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师的做人笔记
7139900000002

第2章 真正的富贵在于爱与灵魂(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着有学术专着《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自传《岁月与性情》等。其大量作品以哲理性思辨为主,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作家。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个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着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图!”

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相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被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代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须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儿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不知他们现在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人类应彼此关怀王永庆(台湾)

王永庆,1917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县新店,祖籍福建省安溪县。被称为“台湾首富”。16岁自办米店,1954年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50年后的台塑集团已经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辖台湾塑胶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新台币。

那天正好是星期日,下午我想起多年前曾听说,马偕医院在北投和淡水间的竹围设有分院,但一直没有机会去观摩,趁着有空去看看,或许能获得参考借鉴之处。顺道也想去看看淡水高尔夫球场,那里我好几年没去过了。舍弟王总经理担任球场会长职务好几年,有许多方面改革得非常进步,顺道去观看见识一番。

许多年来,我难得利用星期日到外面走走看看,一年12个月,大概不会超过12次。路途上,车子拥挤不堪,走得非常之慢,回途中就碰到了早晨所谈的问题。

有一辆机器脚踏车,大概是前面的计程车挡住了它,也没有真正撞上了,但是骑机车的人停下来,在路边捡了一个石头,不由分说就要砸计程车,计程车司机也马上下车动手就打,两人扭成一团。

我因为公务的关系,偶尔要去美国,在那里也看过车子相碰,大家停下来,查看情况之后,责备一下对方为什么开车不注意点儿,顶多是这样。然后大家合理解决,如果车子需要修理,错误的一方,出示保险卡,请对方到指定修理厂检修。

通常是大家停下来说句道歉话,彼此握握手,希望以后大家多注意就没事了。

我也曾去过中南美洲比较落后的国家,到他们乡下去的时候,因为路途遥远,中途在路边停下车出来活动活动筋骨,稍事休息,顺便也观赏一下风景。本来是想轻松一下,但是却有点儿麻烦。因为是在乡下,来往车子不多,各方面也不方便,所以当你把车子停在路边,别人开车经过,以为你遇到了困难,就停下车来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好几部车子经过,都是这样,充分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温情和关怀。

一个和谐的社会,无论如何不能缺少人际之间的彼此关心。没有彼此的关心,逐渐就会形成冷漠,略有不顺心,冲突即随之而来,继而演成嫉恨。

中南美洲普遍是较为落后的国家,但是他们的人民却有彼此关照的心胸。

要是在我们这里,你车子真正坏了停在路边,恐怕难得会有人主动来关心你,甚至你要求帮助,都不见得会得到。

刚才提的例子,车子也没有真正碰着;即使碰着了,彼此既不是故意,又没有仇恨,为什么就要拿石头砸车子,动手就打?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和国外的情形两相比较,可以不难发现,我们的社会风气是有问题的。

生命的角色林治平

林治平,祖籍湖南长沙,台湾着名教育家,台湾中原大学教授(曾任中原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宇宙光》杂志总编辑。在台湾曾获十大杰出青年奖、“教育部”社会贡献奖、“教育部”优良教师奖、“教育部”戏剧贡献奖等。

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被老师指定演一出话剧,我扮演剧中的爸爸,另一位同学演剧中的儿子。

因为设备的短缺,一切只好因陋就简。譬如说化装吧,老师先在我头上抹了些油,然后就撒了一些白粉在头发上,再拿笔画了些皱纹胡须便算完工,而饰演儿子的那位同学则被另一位教师带到另一个角落替他化装。等到临上台前,我看到他脸上搽了少许胭脂,嘴上涂了口红,越看越觉得滑稽,天下哪有“男生”涂口红抹胭脂的?真是太好笑了。但是他看着我,也惊异不已地伸手指向我,笑得前仰后合。老师看我们彼此笑,几乎误了上场的时间,不觉又急又气,指着我们说:

“有什么好笑的,到镜子前照照就谁也不敢笑了!”

于是我们连忙拿起镜子看看,果然都不再笑了,因为当我们看到自己时,才知道自己的尊容并不比别人好看。

人类的悲剧好像就是如此。我们常常去看、去找、去挑剔别人的不可爱之处,我们也会大声疾呼:“这是一个丑恶充斥的可怕社会!”我们看到了别人眼中的刺,却没有看到自己眼中也有刺;我们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却没有发现自己也在那江河日下的世风中担任推波助澜的角色!

哲人说:“我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这戏不是演给自己看的,演员的优劣也不是自己所能评定的,芸芸众生都是我们的观众,以他们的炯炯之目光凝视着我们的演出。

面对着这一出严肃的生命戏剧,你将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你将如何举手投足?

哲人在他垂暮即将离世之时,写下了几句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话: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朋友,你认识自己的角色吗?你对自己的演出满意吗?你对自己的角色有把握吗?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终点临到之前,都能做一个庄严的宣告。

远离平庸戴尔·卡耐基(美)

戴尔·卡耐基(1888~1955),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国着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人生》。

一个人的平庸与否不在于他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他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是否为此而努力。事实上,能够兢兢业业地把手头工作做到最好的人——不管这份工作在世俗眼中是如何卑贱——他就注定是一个远离平庸的人。

因为只有积极进取的人,才会努力把任何工作做到最好,而积极进取的心态是将人生推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强大助推器。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一生,之所以只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无足轻重的次要角色——包括那些懒惰闲散的人、好逸恶劳的人、平庸无奇的人——原因就是他们缺乏高远的志向。

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他是多么贫穷,只要他渴望着接受教育,希冀着完善自己,那他就是大有希望的。但是,对于那些胸无大志、甘于平庸之辈,我们则是无计可施。如果他自身不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即便外人再怎么推动和激励都是无济于事的。对于一个渴望着在这个世界上立身扬名、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任何东西都很难阻碍他前进的脚步。不管他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也不管他面临多少不利的制约因素,他总是能通过某种途径脱颖而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不可能阻挡一个林肯式的人物或者是威尔逊式的人物的崛起,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来说,即便是贫穷到买不起书本的地步,他们依旧可以通过借阅而获得梦寐以求的知识。

不管一个年轻人是多么笨拙,只要他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更上一层楼的决心,我们就不应该对他绝望。

你或许会认为自己太差劲,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和概率近似于零。但是,重要的并不在于你现在的地位是多么谦卑或者手头从事的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只要你心存改进的意愿,只要你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只要你渴望着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只要你希冀着攀登上成功的巅峰并愿意为此付出切实有效的努力,那么你终将成功。正如胚芽通过力量的积蓄最终萌发出地面一样,你也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渐地远离平庸,拥有辉煌而壮丽的人生。

我们不应该根据人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来对他进行评判,因为这很可能只是他通向更辉煌的成功的踏脚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看他所拥有的抱负和确立的目标。一个诚实的人会做任何高尚的工作,以此作为通向成功之路的必要阶段。

在一个人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预示着他的未来的东西。他做事的风格,他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他的言行举止——所有的一切都表征着他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如果你只是一个负责拖洗甲板的工人,那也得好好干,就像海神随时在背后监督着你一样。”狄更斯这样说。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一个人可能对现状极度不满,但他并没有任何改进的意愿,也不想付出努力来达到目标,而仅仅是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不满。这并不总是意味着他有远大的抱负,也可能是懒惰、冷漠、玩世不恭、消极厌世的表现。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工作兢兢业业,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为荣,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时,我们在心中确信他最终肯定能如愿以偿。在我们确切地了解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之前,是无法对他做太多判断的。只要他具备毅力、恒心和信念,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人物。

当年轻的富兰克林尚在费城为挣得一个立足之地而苦苦挣扎时,那儿精明的商人已经预测到了,即便富兰克林现在囊中羞涩,生活困顿,吃饭、睡觉、工作都是在同一间小屋,但这个年轻人必定前程无限,因为他是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此渴望着大展宏图,如此的乐观自信。他经手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些都预示和象征着他未来的作为不可限量。当他还只是一个学徒期刚满的印刷工人时,他的工作质量就已经远远地超过别人了,而他的排版系统甚至比雇主的还要先进,人们纷纷预测有朝一日他肯定能取而代之,拥有自己的企业——历史证明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更内心的所在林清玄(台湾)

林清玄,1953年出生,台湾高雄人。着名记者、散文作家。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道文学优等奖项。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

路过一个公园,看见四个妇女坐在一起闲谈,由于她们谈话的声音激动,表情热烈,使我感到好奇,我便趋近听听她们在说些什么。

“夭寿喔,米酒头仔到处欠货,有钱也无处买,我媳妇快坐月子了,没有米酒可怎么办才好?”

“现在,公卖酒有一种新的稻香酒,听说和米酒同款呢!”

“不同款呀!还是米酒才对味!”

“我听说惠阳超市,只要买500元,就可以加买一瓶米酒呢!”

原来,她们是在谈最近非常热门的米酒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不休。我站了十几分钟,发现她们的话题还未离开米酒,只好先离开了。

我办了几件事情之后,又路过公园,发现那四个妇女还在公园里热烈地讨论。

“现在的话题不知道变成什么?”我心里边问,边走到她们的身旁。

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她们还在谈论米酒,而且暂时也没有停止的迹象。一个米酒的话题就可以讨论两个小时而不休止,这使我大惑不解,难道谈两小时米酒就可以变出一瓶米酒吗?或者说,谈完米酒之后回家,可以使她们生活更安顿,心灵更舒坦吗?

禅宗里,常常教我们“不落言诠”、“勿流于言说”、“语言无用”,是不是就在指这种无意义的说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