷爷吧,不要怪到我头上。

这样一句梦话,体现了田千秋大智若愚的政治智慧。首先,他把责任推到了子虚乌有的白胡子老头儿身上,帮自己撇清了关系;其次,汉武帝最近既然查处巫蛊案追查得如此严厉,说明汉武帝对于神神鬼鬼这一套无比迷信,用“托梦”这一形式,正好投其所好,比直接犯颜强谏效果要好得多;第三,联系到田千秋的职务--看守汉高祖的陵墓,那么那个所谓的“白胡子老爷爷”,也就可以确有其人或者说确有其鬼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封上书可能带来的后果仍然极具风险。风险越大,回报越大。田千秋上书之后,小心肝扑通扑通乱跳,等候着命运的审判。

实际上,这封上书果然言中了汉武帝的心事,击中了他内心中最柔弱的一面。汉武帝下令:召田千秋进宫。

田千秋哪里知道此行究竟是吉是凶?西洋人有谚语云:“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Hopeforthebest,preparefortheworst.)田千秋给家里交代了后事,郑重地向汉高祖的陵墓作了祷告,便毅然决然离开。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再也不会回到这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虽千万人,吾往矣!

田千秋穿上最好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以烈士就义的姿态,毅然走进了西汉帝国政治运转的核心区域--汉武帝的宫殿。汉武帝见田千秋身高八尺有余,容貌俊朗,风度翩翩,放在网络时代是要被起个“守墓GG”的名号放在各大网站成为网络红人的,心中非常高兴。观其为文,见其为人,汉武帝对田千秋有了绝佳的印象。

汉武帝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惟独你能敞开心扉,向我说明太子的心迹。你不是一个人!在这一刻,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灵魂附体!你立功了!不要再给江充任何的机会!朕要封你做朕的辅政大臣!”

于是,汉武帝拜田千秋为大鸿胪,是仅次于三公的九卿级中央高官,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

不插手他人的家事,是混迹官场的一大古训。譬如诸葛亮,当年受刘琦求计,死活不肯置一词。那么,田千秋为什么却偏偏反其道行之,还能取得如此成功呢?原因在于:不插手他人的家事,并非一条死规矩。

拿我们生活中的常识来讲,看到邻居父子吵架,怎么办?当然应该上去劝架,而且切记不能拉偏架。这是人之常情。以人之常情处理官场问题,当然不会出问题。所以,所谓“不要插手他人的家事”,指的乃是不能挑拨离间,不能拉偏架,如此而已。

田千秋的好运,才刚刚开始。他担任外交部长没几个月,工作还没有完全上手呢,汉武帝又立即拜他为丞相,封为富民侯。仅仅因为说了一句梦话,便由守墓人直接破格提拔为一品宰相,这样坐火箭般的升迁速度,在整个汉朝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汉书》评价田千秋:“田千秋这个人,既没有能力,又没有功劳,一句话说得巧妙,就拜相封侯,开天辟地以来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

联系到李广身为百战名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立奇功而一生不得封侯,田千秋这个丞相和侯爵,来得也确实太容易了一些。《道德经》有云:“福者祸所依。”天底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田千秋平白无故得到这样的高官厚爵,自然容易引起别人的眼红。毫无实际能力的田千秋身居相位,究竟会如何自处呢?

田千秋,作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示范。

汉武帝时代,攻打匈奴大宛,拓展边境,晚年又闹巫蛊之祸,国力衰退严重。田千秋被任命为相,“富民侯”的“富民”二字,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汉武帝希望将国家的重心由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田千秋再次敏锐洞察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恢复了“文景之治”时期“不折腾”的无为之治。田千秋为人敦厚朴实,宽宏大量。他虽然没有实际的能力,却也从不“乱作为”。而这,正是一个受尽疮痍的国家所需要的可贵品质。

由于田千秋谨慎小心,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过失,因此他稳稳当当坐在丞相的位置上,直到汉武帝病逝。

汉武帝死时,太子还很小,所以按照一般惯例要进行“托孤”。田千秋是汉朝丞相,理所当然应该是首席托孤大臣。但是,汉武帝的托孤名单里,霍光才是第一名!除霍光之外,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与田千秋,一起接受托孤,排名不分先后。也就是说,汉武帝一死,田千秋在中央的排名,立即由第一名跌落到第五名!

换了常人,无论如何难以心平气和接受这个结果。但是,田千秋却毫无怨言。他完全明白汉武帝作出这样一个人事安排的用心:第一,霍光是外戚,政治上更可靠;第二,幼主即位,需要一个敢作敢当,能够镇得住场子的强势人物,这一点霍光无疑比田千秋更合适;第三,霍光的兄长霍去病能力卓越,有其兄必有其弟。因此,作为首席辅政大臣而言,霍光显然是比田千秋更合适的人选。

田千秋牢记《道德经》“不敢为天下先”的教训,把霍光推到聚光灯下,自己则在幕后踏实工作。反倒是霍光有点儿过意不去,对田千秋说:“我和您一起接受先帝嘱托,我治内,您治外,您要时时刻刻督促我霍光,以免我犯错误啊!”田千秋和气地一笑:“哪里哪里,唯将军留意,则天下幸甚!”田千秋的意思是:咱俩不是平分秋色的平级关系,而是您说话、我照办的上下级关系。

田千秋明智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自然深得霍光青睐,官位可保无虞。

田千秋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但是有人摆不正了。一起接受遗诏的桑弘羊、上官桀,联结藩王企图推翻霍光,结果都被满门抄斩。至此,金日磾病逝,桑弘羊、上官桀被杀,当初辅政的五大臣终于只剩霍光一家独大。而田千秋能够在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之中幸存无恙,绝非偶然。

田千秋晚年,年老体衰。皇帝特别恩赐,允许他坐小车上朝。所以,人们就称呼他为“车丞相”。渐渐地,蕴含着皇恩浩荡之意的“车”便取代了“田”成为田千秋的又一姓氏,“车千秋”之名也就此叫开了。

能以一句梦话拜相封侯,在汉武帝、霍光两大强人的笼罩下,生前官至宰相,死后哀荣无限,这正是庸人田千秋的仕途奇迹。田千秋的智慧,可以让人们学到一样东西:如何给已经透支的人生还贷。

嫪毐、邓通、田千秋,有着两大相似之处:

第一,平白无故,暴得大名,一步登天。

第二,能力有限,不堪其任,名不符实。

但是,这三个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两种结局:嫪毐和邓通,死无葬身之地;田千秋,位极人臣,哀荣无限。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作为一名暴发户如何自处的问题。

一个人一夜暴发,并非实力使然,更多是运气使然。这个时候,其实是老天在透支你的人生。嫪毐、邓通透支成瘾,继续挥霍人生,把摊子越铺越大,最后难以收场,终于信用崩溃,身败名裂。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田千秋也要还。所以,田千秋在一步登天、巨额透支之后,就开始了细水长流的还贷。他谨慎小心,不敢为天下先,处处甘居人后。这样一来,终于在人生到达终点之前还清了所有贷款,落得善终。善于给透支的人生还贷,这就是田千秋的智慧。

来日方长,别过把瘾就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后唐庄宗喜欢音乐,他的政府就充斥着伶人戏子、演艺圈的大明星。汉武帝崇尚求神问道,从而也就催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向魔术师转型的方士。

汉朝的东部沿海,燕齐之间,靠装神弄鬼混饭吃的方士千千万。少翁与栾大之所以能够从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