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7139600000003

第3章 人格心理学(2)

我们可以发现,李开复之所以对计算机知识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因为他对计算机科学充满了兴趣。有了兴趣,才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才会专注地投入,也才会学有所成。

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固然有很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止一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内心的兴趣,会引领着你走向人生的顶点。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信兴趣是人生的导师,它可以让你充满学习的热情,还能指引你走向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功之道。

情商是人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心理学家们认为,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是很重要的,其作用甚至超过智力水平。情商不是先天就有的,只要重视后天的培养,每个人都可以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着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开启了情商学说的新知。该理论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被誉为“情商之父”的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仅有IQ是不够的,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帮助他们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

丹尼尔·戈尔曼指出,情商不同于智商,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三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够安抚自己,摆脱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激励自己的能力:能够调整情绪,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心理学家们作过一项研究,他们挑选了某中学81位毕业演说代表,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期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到30多岁时却表现平平。从中学毕业算起,10年后,只有25%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龄段的最高阶层,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辈。

情商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和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智商不高而情商很高的人,在学习效率上虽然不如智商高的人,但很多时候反而比智商高的人学得更好一些,成就更大一些。另外,情商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较大影响,情商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英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选择了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召集了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房间最显着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颗软糖。他对每一个孩子说:“谁能坚持到老师回来时还没把这颗软糖吃掉的话,谁就可以得到另外一颗软糖的奖励。但是,如果老师没回来,你就把糖吃掉的话,那么就只能得到这一颗。”

实验结果,有些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人不在,又受不了糖的诱惑,就把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则牢牢记住了老师的话,认为自己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可以得到两颗糖。于是,他们尽量克制自己,努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坚持不看那颗软糖,一直等到老师回来。就这样,他们得到了第二颗软糖的奖励。

研究者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抵挡住诱惑、坚持下来得到两颗软糖的孩子;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颗软糖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长大后的孩子,那些只得到一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颗糖的孩子获得的成就大。这就说明,凡是小时候缺乏控制力的,无论今后的智商如何高,其成功的概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时候能控制自己,尤其是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控制自己的孩子,往往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缺乏控制能力,无论他的智商高低,往往都无法取得很大的成就;而那些小时候便有着很强自控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把握自己,创造辉煌。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智力对一个人获取成就没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非智力的情商因素,则对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具有关键性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得出,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近20年来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而情商却很高。

情商是一个人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因素。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

正确理解“面子”问题

“面子”总是与一个人的人格、自尊、荣誉、威信、影响、体面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一个人的面子受到损害时,他就会下不来台,就会生气。

程林曾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职员,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文笔功底,都处在单位的一流水平,上司对她的能力也是充分肯定的。

程林的热情大方、率真自然,是比较受人欢迎的。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程林的率真和不加掩饰,过于情绪化,不论对谁,只要她看见不对的地方,就不加保留地指责出来,一点也不给人面子。

后来,单位提拔了一个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业绩都不如她的女同事。程林很生气,她义愤填膺地跑到上司的办公室去“质问”,并义正词严地与上司理论起来。虽然上司那儿早已准备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是被程林搞得非常狼狈。从那以后,上司对她的态度就有了转变,时常给她穿“小鞋”。程林的情绪受到影响,还因此备受冷落,同事也不敢轻易同她说话了。程林很难受,又气又急又窝火,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干了那么多活,上司安排的工作也能高标准地完成,可为什么总是费力不讨好。

一个聪明的人懂得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有些人总喜欢我行我素,甚至喜欢摆架子,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对上司也不客气,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人人都有自尊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受嗟来之食,更何况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上司。纵使上司犯错,而程林是对的,但如果不注意表达方式就会伤了领导的面子,自己吃力不讨好也就是必然的了。

在与别人相处时,一定要懂得给别人留点“面子”。

因为,如果伤了对方面子,自己将会遭受最猛烈的回击。“面子”是不能被撕破的,撕破“面子”,就意味着抛弃了一切做人的尊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家伙,真是撕破了脸皮,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意思是说,一些人已经连做人的起码要求都不要了,做什么事情都是不会感到惭愧的。

可见,人不能不要“面子”,否则在社会中就难以生存,然而,人也不能将“面子”作为一个“包袱”来背着,这样的生活过于沉重、压抑甚至痛苦。“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就是一些人为了“爱面子”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即使受罪也无所顾忌。

在我们的生活中,譬如,有的人原本很穷,却死要面子,勒紧裤腰带与人比阔。有的人,为死要面子,四处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能办事,无限夸大自己的所谓“后台”是怎样怎样硬。有的人明明意外成功,自己明明是喜出望外,激动异常,却死要面子,故作深沉,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有的人为了面子,犯了错误死不认账,即使被揭穿也要死撑到底,甚至要倒打一耙,推卸责任……那么,给对手最猛烈的回击就是想方设法把对手的“面子”丢得干干净净。

很多人为回击对手,使对手“丢面子”,往往采取一报还一报,恶意攻击、侮辱,或直接或间接,或公众场合或私下攻击对手,但这样做往往容易反过来损害自己的“面子”,这是一种下下策。聪明的人决不会这样做,聪明的人往往给对手留足面子,他要一顶高帽,就送他一顶甚至十顶,让他飘飘然不知自己是谁,自高自大起来的时候自有人收拾他。

现代社会的竞争法则不是教人不要面子,而是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人人都要讲究“面子”,有诚信,否则,谁都不会是赢家。

忍让是一种境界

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下都事事如意,有些事情怎么也无法解决,所以你只能忍耐。动辄出气的人虽然可以发泄一下内心的压力,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能忍一忍,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志,以后即使碰到再大的问题,自然也能忍受,自然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能忍之人不同于我们经常所说的“窝囊废”。人要有正气,碰到公正有理之事,需据理力争,以正压邪,不能丧失性格。也就是说,忍也要看忍耐的对象和忍的程度。大事忍,小事也忍,无理时忍,有理时也忍,这就真是一个“窝囊废”了。

罗素说:“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可以踏上永恒之旅。”成功是由许多忍耐组成的,成功之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比平常人更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念和力量。忍耐是成功的必备要素。

曼德拉早年因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被捕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罗本岛上长达27年。他一直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囚室很小,只有一般的卫生间大小,但他居然没有精神崩溃,依然斗志昂扬,实在是让常人惊骇不已!曼德拉后来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靠的正是那股耐劲儿,善于忍耐,养精蓄锐,才苦撑过了狱中那段艰难漫长的岁月,最终在出狱后当选南非总统,为南非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遭遇坎坷和身陷困境的时候,他只有学会忍耐,善于忍耐,才能顺利度过人生的冰冻期,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以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懦夫。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成,无功不可就了。古代所谓的豪杰人物,都有超过常人的修养,更有着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功夫。心字头上一把刀谓之忍,你若挨得过这把刀,寸寸心血会教你成功。“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正是成大事、立大业的强者。

生活中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事,不可能光靠几张嘴或动刀动枪就能解决所有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忍让。“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张飞欲绑诸葛亮回营,试想倘若没有刘备劝他忍住,哪里会有蜀国的大好河山?哪里会有三国鼎立?古人是这样,而现在的社会似乎是退步了。同学会因小纷争而大打出手;同事会因谁能升职而勾心斗角……最后的结果呢?往往是两败俱伤。

所以说,我们应该在需要忍耐的时候学会忍耐,在不应该忍耐的时候直接表达出来。当我们面对他人有意无意的指责时,应当做到既不显得怯懦无能又能忍让一步,从而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生活需要忍让,学会忍让方便了别人,同时也方便了自己。忍让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是智者的胸怀;忍让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明白了忍让的益处,便获得了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不能盲目从众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云亦云”、“随大流”。即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许多心理学家都做过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其中,由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的“阿希实验”是研究这一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

实验是这样的:阿希安排了6个大学生,让他们把两条不等长的线段A、X说成是等长的,去影响一个被试者。起初,这个被试者说出了正确答案。然而,在听到6个大学生和自己的答案不同后,他就遵从了多数人的答案,改变了自己的答案。

很显然,这位被试者有着典型的从众心理。他说的明明就是正确答案,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答案和多数人有差异后,便随波逐流,投入到多数人的队伍中。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即所谓的心服口服。例如,你和几位同学正为某道题争得面红耳赤,你的答案和别人的都不统一。事实证明你是错的,于是你就放弃了先前的想法,遵从了他们的答案。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能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例如,在工作例会上,你认为上司的意见是错误的,但是你觉得反对上司会对以后的工作不利,于是你违心地投了赞成票。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例如,你作为一个选民,让你作出选举的决定,你觉得无所谓,看谁的投票率高,你就选谁。

为什么人人都会选择“从众”呢?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少数服从多数

我们都生活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怪圈中,一概认为只要是多数人的观点,那就是对的,而当他的行为、态度和意见与别人一致时,就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而且,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人多”本身就是具有说服力的明证,较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少数服从多数”也并非没有道理,有很多时候,众人的确是对的。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活动。例如,我们在一个没有标明男女的公共厕所,会先观察一下别人的举动。如果男人们都进的是左边的门,女人们进右边的门,你就可以判断哪个是男厕,哪个是女厕了。

2.害怕偏离群体

那些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群体成员,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他们总是希望群众喜欢他、优待他、接受他,这样就可以和群众融为一体,也可以在群体中谋取利益,从而避免成为“越轨者”,或者“不合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