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师的做人笔记
7139900000027

第27章 生活是一首幸福的歌(1)

最好的忠告亚瑟·戈登(美)

亚瑟·戈登,美国当代着名畅销书作家。其作品风格隽永,意味深长。代表作《给年轻人的最好忠告》被誉为“一本送给所有年轻人的最好礼物”。有读者阅读该书后称:“一个有用的忠告,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有一次,当我面临做出一项包含相当冒险成分的决定时,我去找了一位年长的、智慧的朋友。我闷闷不乐地说:“假如我能肯定自己可以顺利干好的话,我十分愿意做,但……”

朋友默默地看了我一会儿,接着在一张纸上草草写了11个字。那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也是我所得到过的最好的忠告:大胆些,强大的力量会帮你。

我后来发现,朋友所写的话系引自巴什·金的《战胜恐惧》一书。它使我清楚地看到:我过去做过的大多数事情没有成功,不是由于我尽了力而失败,而是因为我让失败的恐惧阻止了自己的努力。恐惧是所有情绪中最令人精神涣散的,它使肌肉僵硬,使意志消沉。

另一方面,每当我陷入困境,为一丝勇气所驱使,为急于摆脱被动局面的情绪所驱使,我总是能竭尽全力,扭转局面。大胆些——这并不是劝你毫不在乎或有勇无谋。大胆意味着慎重的决定,每时每刻将自己所能完成的目标定得高些。

所谓强大力量也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它正是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潜力:精力、技能、正确的判断、创造性的设想,就是体力和耐力也远远超出人们自身所能认识的程度。

简而言之,大胆些可以使机体做出应急反应。我曾听一位着名登山运动员说过,一个登山者偶尔会使自己陷入欲下不能的境地,这样一来他只能向上攀登了。他补充说,有时他就有意识地让自己落入这样的境地,“当除了向上而别无他路时,你会爬得很起劲。”

这一原则无疑也适用于日常事务,如接受公众委员会主席的职位或寻求一份责任更大的工作。无论哪一种情形,你都得尽责。你的自尊、竞争本能和责任感都会帮助你去做的。

显然,那些特殊的强大力量是精神力量,但它们比体力更为重要。杀死菲利士巨人的是一颗飞石的离心力,但首先使大卫面对巨人的则是勇气。

最令人惊奇的是,精神力量在物质世界里也常有其对应的位置。我大学的一位同学是个足球好手。虽然他的体重远低于其他运动员的体重,但他还是以其凶猛搏杀而闻名。有人对他不会负伤表示惊奇时,他说:“哦,这得追溯到我孩提时代的一个发现。在一次足球比赛中,我面对对方后卫,他看起来是如此庞大,我吓得闭上眼睛,就像一颗匆忙射出的子弹那样,把自己用力地掷向了他,而且真的阻挡了他!就在这时,我开始懂得:你所封杀一名魁梧的选手越凶,你似乎就越不会受伤。道理很简单,动量等于重量乘以速度,因此,如果你足够大胆,勇于冲撞,那么即使运动定理也会来帮你忙的。”

这种无所畏惧,力求到达自身最高境界的品质,不是一夜之间可以造就的。

信心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当然,在开拓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将有挫折与失望相伴随,光凭勇气也并不能完全确保成功,但尽力而后失败了的人总比那些不去努力坐等成功的人要好得多。

自信和大胆的决断往往是商业界领袖们的优秀品质,我曾为之工作过的最成功的一位经理是一个几乎能在瞬间做出决定的人。“至少,”他常常歪歪嘴说,“我能迅速地出错。”有一次,别人问他是否相信“三思而后行”的格言时,他答道:“不,那个公理的麻烦之处在于,如果你考虑得太久或太多,你就永远也行动不了。”

有人声称,人们对安定舒适生活的过分依赖,是人们抓住机会的障碍,积极创造起因是人自身对物质享受匮乏而做出的本能反应。

上述观点我不敢苟同,我相信人们会致力于寻找新的、更多的、充满挑战的世界去征服。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一位先生参观我们班级后说了几句话,我已经记不清他是谁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所说的话:“热爱生活,要多感谢它。”

别靠胆小躲避它的挑战来显示你的感激,而要尽力超越一点儿你所能的范围去生活,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能力远比你梦想的要强得多。

凿井罗兰(台湾)

罗兰,台湾女作家。原名靳佩芬,1919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后移居台湾。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青年喜爱的“励志书”。

常有人叹息生活忙乱,负担沉重。

当然,人生有许多推不开的负担,但是,在这些负担之中,有许多是不必要的。由于太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顾此失彼。

许多人在除了自己分内该忙的事情之外,更要忙些不该忙的。如忙应酬,忙为了增加物质享用或虚荣而去赚钱,忙着奔走钻营去求地位。对自己已经着手的工作易于失去兴趣,因而时常见异思迁。

西哲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乱忙的人是在凿浅井。

“能者多劳”,是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赞誉,却也是对他的一种悲悯。

不要因为自己常被别人拉去做这做那,就以为这是表现自己才干或拓展事业的大好机会。因为他是在被人拖着凿浅井。东做一点儿,西做一点儿,每一口井都没有凿到水源。这不是能干,而是生命和财力的浪费。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对事情专一,并非不求上进,也非懒惰。它是一种锲而不舍、全神贯注的追求。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定力,摆脱其他外务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番定力才是促成一个人凿井及泉的最重要的条件。

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为了要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两年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玉蜀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发现许多道理,而完成了这本名着,这是“专一”的最佳实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报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

心情十分低落,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这当不是妄测之词。

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烦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岁,以他东方式的丰富精深的智慧,或可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这口井,当可凿得更深湛些。

西贝儿的快乐计划戴尔·卡耐基(美)

好多年以前,我看过一本小书,对我的生活有长远而良好的影响。书名叫作《人的思想》,作者是詹姆士·艾伦,下面是书里的一段:

一个人会发现,当他改变对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的人对他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望向光明.他就会很吃惊地发现,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人不能吸引他们所要的,却可能吸引他们所有的……能变化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思,也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们自己思想的直接结果……有了奋发向上的思想之后,一个人才能兴奋、征服,而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奋起他的思想,他就永远只能衰弱而愁苦。

有人说,上帝让人统治整个世界,这实在是一份相当大的礼物,可是我对这种特权实在没有什么兴趣。我所希望得到的,是能控制我自己的能力——能控制我的恐惧,能控制我的内心和精神。我知道在这点上我的成绩相当惊人。不论在什么时候,我总是想:只需控制我自己的行为,就能控制我的反应。

所以让我们记住威廉·詹姆斯的话:“……通常,只要把受苦者内心的感觉,由恐惧改成奋斗,就能把我们内心的邪恶,改变为身上的福祉。”

让我们为我们的快乐而奋斗吧!

让我们用一个每天能产生快乐而富有建设性思想的计划来为我们的快乐而奋斗吧。下面就是这个计划,名字叫作《为了今天》。我认为这个计划非常有效,所以复印了好几千份送给别人。这是36年前已故的西贝儿·派屈吉所写的。如果我们能够照着做,我们就能消除大部分的忧虑,而大量地增加生活上的快乐。

为了今天

1.为了今天,我要很快乐。假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是来自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在。

2.只为今天,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去试着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我要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运气。

3.只为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多加运动,善自照顾,善自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功的好基础。

4.只为今天,我要加强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绝不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5.只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来锻炼我的灵魂:我要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让人家知道;我还要做两件我并不想做的事,而这就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议的,是为了锻炼。

6.只为今天,我要做个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得体,说话低声,举止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7.只为今天,我要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在一次解决。因为,我虽能连续12个钟头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就会吓坏了我。

8.只为今天,我要订下计划。我要写下每个钟点该做些什么事;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要订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种缺点——过分仓促或犹豫不决。

9.只为今天,我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钟点,轻松一番。在这半个钟点里,我要想到神使我的生命中更充满希望。

10.只为今天,我要心中毫无惧怕。尤其是,我不要怕快乐。我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我爱的那些人会爱我。

榆钱饭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河北通县人。中国着名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着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小说《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蒲柳人家》、《蛾眉》、《黄花闺女池塘》等。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的,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又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人口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筋劲儿,摘下一大篮子,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玉米面羼合榆皮面的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扒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直上直下爬到树梢,叉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

“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大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和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禾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乡土文学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五尺多高的大汉子,每年只得三百二十斤到三百六十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饱饭;然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比大人还能吃,口粮定量却还要二八开。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数着米粒下锅;待到惊蛰——犁土的春播时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了,揭不开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给孩子大人画饼充饥;她们就像胡同捉驴两头围、追、堵、截,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长,手提着口袋借粮。支部书记和大队长被逼得走投无路,恨不能钻进灶膛里,从烟囱里爬出去,逃到九霄云外。

吃粮靠集体,集体的仓库里颗粒无存,饿得死老鼠。靠谁呢?只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吧!

丫姑已经年过半百,上树登高爬不动了,却有个女儿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这个已经人过四十天过午的人,又给她跑龙套。

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混个半饱。

我把这些亲历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写进了我的小说里。

一九七九年春天,改正了我的“一九五七年问题”,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时节,我都回乡长住。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一九八○年不见亏粮了,一九八一年饭桌上是大米白面了,一九八二年更有酒肉了。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想打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顿榆钱饭。丫姑上树爬不动了,二妹子爬得动也不愿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却不能打动二妹子。幸亏大风帮了忙。夜里一场大风刮折了一枝榆树权子,丫姑才给我做了两碗吃。一九八一年回乡,正是榆钱成熟的时候,可是丫姑又盖新房,又给二妹子招了个倒插门女婿,双喜临门,连日大宴小宴,我怎么能吵着要吃榆钱饭,给大家刹风景?忍一忍,等待来年吧!

一九八二年春光明媚,我赶早来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砖、红瓦、高墙、花门楼的大宅院里,花草树木满庭芳;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刚出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