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7131400000016

第16章 特定时节特定行为——节令禁忌(2)

龙女恋恋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山脚下。龙女四周打量,只见大地在似火的骄阳下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下了头。只见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卖力地劳动。龙女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能有收获吗?”青年苦笑道:“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侍奉呢!”

龙女很可怜他,便从锦囊中掏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雨雾,干枯的禾苗露出了绿色。青年一看马上向她行了个礼,说:“仙姑,这儿周围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遭灾的百姓。”

龙女十分感动,心想,他真是热心肠。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立刻电闪雷鸣,一场大雨痛快地下了下来。雨过天晴,山青水秀,庄稼得救了,人们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青年不住地向龙女道谢,龙女脸上飞起了红霞,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结为夫妻。”青年听了,高兴地把龙女领回了家。

再说龙女离宫出走的消息被龙王知道后,龙王十分恼怒,还不许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思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游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大哭一场。她的哭声化作了雷声,她的眼泪变成了春雨。

春龙节里的禁忌

由于二月二这天是龙抬头,所以关于这天的禁忌都和龙有关。

忌担水。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俗谓恐担回龙子。”在晋南地区认为这一日是青龙活动的日子,不能去河边、井上挑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动时,要注意不要出声,尽可能安静,避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收成破坏了。

忌动针、刀、剪子。在这一天,不许动针、刀、剪子,恐伤了“龙目”,导致灾祸。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恐刺龙眼。”《中国志·天津篇》载:“妇女们在这天不动针线,怕扎坏了龙眼。”

忌洗衣。有些地方在这一天还要忌洗衣,说是恐“伤了龙皮”。

忌磨面。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恐榨龙头也。”因此这些地方在这天每一家都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叫“龙抬头”,并且一整天不磨面,怕伤了龙头。

忌吃面条、小米。有的地方这天忌吃面条,忌吃小米饭,因为面条是“龙须”,小米是“龙子”,怕吃了损害龙的健康。

忌回娘家。有的地方忌结婚女子回娘家,有“二月二踩了娘家仓,不死公爹就死婆婆娘”之说。有的地方则恰恰相反,要把女儿接回娘家待几天,说说心里话,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怨愁”一说。

清明节

清明节发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相传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通常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开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来临,气温上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期,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相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慢慢地,寒食与清明就融合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名,也变为清明时节的一个风俗,清明之日忌动烟火,只吃凉的食物。

清明节后雨水渐多,大地呈现春和明媚之象。这一时期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类,都在此时去除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明媚,实现由阴到阳的变化。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得从寒食说起。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王位,设毒计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灾祸,逃亡出走。在流亡期间,许多跟着重耳一道流亡的人各自投奔他人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臣一直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就是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当政后,重重封赏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大臣,却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猛然想起自己流亡的那段岁月,心中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是,差人去了几次,介子推都没露面。晋文公只好亲自出马,可是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藏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寻找,却无功而返。于是,有人献了个计说,不如放火烧山,放三面,留一方,大火起时不怕介子推不走出来。晋文公于是下令举火烧山。谁想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还是不见介子推人影。上山察看,介子推母子俩搂着,已被烧死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晋文公特别伤心和懊悔,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埋在了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修建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并晓谕全国,每年这一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晋文公离开绵山时,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感叹:“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问相互尊敬的称谓,传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大臣,着素服登祭奠,表示悼念。行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绿枝干条,随风舞动。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庄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折了一个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完,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叫“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到寒食,人们忌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预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吃青团和糯米糖藕。到清明,人们还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悼念。

清明节里的禁忌

清明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和谢意的节日。在清明扫墓期间,也是有些忌讳的。

忌吃热食。清明节与寒食节合而为一后,在这天,民问是不许动烟火的。要是饿了只能吃预备好的枣饼、麦糕等冷的食品,是绝对忌吃热的食品的。在民间有句谚语叫做“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意思就是说,假如清明节这天不吃冷食的话,这一年会下冰雹,进而影响庄稼的收成。

忌额头乌气。在清明扫墓的那日早晨,洗脸之前,人们应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是否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不济,若能不去扫墓最佳;若非去不可,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更好),来作化解。

忌在墓前嬉笑打骂。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处,故不可越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叫喊、嬉笑打骂、污言秽语,这样做不仅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会对附近的灵体构成骚扰。不能对墓穴设计多嘴多舌,妄加评论。这样会被看做亵渎阴灵,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会把一身麻烦带回家。

忌踩别人坟头。坟头是摆放香烛祭品的地方,用脚踩踏,就是踩别人的地盘,就算是无意的,也算你不敬重先人。

忌看着先人照片乱讲话。也许你只是出于一片同情之心说了一句无心快语:“这么年轻就去世了,太可惜!”但是这些话千万不要讲,因为死者本来就是不愿意这么早就离开人世的,你这么说当然是触犯大忌了。

忌在别人坟地乱放东西。并非每户人家都建有大坟,因为墓地有限,常常会发生没有地方摆祭品的情况。如果要借用隔壁的坟地,应当很有礼貌地说一句:“打扰了,借贵地一用!”最好烧炷香给对方,请他们照顾一下你的祖先。

忌晚上拜祭。不要在黄昏或晚上拜祭,因为该时段阳气已渐渐消退,阴气渐渐增长,若是时运不好的人,很容易会引起阴灵缠身或骚扰。

忌妇女拜祭。一般来说,怀孕的妇女不要参加清明拜祭活动。非但如此,严格来讲,女性来月经,最好也不要参与此类活动,尤其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祭活动。

忌在先人墓地留影。在中国,祭祖并非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含义,所以不要在先人墓地照相,不管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不要在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气很可能下降,各方面都不利。

忌探视朋友亲人。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看望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别日子,此时去看望亲朋好友是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

忌买鞋。一些人正赶上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会买双鞋作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别忘了“鞋”与“邪”同音,故而一般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选其他时间购买。关于这一点,你只要留意鞋店为什么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即“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说法:

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代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张联齐抗秦,但受到贵族子兰等人的一致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作出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绞,但是始终不忍放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诗篇。

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悼念屈原。渔夫们划起渔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首。有位渔夫拿出给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避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而这种食物渐渐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民俗。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涛神。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作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在江浙一带这则传说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杀害。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那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阎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战无不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要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许;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竟然轻信,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臣,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吴。”遂自杀而死。夫差闻听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传说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里的禁忌

忌恶日。据说五月初五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开始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须禁欲、斋戒。《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的记载。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颇多。

一般来讲,人们为了保平安,驱毒避邪,流传下来很多习俗。五月五日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要插上艾草,用来防止五月的瘟毒。日出前,男子采摘枣桑嫩叶,烘炒储藏,作为茶叶用来消暑。妇女收割天母草,阴干珍储,用作分娩之需。家家用荠菜、青麦煮鸡蛋,男女老少食之,传说这天煮的鸡蛋可以强身壮骨。城镇及部分乡村也有吃粽之俗,传说:‘‘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乡村还盛行用五色线扎手脖、手指,等下大雨时再扯下剪断,丢到河里就会化作蛇。有些地方,妇女、小孩习惯于端午节戴香包。花布制作的香囊中装有多种中草药,戴在身上,小巧玲珑,香味扑鼻,能够驱瘟避邪。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晦气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

的风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免灾祸。

忌吃娘家粽子。出嫁的闺女回娘家,必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就是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不然,就会有大灾。有俗语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忌游泳。有些地方在这一天不让游泳,特别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厉害,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人河让其吃了以后不要作祟的习俗。

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在北方地区,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一定不能丢失,据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中,这样才能免除灾难。

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叫“鬼节”。

关于鬼节的传说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弟,其中有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亡。由于目连很怀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形。他发现母亲已变成饿鬼,吃的、喝的都没有,境况甚是可怜。

目连很难过,于是就运用法力,把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是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刻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景后更是心焦,就将这个情况报告了释迦牟尼。

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活着时,种下了许多的罪孽,所以死后就落人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也不是他一人可以化解的,必须集合大家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合众高僧,举办大型的祭拜仪式,来超度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下来,并在民间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杀鸡宰鸭,焚香烧衣,拜祭从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怒气,不致贻害人间。天长日久,这种习俗就成了鬼节的风俗。为了不忘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隆重的“盂兰盆会”。

古代的这一天,人们预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前面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摆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三块灵牌和招魂幡在施孤台上立着。过了中午,家家户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开始于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接下来,法师敲响引钟,众僧在法师带领下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随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面,如此三次,这种仪式称做“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日:“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诗中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由于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逝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悼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