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师的哲理笔记
7140000000018

第18章 为人处世的艺术(4)

有些人想依靠权势、组织力量、财力行事。既然一个人的力量是那么有限,所以这也许是不得已吧。不过,权势、组织力量、财力也都有其限度;特别是财力,比起其他来,是最无情、最冷酷的东西。与之相反,实事求是的生活方式最富于人性,没有限度。依靠这种人性生活时,绝不会被社会矛盾、纠纷所烦扰,必然同人们心连心。

有名望的人,一朝失掉了“名”,就会从宝座上跌落下来;依靠财力的人,一旦失掉了“财”,就会沦为悲惨的人;依靠权势的人,随着权力的丧失而一败涂地,在历史上是不乏记载的。

然而,喜爱荣誉却是人之常情。得到应得的荣誉是可贵的。只是应该注意不要利用荣誉来挥动权势,妄自尊大。实际上,荣誉有如萤虫之火,在暗黑的夜空里,它放着光,显示出美丽,极其可贵。但是,靠前一看,立刻就会明白它是何等的软弱无力。因此,美的尊贵不是荣誉本身,而是得到应得荣誉的崇高人格。

所以,当得到应得的荣誉之后,也应该淳朴地、切实地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谚语勉励自己,保持平民的平凡品格,这才是一个无限的最根本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能把无愧于人生的胜利旗帜高高举起的人。

二、知恩图报

到了现代,提起报恩来,似乎有点儿过时了。但是,我可不这么看。时代有所变迁,社会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了,唯独报恩这个道德含义将永远深深扎根在人性中。它是人类永恒的伦理。

《伊索寓言》是公元前620多年前的希腊短篇故事集。那里面以动物世界为素材,写了许多报恩题材的故事。这本书现在在西欧一些先进国家里仍被当做教育儿童的读物。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没有比知恩不报的人更丑恶的了。”

古代在思想、哲学、宗教领域里,尽管有高低深浅、千差万别之分,然而,没有一个国度不崇尚报恩。因为它是人类本来的美德,是中心伦理。

谁也无法否认,人被父母抚养成人,得到老师的教诲,受到社会的扶持的一些事实。对于这些事实丝毫无动于衷,不知感谢的人,只好说他是个没有人性的不如低级动物的“人”了。最后,他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度过懊丧的一生。

据说现代社会是尊重人性的进步社会,但仔细观察时,似乎有些人误解了民主主义精神实质,错误地让放纵主义猖獗横行,以致造成不负责任的社会风气。

不负责任的自由产生无秩序和混乱。不尊重伦理的个人主张是对人性的蔑视。不尊重义务只强调权利的主张,绝不会造成真正的民主主义社会。不负责主义的享乐,只能是瞬间即灭的肥皂泡。

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给自己留下悲哀和空虚,而以尊敬和信赖生活的人,肯定有充实的人生。深知父母、老师、国家、社会的恩典,知恩图报,不正是人的正确生活方式吗?

三、生活中要有幽默

人生没有幽默,就像春天里没有鲜花。我们并非生活在法律之中。《六法全书》里连一个“恋”字都找不到,有人因此而感到冷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个着名的故事:英国首相丘吉尔处在德国飞机狂轰滥炸之际,手里玩着皮球,一面悠然自得地说着笑话,一面指挥战斗。看了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周围的人都增强了信心。

英国议会被评论为世界上最高的议会政治,据说在讨论任何生硬的法律问题时,都离不开幽默和俏皮话。在世界各国人民当中,英国人最注重幽默,值得称赞。

笑和幽默是只有人类才有的特权。在日本,若是每个人不论在工厂、在家庭,不论在工作多么繁忙的时刻,都能经常地不忘幽默,互相谈论,互相接触,那该是一个多么和睦、谐调、愉快的社会呀!

在科学文明不断进步、生存竞争逐渐激化的变革中,幽默的人仿佛是盏明灯,他的存在极为必要。有些难度较大的道理、深奥的教训虽然摆在眼前,也不易使人们感知和理解,但却可以通过平凡的人民群众的幽默去感动他们,给他们以勇气。这样的记述在历史上是很多的。因为幽默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直接联结在对方的本性上,它可以像润滑油一样滋润人生。

有幽默感的人不会让人厌弃,有幽默感的话题不会给人压力。所以,身为领导者的人,务必掌握这门艺术。除了领导者以外,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幽默,也很有效果。

不过,幽默要有诚实做后盾。那种专门用来哄骗别人,轻浮地伤害别人的幽默,绝不是真正的幽默。

我认为,幽默之中应含有某些哲理,使人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和体会。当然,幽默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随着人的品格不同,效果也不同。

四、诚恳待人

旅行之后,总是让人回想起许多往事。哪怕是失败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思念之情也常常与日俱增。我曾经去过外国,深有体会。

看了许多名胜古迹、名山秀水、不同的风俗、民族特色及北极光等,久久不能忘怀。但是,最最忘不了的,还是那里的人心以及在旅途中受到的诚恳款待。

我第一次做北美洲旅行,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时,由于去飞机场的汽车走错了路,没有赶上纽约的班机。我的预定日程安排得非常紧,若延长一天,就会打乱整个旅行计划。偏巧当天这个航空公司又没有航班了,简直把我急坏了。航空公司有一个年轻职员,为我向其他航空公司联系,费了好大周折,好歹算没有耽误事。

实际上这是我自己误了时间,他不为我张罗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却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东奔西走,使我怎会忘记呢?事成之后,他丝毫没有要求我们向他感恩的表情,依旧是笑容满面地把我们送上飞机。此事我至今也难忘怀。

别人遇到困难时,很多人视而不见,有的怕受牵连,有的胆怯,有的远远躲开。这时敢于挺身而出的,必定是真诚的、有勇气的人。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张单程车票一样。”在旅途中今天遇到的人,也许再也遇不上了,因此,认为这是一种得不到报偿的辛劳,从而拒绝去做,这样的人也太浅薄了。为别人去做不避利害的事,才是最美的行为。这种真正爱别人的行为,终将得到别人的爱。

五、充满情意的礼品

在社会上,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互相赠送礼物的机会是很多的。我想就送礼品一事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我认为礼品应当是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的表现物,也必须成为寄托情意的媒介物。人们形容花草,有所谓木槿花谦逊、百合花纯洁、橄榄象征和平等。一支花草也可以表达情意,所以,没有比礼品更能表达其人的情意和品格的了。

为了这个缘故,我出门旅行,有时候拾来那个国家的几片落叶,送给亲友做书签,有时候买些旅行地的美术明信片、手帕等,分送友人。

价钱贵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最高级的礼物,重要的还是诚意。没有诚意只有表面光彩的礼品让人扫兴,有时候甚至使人感到愤怒。

所以,我向别人赠送礼品时,总是自己亲手去选择。经常留心对方的人品和兴趣,让他分享我在旅行中所体会到的喜悦心情。特别是赠送外国礼品,绝不可以把贱货冒充贵货去蒙骗别人,这是最失礼不过的。

在赠送廉价礼品时,不妨实事求是地把礼品的来龙去脉向收礼人言明,让他也得到同样的快乐,那该多么暖人心窝啊!一时的蒙混,早晚必然败露,千万记在心上。还有,礼品作为青春时代的回忆,让它能够很久很久地保存下去,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总之,在形式上虚伪的礼物,不如不送。要紧的是应该站在接受礼物的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做人与处世

舒乙,1935年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作家、文学评论家,现代着名作家老舍之子。着有散文集《老舍散记》(合作)、《父亲最后的两天》、《现代文坛瑰宝》,长篇传记文学《老舍》等。

一、给人温暖

父亲老舍的性格很复杂,似乎充满了矛盾,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

他本质上很严肃,很认真,但一张嘴,笑话连篇,让人笑得闭不上嘴。

他的作品诙谐、幽默、嘻嘻哈哈、非常俏皮,可是悲剧多,尽是忧国忧民的主题,到头来,是一腔伤心泪。

人多的时候,谈笑风生;客人一走,一句话也没有,终日是沉默的,非常喜欢清静。

他很和气,没有架子,可是,很有脾气,他不想干的,说什么也不干,他瞧不上眼的人,绝不多说一句话。

他10年住在国外,能说一口漂亮的英语,但是,在生活方式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北京人。

他谦虚极了,从来不说自己的作品好,要说就永远说失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很“狂”,从来不知满足,什么文体都敢招呼,老搞新试验,老别出心裁,老有发明。

他主张杀人,对军阀恶霸、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恨之入骨;可是,他对朋友,包括对有很严重毛病的朋友,非常的宽厚,心眼儿特别仁慈。

文学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谁都敢批,胡风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胡风先生在晚年说过一句话:“我没骂过老舍!”看来,这很难得。

老舍在胡风的危难之际帮过他的忙。胡风在武汉时是靠卖文、搞翻译、编《七月》杂志为生的。武汉撤退,杂志停刊,胡风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便成了问题。胡风曾向老舍求援,要求帮他找一件事做。老舍求搬到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伍蠡甫教授,请他聘胡风到复旦去任教。当胡风抵达重庆的第二天,老舍便将聘书和时间表亲手交给了胡风,救了他的急,使他得以在重庆立足。

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胡风任研究部主任,两个人合作得很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胡风受批判的时候,老舍常把胡风拉到家里来,劝说、开导他。这些,大概就是那句“我没骂过老舍”的来由。

石挥是中国最有才华的话剧和电影演员之一,他改编自导自演过老舍的着名小说《我这一辈子》,和老舍也是多年的好友。他爱模仿老舍,学他打拳,学他走路,学他说话和抽烟的姿势,并常常用在自己的表演里。可惜的是,1957年石挥也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以后便从舞台和银幕上消失。有一次,老舍突然听说石挥由上海到了北京,躲在一个什么小旅馆里,不愿见人。他立刻把市文联的秘书长请来,让他千方百计找到石挥,然后去订一桌丰盛的酒席,邀请他赴宴。

秘书长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石挥找到,向他说明了来意。石挥欣然从命,跟着上了车。先到老舍家,老舍根本不提那些政治运动方面的事,让他看花、看画、看猫,说了好多笑话。石挥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痛痛快快地听老舍的摆布,到出门上饭馆的时候,又开始情不自禁地学老舍了,只见他们二人,一前一后,亦步亦趋,走得一模一样,引得过路人都停下来,抿着嘴笑。

老舍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大媒。吴、新结婚那天,老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当了主婚人。1957年之后,吴祖光下放到北大荒去劳动,新凤霞也受了牵连。一天,老舍碰见了新凤霞,知道她处境很困难,便把她叫过来,悄悄地问:“给祖光写信了吗?”凤霞说:“没有!”老舍说:“不行不行!一定要写!每天写!一天一封!”

凤霞听了不好意思地说:“好多字不会写。”老舍说:“正好让他给你改嘛!”

吴祖光由北大荒回到北京之后,一次在王府井街上偶然和老舍相遇。老舍把他叫住,拉着手问:“什么时候回来的?为什么不来看我?”硬拉着祖光回了家。两个人谈了一会儿,老舍从自己屋里取出一个画轴要祖光看。原来这张画本是吴祖光的藏画,是齐白石大师画的一幅白玉兰花。在祖光去东北劳动的时候,新凤霞生活窘迫,又以为不会再有机会在家里张挂这些字画了,把祖光的字画全部变卖了,其中就有这张画。可巧,老舍在“荣宝斋”观画,店员拿出白石老人的那张白玉兰要老舍鉴赏,老舍很喜爱,便买了下来,到家仔细一看,发现画轴后面有题字,原来是吴祖光的藏画。老舍指着这张画对祖光说:“这是你的画,我把它买下了,留着等你回来再还给你。”

祖光语塞,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老舍又说:“我很对不起你,我没能把你所有的画都买回来!”

祖光的泪落了下来。

祖光请老舍在画上写几个字,以兹纪念。老舍提笔在绫圈上写下:“物归原主矣——老舍”。

这张奇妙的画后来不知怎么的居然躲过了“文革”的大浩劫,一直保留了下来,只是老舍在绫圈上题的字已被损坏。画本身经过裱画师刘金涛的处理,整旧如新,高挂在吴、新夫妇的客厅里。每当有人问起,主人都会含着泪把上面的故事述说一遍。新凤霞的结论是:“老舍先生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二、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