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7137800000009

第9章 表达生动感人

广播影视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是否具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话语魅力,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广播影视艺术语言事实上是语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需要依据原创的素材,进行语言艺术的加工。所以对原创素材的理解和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理解得越深越透,可能表达出来就会更加准确和生动。譬如:《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在1928年岁末发表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同学都喜欢朗诵这首诗。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徐志摩留英学习的经历和他对康桥的特殊情愫,因而在语言表达上难以达到真切感人的效果。

用心体会,调动感情

艺术语言是要充分表现并表达原作的感情色彩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感动,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所以调动感情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首先是理清头绪。根据原作言语、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这种想象活动有既定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在头脑中梳理出情景的来龙去脉、主次轻重,在形象思维中描绘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

其次是设身处地。通过想象激发自身的生活体验,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物)的感觉。设身处地主要是获得现场感,并且努力表现这种环境氛围,给人以真实、生动的感受。言语、文字所提供的情景不一定都是我们所亲身经历过的,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加以描摹。生活积累越丰厚,社会观察越深入,知识涉及越广泛,体验就越发深刻,想象力就越丰富,这种描摹就越是细腻、生动。

再次是触景生情。丰富的想象活动,必然会触发情感的反应。而情感的充盈又会推动想象的进一步展开。如此循环推进,就会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也是艺术语言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最后是现身说法。在艺术创作的情景中,创作者始终应该保持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不是“当事者”也应该是“目击者”。置身现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正是他始而有意、继而实现的创作任务。用此情此景感染了受众,才算达到了目的。

确定基调,讲求分寸

广播影视艺术语言所表达的作品,总是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但是也应该有一个贯穿全篇的基本感情主调,它是由不同题材的主题思想所决定的。在语言表达上应该注意把握分寸,不可随心所欲。譬如: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是从大堰河仁厚、无私、奉献的人生中看到劳动人民的崇高灵魂。诗人在抒发对大堰河的赤子情怀时,把赞美的诗行献给所有质朴诚挚如大堰河般的劳动妇女,同时也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传情达意,表达生动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多姿多彩、感人至深的。所以作为广播影视艺术语言,也追求语言表达形式的生动和丰富,切忌单调和枯燥。有的同学只是从形式上去模仿,声音忽高忽低,语速忽快忽慢。甚至于故作矫情地垂泪、嬉笑,这些现象都不能表达真情,也无法感动别人。所以我们主张从内容出发,来深刻理解、细心体会、触发真情,只有这样才能由己达人,诉以真情,晓以真理。

语言形象,自然朴实

广播影视艺术语言是媒介人物使用的特殊语言,它必须符合媒介人物特殊的身份。它可能是一种社会角色语言(如播音员、主持人等),也可能是艺术角色语言(如配音、表演等)。无论是进入社会角色还是艺术角色,都需要把握好不同语言表达的分寸,给受众以真实、可信、可感的语言形象。在影视中,语言形象伴随行为语言出现,在广播中语言形象则只能通过声音造型。作为大众传媒,传播者的语言形象是塑造媒介自身形象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该媒介机构的信息究竟由谁来传递、发布,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公信力和亲和力。

为大家所认可,并受到广泛欢迎的,主要还是推崇那种朴实自然、大方得体的语言风范。新闻性的广播电视节目,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必须使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新闻的客观与真实,这决定了他们的社会角色就是“人民广播”的化身。而服务性和娱乐性的节目主持人应该显得更加活泼和亲切。上述这类语言形象都应该以真实和自然为前提,摈弃虚拟和造作。当然影视艺术语言中蕴涵表演的成分,但是这种表演是不落痕迹、自然贴切的。惟妙惟肖的角色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服从“真、善、美”的艺术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