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师的哲理笔记
7140000000020

第20章 至善至美的爱(1)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英国着名作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代表作品有《恋爱中的女人》、《儿子与情人》等。

爱是尘世的幸福。但幸福并非满足全部。爱是相聚,但没有分离就无所谓相聚。在爱中,一切都凝聚为欢乐,但如果以前不是分离的,它们就不会在爱中相聚。爱还像一股潮水,在一瞬间完成,随后必有退潮。

所以,相聚取决于相分,心脏的收缩取决于舒张,潮涨取决于潮落。从来不会有永恒不灭的爱。

这是因为,爱,严格来说是一种旅行。“旅行总比到达强。”有人这样说。

这意味着坚信爱是相对的永恒,这意味着相信爱是手段而非目的。严格地说,这意味着对力量的相信,因为爱就是一种凝聚的力量。

爱是一种旅行,一种运动,一次相聚。爱是创造的力量,但任何力量,无论精神还是肉体的,都是正负两极。

爱亦然。爱,就是在创造的欢欣中使精神与精神、肉体与肉体相吸的引力。

但是,如果一切都束缚在爱之中,就不会有再多的爱了。因此,对那些相爱中的人来说,旅行比到达终点更好。因为,到达意味着穿过了爱,或者干脆说,以一种新的超越完成了爱。

爱绝非目的,只是旅行而已。在旅行的过程中,优秀的情人们总能使爱变完美并超越它。我们像一朵玫瑰,完美地到达了目的地。

爱有多层意思,绝非一种意思。男女之爱,既神圣又世俗;信仰之爱,说的是“吾爱吾邻如吾爱自己”;还有更广博的爱。总之,爱是一种凝聚。

论爱

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你垂询什么是爱吗?

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山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于身内之物时,受到我们所感、所惧、所企的事物的那种情不自禁的、强有力的吸引就是爱。

倘若我们推理,我们总希望能够被人理解;倘若我们遐想,我们总希望自己头脑中逍遥自在的孩童会在别人的头脑里获得新生;倘若我们感受,我们祈求他人的神经能和着我们一起共振,他人的目光和我们的交融,他人的眼睛和我们的一样炯炯有神。我们祈祷漠然麻木的冰唇不要对另一颗心的火热讥诮嘲讽,这就是爱。

……当我们在大千世界寻觅到了灵魂的对应物,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可以无误地评估我们自身的知音,我们与对应物就好比两架精美的竖琴弦,在一个快乐声音的伴奏下发出音响,这就是爱所要达到的无形的、不可企及的目标。

正是它,驱使人的力量去捕捉其淡淡的影子;没有它,为爱所驾驭的心灵就永远不会安宁,永远不会歇息。

因此,在孤独中,或处在一群毫不理解我们的人群中,我们会热爱花朵、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蓝天下,在春天的树叶的颤动中,我们找到了秘密的心灵的回应:无语的风中有一种雄辩;流淌的溪水和瑟瑟的苇叶声中,有一首歌谣。

它们与我们的灵魂之间神秘的感应,唤醒了我们心中的灵魂去跳一场酣畅淋漓的狂喜之舞,并使温柔的、神秘的泪盈于我们的眼睛,如爱国志士胜利的热情,又如心爱的人为你独自歌唱之音。

因此,斯泰恩说,假如他身在沙漠,他会爱上柏树枝的。

爱的需求和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

自由与爱

克利希那穆尔提(1895~1986),印度精神领袖,印度教哲学家。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与至乐的境界。

知道爱某个人意味着什么吗?爱一棵树、一只鸟或其他可爱的动物,尽管它们也许什么都不会回报你,尽管它们也许不会给你一片阴凉,或者跟随你、依赖你,但你仍然是爱它们的,你可以看护它、喂养它、抚育它。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大多数却不是以这种方式爱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这种爱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的爱总是被焦虑、猜疑、恐惧所束缚——这正意味着在内心中我们是依赖于他人的,我们想要获得爱。除了要求某些回报之外,我们恰恰在不爱,在遗弃爱,而正是在这种要求中,我们变成依赖的人。

因此,自由和爱一起离开,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这只是生意,一种在集市上被买卖的东西,它不是爱。爱必须不要求任何回报,甚至未曾感到你正给予着某些东西——而唯有这样的爱才能知道自由。

你我必须认识自由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使自己弄清楚爱意味着什么,因为如果我们不爱,我们就绝不可能有思想、有礼貌,我们就绝不可能替他人着想。你是否知道替别人着想意味着什么?

当你看到小路上一块尖尖的石头被许多赤裸的脚踩到时,你拿开了它,不是因为有人要求你做,而是因为你感到为了别人应该做——这与他是谁无关,你也许从来不会见到他。种一棵树并爱护它,观察一只鸟的美丽,拥有敏感并向称为生命的这种非凡运动开放——为了这一切,必须有自由,而要成为自由的,你必须爱。没有爱就没有任何自由,没有爱,自由仅仅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观念。因此,只有那些认识和摆脱了内在依赖性,并因此知道爱是什么的人,才能够拥有自由。而且,只有他们才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一个不同的世界。

真爱克利希那穆尔提

如果你不尊重他人,不管他是你的雇员,还是你的朋友,都不会有爱。

难道你没有注意到你对你的雇员,对那些所谓比你地位低的人不尊重、不友好、不宽宏的情况大量存在吗?你尊重那些高于你的人,尊重你的老板,尊重百万富翁,尊重住别墅、有爵位的人,尊重那些能给你一个好职位、好工作的人,从他们那儿你能得到一些东西。但你粗暴而轻率地对待那些比你地位低的人,对他们,你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因此,哪里没有尊重,哪里就没有爱;哪里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没有宽恕,哪里就没有爱。而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种状态,所以我们没有爱。

我们既没有尊重,也没有怜悯,更没有宽宏大量。我们拥有着、充满着伤感和激情,它们能被反过来用于两方面:去屠杀、去宰割,或者与愚昧无知的意图结成一体。因此,怎么可能有爱呢?

只有当所有这些都结束了,只有当你不再占有,当你不会单单对献身于某一客体而激动时,你就能知道爱了。那种奉献是一种哀求,是以不同的方式在寻求。一个祈祷的人是不会知道爱的。

因为你拥有,因为你通过奉献、通过祈祷而寻求一种约束、一种结果,而这些又使你多愁善感,易动感情,所以就不存在爱。

当精神的事情不再充塞你的内心,那时就有爱,而且只有爱才能改革现在世界上的疯狂和精神病。只有当你能尊重人,有怜悯心和同情心;只有当你为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你的邻居、你的不幸的雇员考虑时,你才真的爱了。

爱不能被思考,爱不能被栽培,爱不能被练习。

爱的练习,兄弟手足关系仍然是在精神的领域里,因此它不是爱。当所有这些都停止时,爱才会出现,你将会知道什么是爱。

那时,爱不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你不能说“我爱整个世界”,但是当你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时,你就知道怎样去爱整个世界。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那我们的人性之爱就是虚构的。当你爱时,既没有一个,也没有许多,只有爱。

只有当存在爱时,我们所有的问题才能被解决,而那时,我们将知道爱的极乐和幸福。

论爱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他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代表作品有《新工具》、《学术的进步》、《新大西岛》等。

舞台上人生更多的受惠于爱情。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总是喜剧的题材,有时也是悲剧的题材。但是,在人生中,它总是带来灾祸,有时像海上的女妖,有时像复仇的女神。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切伟大的人物中,很少有被爱情搞得神魂颠倒而到疯狂的程度的。但确有一些伟大的心灵无法排除这种脆弱的情感。可见,爱不仅能进入开放的心灵,而且也能进入壁垒森严的心灵。

伊壁鸠鲁说:“我们每个人在他人看来不过是一个大舞台。”这话说得不怎么样。好像人类应跪于一个个偶像前,使自己成为奴隶,不是嘴巴的奴隶而是眼睛的奴隶。而上帝赐予人类眼睛有更高尚的用途。奇怪的是,人们可以通过下述事实来目睹情欲的无度。这一事实就是,那种永久不变的夸张之词只适宜于爱情,而不适宜于其他任何事情。有人说得好:最大的谄媚,人总是留给自己。只有对情人的奉承是个例外。因为无论一个人怎么骄傲,怎么自以为是,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有人说得好:“人在恋爱中是不可能明智的。”这种弱点只有旁人才看得清楚。

自古以来爱情的报酬只有这样两种,不是得到对方的爱就是遭到对方深藏于心的轻蔑。因此,人们应当十分小心地防范这种情欲,因为它不仅会使人失去其他的东西,而且连自己也保不住。

人在心力脆弱的时候,即在最得意、最困厄的时候,这种情欲最容易泛滥成灾,尽管在最困厄时这种情欲的泛滥不太为人所注意。这两种境遇都会点燃爱情之火并使之越烧越烈,由此可见,“爱情”是“愚蠢”之子。倘若有人不得不谈恋爱的话,那也要有所节制,并且把它与其他人生大事要完全分开,因为爱情一旦参与正事,它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幸,使人们无法始终如一地追求自己的目的。

我不知道勇武的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堕入爱情。我想,这只是和他们喜欢喝酒一样,因为危险往往需要在快乐中得到补偿。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隐秘的爱他人的意向和动机,这种爱心若不只是给予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那就会很自然地施与众人,就会使人变得仁慈和宽厚,在僧侣中有时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形。

夫妻之爱,使人类繁衍;朋友之爱,使人类完善;但淫逸之爱,则使人类腐化堕落。

学会爱里尔克

人类对人类的爱,恐怕是我们研究过的课题中最难的一项。它是最终的事情,也是最后的考验、最后的实验,又像其他所有工作的预备工作。

恋爱的初学者还无法拥有爱的能力。他们必须学习如何去爱。人们必须赌上自己,并在他们孤独不安的心中,注入已经集合起来的所有力量。他们必须学着去爱。

但是,学习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孤立的。因此,爱首先得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孤独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意味着为了去爱人,必须一个人独自品尝高深的孤独感。

爱情,并不是意味着将自己完全献出自己,去与第二人结为一体。因为,在自己尚未献身前,是否有第二人正等着跟自己结为一体,这还是个问题。

爱对所有的人而言,是一种成熟的、让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的契机;是为了创造一个新人独立于世界的崇高契机,也是造化对人类提出的另一个分外的要求。

年轻人若将爱当做磨炼自己的课题,当献给别人自己被造化所赋予的爱时,应该不会有所抵触吧!

但是,不论是开放自己的献身,或是与所有人的精神契合,都不是年轻人该急着做的一件事,也不是年轻人的最后一项任务。

父母与子女弗朗西斯·培根

父母的欢乐是隐秘的,他们的悲哀与忧愁亦是如此。他们不能说出自己的欢乐,也不愿吐露自己的悲哀与忧虑。

孩子们使劳苦成为美差,却使不幸变得更为苦涩。他们增添了生之烦恼,却减轻了对死亡的记忆。

传宗接代,是动物所共有的本能,但是名声、荣誉和崇高的业绩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能。当然,可能看出最崇高的业绩来自于没有子嗣的人们。他们在身体和形象无从表现后,便力图表现自己精神的形象。所以,那些没有后代的人最关心后代。最早创家立业的人最溺爱孩子,总把他们看做不仅是家族的后嗣,也是自己事业的延续,因而他们既是孩子也是创造物。

父母对每个子女感情各异,这往往是不公平的,有时是不足取的,对母亲来说尤其如此。所罗门说得好:“聪明的儿子使父亲高兴,愚昧的儿子叫母亲蒙羞。”

经常可以看到,在子嗣满堂的家庭里最大的一两个受重视,最小的被溺爱,中间这几个好像被遗忘了,而实际上往往却最优秀。父母平日在孩子的用钱上吝啬是一种有害的谬误。这使孩子变得猥琐,学会了取巧,与下流人为伍,并导致他们在有钱时贪得无厌。

因此,当人们严加管理的是他们的孩子而不是他们的钱包时,就会得到最佳的结果。

一般人有一种不明智的做法,父母经常会这样。这便是在未成年的兄弟之间制造和鼓励竞争,这样做往往使他们在成人以后彼此不和,扰乱了家庭。

父母应及时选择他们认为适合孩子们的职业和道路,因为这时候他们最易于接受教导。也不要过于关注孩子们的倾向,以为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他们将来最适于从事的。说真的,如果孩子们的爱好或才智不同寻常,那就不要加以干预,但就一般而言,下面这句格言说得好:“选择最好的,习惯会使他变得轻松愉快。”

在兄弟间,弟弟通常是幸运的,但如果兄长被剥夺了继承权,他们就很难或绝不可能如此幸运了。

论孩子卡里·纪伯伦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孩子。

他们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并非来自你们。

他们虽然和你们生活在一起,可他们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孩子,却无从把你们的思想给予孩子。

因为你们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用房屋庇护他们的身体,却无从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的房屋里,那可是你们即使在梦中也无从见到的。

你们可以力图像他们,但不要谋求使他们像你们。

因为生命并不是倒退的,也不与昨天一起滞留不前。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弓上发射出去的活的箭。

神箭手在“无限”的途径选准了目标,用神力将弯弓引满,使他的箭可以迅速地射得远远的。

让你们在神箭手的手里欣然弯曲引满吧。

神就像爱那飞驰的箭一样,也爱那固定的弓。

孩童之道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只要能讨得孩子的欢心,他愿意此刻飞上天。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是有着一定原因的。

他爱把他的头偎在妈妈的胸前,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的聪明话非常之多,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这就使得他看上去天真烂漫。

孩子虽有为数可观的财宝,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他所以这样假装着来,是有一定原因的。

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之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其目的便是想获取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