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7131400000006

第6章 吃、穿、言行有规矩——日常生活禁忌(6)

避忌、隔离原本就是禁忌的一个主要方式。如果知道某种事物是有危害的,就一定要切断与它们的联系。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方有灾病,那么,其他无病的人都有可能对他造成威胁,或者,反过来说,他也可能对别人造成威胁。因此,在民间,病人需要停止或者尽量减少社会活动,以免造成相互问危害。

思与和尚、尼姑交往

俗话说:“前门不进尼姑,后门不进和尚。”“会交朋友,交些铁匠、木匠;不会交朋友,交些道士、和尚。”其中既有避嫌的意思,也有恐招来祸端的担心。

忌与易发生暧昧关系人来往

另外,人们为了辨明是非,对于一些特别人也有禁忌。“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男女不同席”、“阿姨勿上姊夫门”、“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是担心别人怀疑男女间有不正当的行为发生,以忌讳与这些爱发生暖昧关系的人交往。为避猜忌,人与人的来往也会有所选择,俗话说“贫不串亲,富不串邻”,因为“贫串亲易遭白眼,富串邻易诬奸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子不摇麻糖篮,闺女不看瓜菜园”都是怕人猜疑自己的行为动机不纯的。

待客禁忌

俗话说:“有理不打上门的客。”既然人家到自己家里边来了,就表明人家看重自己。如果待客不周的话,被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知道了以后会被人笑话、蔑视的。所以中国人在招待客人方面有诸多禁忌。

忌招待冷淡失礼

客人进门后,要主动上前打招呼、让坐,忌不言不语,不搭理客人,或者只顾站着说话不让客人坐下。

客人坐下后,忌抹桌子、扫地;忌光口说请客人喝茶,实则并不泡茶,或者说了半天话后,才沏茶待客。这些都有“逐客”之嫌疑,是对客人不尊敬、不欢迎的表示。如果是比较尊贵的客人,除了捧茶、递烟外,还要以酒饭相招待。

招待客人,通常是“浅茶、满酒、整盒烟”。递烟、酒、茶时,都要双手,忌单手。另外在给客人倒茶的时候,忌讳用茶壶嘴朝着客人。

用烟袋敬客,递烟时要擦净烟嘴,装好烟丝。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如需借火时,应将烟嘴(烟蒂)向客人递上,忌以烟头直递对方。酒以敬客多饮为荣,忌自饮不敬客。

忌与家眷共餐

宴客时一般禁忌子女上桌共餐,特别忌媳妇、女儿。

忌菜为单数、无酒待客通常菜忌单数,喜用双数,取意“好事成双”。待客忌无酒。佤族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

做客禁忌

忌午后拜访

旧时人们习惯于午前专门拜访,若午后日夕前往或趁他事之便兼往则显得不够尊敬,是谓“残步”。特别对尊贵人家,须尤其忌避。

忌快马停门前

在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游牧民族的人们之间交往多骑马。如去他人家中做客,忌讳快马到人家门口下马,因为只有报丧或传递不吉祥的消息时才如此。来访者骑马至寨门必须下马而行,禁忌骑马人寨。不然,是对主人的轻视,会触犯主人的。

忌对主人的家畜动粗

到塔吉克族家中做客,忌讳骑马穿越羊群,也不能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脚踢羊。不然,会被觉得是对人不敬,是欺主行为。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养狗护院的风俗,来访者不得随意打主人家的狗,否则,认为是“打狗欺主”。

忌进门前不与主人打招呼

进入人家的房屋时,应先敲门,得到主人许可后再进人。一般是轻敲三下。如主人家门大开,也要先招呼一声,室内有人搭话时再进入。

否则,没有礼貌,犯忌讳。俗话说:“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无人之门。”

到主人家后,客人要主动跟主人打招呼。中原一带,客人到主家后,忌讳东瞧西看,乱翻乱找。民间有“客不观仓”、“客不观灶”之说。在德宏傣族中,来访者欲进村寨,须对空鸣枪一响,告知主人。若村寨内主人也鸣枪一响,就是表明欢迎,来访者可进村寨。不然,私自闯进村寨是犯忌讳的。

总就坐不随俗

到景颇族家中做客,忌讳在房内久立不坐,应按一定的位置坐下。

如果有人告辞出去,其他客人忌抢坐其位置;到佤族家中做客,需先弄清哪里为妇女之座位,若误坐了妇女的木墩之上,则是犯忌讳的,主人会觉得这是对其进行侮辱;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家中做客,应跪坐或盘腿而坐,禁忌直伸双腿,脚底板朝人,尤忌脱掉鞋子。

忌先于主人动筷

在宴席上,客人要尊重主人,忌讳先于主人饮食。俗说,“主不动,客不吃。”

忌饭后付钱

饭后付钱的作法有与主人关系疏远之意,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类似风俗。

礼尚往来禁忌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礼尚往来,以增进彼此交情,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禁忌。

忌送还原礼

汉族古来就有送礼的习俗。客人到访时,必带见面礼,即所谓“执贽”。回访时,也应送还客人之所执。但回拜时是禁忌将原物送还的,只有在拒绝收受对方馈赠时才这样办理。

忌送寓意不吉之礼

按大理白族地区的礼俗,送礼时礼品的数目必带“六”字。如送礼钱,若是一百六十几元,主人会很乐于接受;若送五百元,主人反而会以为不吉利而拒收。

汉族在岁时节日期间送礼时,还爱以礼品讨口彩,如在礼物上加万年青柏或太平钱等,以求吉祥。否则,会被人视为不祥。可见,送礼的意义重要的还不在于礼物本身的价值贵贱方面,而是表达了一种祝福、吉祥的心愿。俗话说的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佤族日常生活中禁忌以辣椒、鸡蛋作为馈赠物,因为旧时佤族部落间交战常以送给双方辣椒来表示开战,复仇则先送给对方鸡蛋。

台湾民间馈赠,忌送手巾。俗说“送巾,断根”,这是因为1日时丧家常于丧事办完后送手巾给吊丧者,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

又忌以扇赠人。扇子,夏天用完之后,就无使用价值,常被弃,所以有“送扇,无相见”的说法,也会引起绝交的猜想。还忌送人剪刀、雨伞、甜果、粽子等,其意也是剪刀会有“一刀两断”的不吉之意;雨伞的“伞”字则与“散”字同音,恐引起对方的误会;甜果、粽子是丧家做的食物,若以此物赠人,怕人家疑心自己是暗指人家为丧。

借东西禁忌

忌让人中间转手

民间借还钱物,忌讳有人中间转手,最好是借贷双方当面交接明白。民间有“隔手不支物,隔枝不打鸟”的说法。

忌向无交情之人借物

平常没有什么交情,或者没有什么纠葛,忌讳拿或吃人家的东西。

因为“吃人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将来自己还是要吃亏上当的。

忌拖欠

借人家的东西,在使用后要及时地交还,忌讳拖欠。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快借快还,再借不难”。如果无力偿还,禁忌借贷。

年龄大了,也忌借贷。俗有“六十不借债”一说,意恐年纪大了来不及偿还。

忌借别人需用之物

这件东西如果别人也需要时,忌讳向别人借用。俗话说:“夏不借扇,冬不借火。”

忌婚丧日借物

鄂温克族在人死去的周年日上(忌日),忌讳向别人借用东西。不然,会遭人埋怨、不满。汉族等许多民族,举行红白喜事借用人家的东西,用后归还时都要“封钱”,以求吉利,避免凶灾。

家人交往之间禁忌

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重视礼法,这种礼法不只是对于外人,对家人也是这样要求,不能破坏了规矩,乱了辈分。旧时,民间家规很严。俗语为,家有家长,族有族规。

忌参与主事

一家之内,必须有一个人当家做主。俗语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忌讳“一百口人乱当家”、“十八口子乱当家”。一般当家做主的都是家里年长辈尊的男人,俗称“当家的”、“掌柜的”;帮助家长料理家务的家庭主妇,叫“内当家的”、“内掌柜的”。

忌不敬老

通常父母健在的时候,忌子女掌管家务,正所谓“父在堂,子不能专”。不但“父在子不得自专,父在子不得留名”、“父在没子财”,甚至有的忌父子同桌、同席,不然,以为“没大没小”,与禽兽无异。这种禁忌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如:在彝族,父子禁同凳同床坐;在朝鲜族,则严禁晚辈在长辈面前抽烟,抽烟必须避开长辈;在景颇族,忌在父母面前留长发,留胡须,不准在长辈面前开玩笑、做怪样。满族、鄂温克族等也有相似习俗。

严格禁止辱骂老人,认为骂老人一定会折阳寿的。俗话说:“抬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老年人。”汉族俗以为“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在民间广泛存在虔诚敬祀祖先神灵的习俗,没有哪家敢怠慢自己的祖先神灵,不然就会被认为不孝。在河南开封一带,旧时有为使父母病愈而自刑“上锥”的风俗。所谓“上锥”就是拿锥子去刺穿胳膊的肌肉,在刺的时候忌嚷疼痛,如果喊的话就被认为是不孝。

以前子女的婚事大都是由父母代办,子女忌自己做主。而最不孝的算是无子嗣。孔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忌乱伦

宗族中尤其忌讳乱伦,因而有许多禁约章法。“中国民族,一个人在其伦类中,有其前后左右上下之关系。此即所谓五品、三纲、六亲、六纪、九族等关系是也”。这个伦秩不可变动混乱,民间以乱伦为深忌。

忌公媳靠近,应远避。民间咒语“扒灰”,即是指公媳间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汉族有“公公不搭媳妇肩”、“公公背儿媳,出力不落好”的俗话;山东等地老公公还禁忌到儿媳妇房里去。

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公媳禁忌。彝族忌讳公公与媳妇说话;苗族、白族等还忌讳媳妇与公婆一桌吃饭;柯尔克孜族忌媳妇的臀部朝着长辈,因而媳妇从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能退着出去;哈萨克族妇女忌在长辈跟前走过,要在背后走过;傣族女人若要在长辈男子面前走过时,一定要弯下腰走;侗族妇女忌长辈男子在楼下时上楼。

总内部纷每

在家族中还忌讳内部闹纠纷,正如所谓“忌讳骨肉分争”。俗话说: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为家庭和睦考虑,因为“和气生财”。如果整天闹矛盾,争争吵吵,是会遭到家运衰败的报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