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7131400000028

第28章 人生历程步步求稳——人生大事禁忌(10)

河南一带有俗语:“男怕初一,女怕十五。”初一是年节,年节出生的男孩命硬。由于过年时不能打骂小孩,所以这孩子长大父母不敢管教,会妨碍父母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灯节,正是观灯的时候,女孩此时出生,大人不能观灯游赏事小,还恐怕女孩生在这个时候,长大了会贪玩,无教养,成为一个“疯头”,克伤父母。民间曾有把正月十五出生的女孩儿丢弃不要的事情。

“五月五日生子不举”,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是很广泛、很久远的。在很多地区都流传着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妨父母的说法。据说,五月初五出生的男孩克父,女孩克母。

七月十五日,旧时俗称“鬼节”,民间有放河灯的风俗。北方的民间认为,这日是野鬼还阳的日子。这天出生的婴儿,大半都是野鬼托着莲花灯转世脱胎而来的。这日生的孩子长大后不好教育,会克害父母。

婴儿出生时异常行为禁忌

婴儿的一些行为,多是出自人的本能的一些正常行为。婴儿身体不适而产生一些不正常行为,由于旧时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婴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再加上这种行为如果未能及时医治会给婴儿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人们很爱把这些行为跟心中的那些鬼神之类的联系起来,因此就产生了许多禁忌。

婴儿的俯卧忌。在黑龙江一带有以婴儿出生时仰俯来预测这个孩子以后是否好淫逸的风俗。所以孩子出生后,有些老年人就要问:“这孩子出生是仰脸来的还是趴着来的?”如果是男孩而且是趴着出生的,老人就会摇头,因为民俗上觉得趴着出生的男孩儿好淫逸;如果是仰着出生的,老人就会笑逐颜开。对于女孩子,则忌讳仰着脸出生,因为在民俗上觉得仰着脸出生的女孩也好淫逸。

忌婴儿生下来不哭。婴儿降生时一般会伴着哇哇的啼声。听到婴儿的啼哭,产房内外的人一颗心都放到了肚中,笑逐颜开。如悄无声息地降生,则令人心急。无声无息表明婴儿呼吸不通,必须赶快抢救。

婴儿出生时若没有哭,民间往往倒提婴儿双腿,轻轻拍打后背,使婴儿气出声发。古时,也有用灌暖水、捋脐带或用葱白缓缓拍打的办法,使婴儿发出啼声。如果婴儿降生后,较长时间无声响,便是凶相了。

忌婴儿刚降生就大小便,俗称此为“屙爹尿娘”。据说预示孩子命硬,会克父母。如果出现这种现象,人们绞尽脑汁想出来不少化解方法,有的是抱起婴儿,将婴儿头在墙上轻撞三下,便可破解了。有的是用清水将其大小便冲洗干净,也就平安无事了。

婴儿的身体异常禁忌

有些婴儿生下来身体的各方面特征不同于常人,人们认为这也是不正常的,所以也有禁忌。

忌婴儿生下来有须。民间认为出生就有鬓须的婴儿是不吉祥的,会克父母。《风俗通义》:“不举生鬓须子。俗说人四十五乃当生鬓须,今生而有之,妨害父母也。”在民间还认为出生的婴儿头上有旋毛发也是不吉利的,也会妨害父母。

忌生下来就有牙齿。通常情况下,新生婴儿的口腔里是看不见牙齿的,因为乳牙胚还在牙槽骨里发育、生长和钙化着。但是也有新生儿刚出生就有发育正常的乳前牙。其原因是这些牙胚在牙槽骨表层,紧靠牙龈黏膜,在分娩前发育完成了,并且在母体内已开始萌出,这在医学上叫做“先天性出龈牙齿”。旧时人们并不明白这些,加上比较少见,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觉得这样的孩子会克死父母。

忌生下来的婴儿有余指或者豁嘴。婴儿有余指俗称六指,就是说婴儿的手上比常人多长了一个手指头,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而豁嘴又称缺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瓣嘴,这主要是由于孕妇在孕育胎儿的时候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其他原因才引起的。旧时的人们并不懂这些,他们将这种婴儿视为凶物。人们认为这样的婴儿不仅会克父母,还会危害整个村子甚至是更多的人。因此,在旧时,如果有哪家生下这样的婴儿,全家都会被村里人赶出去。

忌畸形儿。在民间还忌讳初生婴儿形体异常,如连体婴、双头婴、多臂等。人们认为这种婴儿不但会危害到父母家人、同村或者族人,还会危害到整个国家的命运,特别避讳。据史料记载,光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79年,河南洛阳有一孕妇生了一个连体婴儿,朝廷得知以后,认为这是会有人犯上作乱的兆头,于是连忙命人把这个连体婴儿处决了。

婴儿出生时,忌肚脐带绕住脖子,民间俗称“犯锁”、“双挂珠”

等。脐带绕脖被认为是大不吉的事情。人们认为这样的婴儿难以养活,或者即使活了,将来也会被扼杀或有上吊的厄运。有的地区有“破锁”

的习俗。遇上“犯锁”的婴儿出生,要由产家的人将一把锁头锁在脐带上,然后把钥匙交给接生婆,由她把锁打开,就可以消灾免祸了。等婴儿平安降生后,产家还要向街坊邻居讨要七家的大钱(古铜币),用七种不同颜色的彩线将大钱一一串起,挂在婴儿项上,叫做“长命锁”,直到六七岁时,方能摘下。

婴儿的脐带还忌小,忌脐中有血。断脐时,忌讳用刀剪。如非用不可,应在怀中暖一会儿。否则,恐婴儿中“脐风”。给婴儿断脐的时候,通常是先沐浴,后断脐,忌讳先断脐后沐浴,避免脐带内进水。断脐后,忌讳包裹得太厚太紧,忌尿浸湿,忌风寒邪气。

养育婴儿禁忌

家人从把婴儿抱在怀中那一刻起,就给了其额外的关注以及殷切的期望,但是婴儿的生命毕竟还是脆弱的,还需要大人特别细心照顾。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禁忌。

忌触犯神灵。在旧时,神灵的观念差不多都融到了人们的血液里,所以人们特别害怕得罪神灵,特别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几天里更是如此。

首先,忌过分地为婴儿的到来庆祝。在婴儿刚出生的头几天里,人们的行动通常都是百倍小心,甚至头三天内不敢大肆地高兴、热闹,唯恐高兴过了头,不自觉地得罪了神灵,损了婴儿的福气。

其次,忌在婴儿面前行巫事。民间认为新生儿的眼睛是纤尘不染的,既能看到成人眼里能看到的东西,也能看到成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例如鬼魅。如果在婴儿面前行巫事,婴儿就会看到那些鬼魅,会被吓坏。其实细想想,即便婴儿看不到鬼魅,单单看到行巫事的场面也会被吓坏的。

再次,忌给婴儿换床。俗认为,每一张产床上都会有床神。床神有公、婆两位,就像土地公和土地婆一样。中国古代就有祭床神的风俗。据说在宋朝已经流行。宋人曾三异的《同话录》里曾谈及翰林崔大雅夜晚在翰林院值班,忽然宫内皇上降旨,让他立刻写一篇《祭床婆子文》。崔翰林“惘然不知格式”,一时慌了神。幸亏周丞相指点,套用民问格式,这才交了差。

婴儿的床也不例外。民间认为,每一张产床上都会有床婆。婴儿一出生就受到床婆的保佑。床婆还能在婴儿睡觉时教育他(她)。俗以为婴儿睡眠中时有微笑、皱眉、努嘴等表情,便是床婆正在教他(她)呢。这时候忌讳将婴儿弄醒,使他(她)“学习”中断,恐将来变成痴呆。更忌讳给婴儿换床,否则就没有床婆来保佑了,别的鬼魅就会过来找婴儿,会给婴儿带来厄运。

最后,忌不去庙里还愿。到寺庙中求过子的人家,等孩子出生后,要到寺庙中去还愿。否则,会激怒“送子观音”、“送子奶奶”等神灵,会将婴儿再“收回去”。还愿时除交上许愿时说的钱数外,还要用黄金纸包一块整砖,放在寺庙中,写上还愿人的姓名,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感谢。

喜礼禁忌

生儿育女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我国的中原地区有给新生儿庆生的习俗。新生儿出生后,新生儿的家与外祖父家要相互走动送礼以示祝贺。亲戚朋友也都会携带礼物前来祝贺。在送礼的过程中也是有许多禁忌的。

据《旧志》说:“新乡县初生男女,三日报喜。抬礼盒,用米、面、鸡、酒之类。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许。鸡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牵羊者,须添配一羊。否则,折羊钱。越五日,母家备礼叩喜,男家择吉请酒,谓之‘吃面’。

母家赠小儿以首饰、衣物之类,厚薄不等。亲友亦以鸡酒致贺。弥月后,母家来接女,谓之‘住满月’。”这一记载,概括反映出了中原一带在庆贺新生婴儿之喜中的习俗和禁忌。

同是在中原地区,喜礼的习俗和禁忌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河南林州一带,头胎婴儿,无论男女,报喜都非常郑重。新中国成立前,有钱的人家会抬着食盒和酒坛,赶上两只脖子上系着铃铛的褐山羊,一路叮当作响地去婴儿的姥姥家报喜,意思不言而喻。一路上铃铛叮当作响,不过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家新添人口了。

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农家报喜时会将“喜帖”装在一只小木匣里。

然后放在一个钱袋里,让一童子背着去婴儿的姥姥家报喜。背钱袋的方式也是有讲求的,通常说来是“男左女右”——一如果生的是男孩,则用左肩背着;生的是女孩,则用右肩背着。在去的路上,不许换肩,这样到姥姥家以后,姥姥家的人一看便知道是男是女了。

到姥姥家后,姥姥家的人要招待报喜的人。准备的饭往往是烙油饼、做鸡蛋面疙瘩汤等,最忌讳给报喜的人吃面条。据说如果吃面条,婴儿以后容易流鼻涕。

在河南开封一带,生了孩子报喜一般以鸡蛋作为象征物。在头胎婴儿出生的当日,就由婴儿的父亲提着鸡蛋去婴儿姥姥家报喜。

这个鸡蛋里边是大有学问的。如生男孩儿,煮鸡蛋六个或八个,必为双数,忌单。用红颜色涂过之后,在鸡蛋的一端,再用墨或锅底炭染一黑点,表示为“大喜”。如生女孩则煮鸡蛋五个或七个,必为单数,忌双。也用红颜色涂了,不再染黑点,表示为“小喜”。

报喜后,婴儿的姥姥要烙一张面饼,让婴儿的父亲带回去。回家路上,婴儿的父亲要把那张饼撕碎了喂狗,直到抛尽为止。据说这样就可以保佑婴儿成人了。因为代表其“本命”的那张面饼已经喂过狗了,所以婴儿可以不必再有什么忧虑,也不会再有什么灾祸了。

在河南上蔡一带,生头胎婴儿后,去报喜的是男方的上辈,也就是婴儿的爷爷辈的人。报喜时,除了送一些平常来往时送的礼物以外,还要送一只鸡。送鸡是有讲究的:如果生的是男孩,要抱一只公鸡,称之为“大喜”;如果生的是女孩儿,则抱一只母鸡,称之为“小喜”。如果生的是双胞胎,则送两只鸡。婴儿姥姥家的人见到送的鸡以后无须多问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了。

报喜时,双方还要商定好“送祝米”的吉日,也就是婴儿姥姥家的人去婴儿家送贺礼的时间。这个日子忌讳选在每个月的中旬,因人们认为“十”与“死”同音,所以特别避讳。婴儿姥姥家的人要抬着礼盒,挑着礼挑去“送祝米”。挑礼挑忌讳用竹篮子,因为俗语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主要是怕对婴儿不利,因此特别忌讳。在送的礼物中配一只鸡,男孩配母鸡,女孩配公鸡。这有祝婴儿成人婚配之祝愿。男方招待女方家吃饭,主食往往是蒜面条,这被人们称为“吃喜面”。

起名、认千亲禁忌

婴儿降生后,长辈便想着给婴儿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有的在婴儿出生前已经考虑很长时间了。给婴儿起名的许多禁忌在本书的“起名禁忌”一章已经说过了,在此不再多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有一种“碰名”的习俗。

在河南郑州、开封一带婴儿出生后第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要出门碰名。碰上头一个人,无论是男女老幼,跪下就磕头,然后说明家中生孩子,让对方起名。农村过去起早的,多数是拾粪老头,有的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碍于习俗,不能推辞,只好信口胡编一个,于是“粪筐”、“箩头”、“狗妞”、“猪娃”的,就出来了好多。这样的名字虽然听着粗俗,但是人们欢喜,特别是对于那些刚生出来就显得很柔弱的婴儿起个贱名,才能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人。

有些地方,给婴儿起过名的人还要被认成干亲。在认干亲的时候,人们最喜欢姓“刘”的和姓“程”的,因其与“留”、“成”等吉祥的字眼儿发音相同;最忌讳的是碰上姓“王”的和姓“史”的,因“王”、“史”与“亡”、“死”等凶厄的字眼儿发音相同,怕不吉利,会让婴儿夭折。但若真的碰上了,也不能不承认,不能再去另碰一次,最多暗地里祈祷、禳解一番也就算了。

哺乳禁忌

婴儿出生以后,大多都倡导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一般不感染疾病,而且来自母体的抗体能够增强婴儿的免疫能力。在哺乳婴儿的时候也有些禁忌。

浙江及沿海一带,忌产妇产后直接哺乳婴儿。在民间有婴儿周天(24小时)讨“开喉奶”,亦即“乞奶”的习俗。婴儿生下一昼夜后,先向邻家讨奶吃,叫开喉奶。之后产妇才亲自给孩子喂奶。讨开喉奶时十分有讲究:生男要讨生女的邻居,生女要讨生男的邻居,必须是别姓的,表示将来向别姓找对象。其意在于祝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得到好婚姻。被乞奶的一方必须是产后四个月的人家,不然,会“喜冲喜”。

在哺乳方面,忌乳母在热、寒、怒、醉、房事的时候哺乳,避免婴儿受损。如果因为奶水不足或者其他原因,请人替自己哺乳婴儿时,要选身体健康、有福气的人家,忌用有狐臭、疥癣、癫痫等病的人做乳母,以免婴儿遭感染患病。此外,忌婴儿喂得太饱,以防积食。

言语禁忌

生了孩子是大事,所以在说话上也要讲究。

在河南林州一带,生男孩的人家一个月内禁忌说“男”字,其用意是怕走漏消息以后,被邪魔拉去,有的甚至要称“生的是个女孩”。单这一方面就把中国人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表露无遗,人们重视男孩,担心失去他,用女孩儿来掩饰。非但如此,有的男婴生下来之后体弱多病,家长怕难成活就把他当成女孩儿来养,这显然和现在说的语言禁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杭州一带,婴儿出生一百天后,人们忌讳说“百日”,而是说“百禄”。因为“百日”特指人死后的百天纪念,所以十分忌讳。而“百禄”

又因为与“不禄”谐音,不禄也有死的含义,所有人们又把“禄”读成“罗”。

这些语言禁忌不但在汉族有,在一些少数民族也存在。如基诺族在婴儿满月那天甚至一整天都禁忌讲话,以此来保障婴儿满月日的顺利度过。

多数地区还有忌言婴儿有病与否的风俗。说婴儿有病,是怕婴儿一旦有病了,或者有病了以后病会越来越重。不能说有病,说“这孩子身体不错,从没病过”却也一样是犯忌的。因为,说“没病”若被病魔听到,提示了它,倒非叫婴儿大病一场不可,岂不就坏了。

婴儿惊吓禁总

婴儿忌受到惊吓。婴儿刚刚降临到世上,对一切事物都是初次感触,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也有着跟成人同样的好奇心和恐惧感,而他那么小,所以人们觉得婴儿更爱被“吓着”。因而产房内忌大声说话,忌器物相撞,忌生人往来,忌灯光太强,忌冷热物触动婴儿。这样做是让婴儿先拥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等慢慢长大后再渐次扩大视野,接触更多的新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