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师的读书笔记
7140100000028

第28章 读书之乐(6)

中年时,读书以丰富成熟,砥砺磨炼为重。到省直机关工作后,对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并且针对自己大学阶段主要学习政治理论、毕业后一直从事党务工作的实际,特别选择了个人知识的“短板”——经济学专业进行学习。学习期间,尽管工作很忙、时间很紧,我始终坚持学习每门课程,积极完成每份作业,认真参加每次考试,在顺利拿到硕士学位的同时,知识水平有了新的提升。2004年,读到省里老领导撰写的《你是自己的雕塑师》,爱不释手。作者从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以及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问题入手,边想边写,感悟人生。精读细研,颇受启发。深感必须立足岗位,找准定位,将雕刻的刀斧转向自己,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原则性、政策性、程序性很强,社会关注度高。人至中年,社会责任重,面临诱惑多,公事私事家务事,事事让人劳心费神。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此时的学习必须突出重点,把关系安身立命的政策业务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力争把职责范围内的政策规定真正弄懂吃透,切实不负组织信任,更好地为广大干部服务。日常生活中,努力减少应酬、抚平浮躁,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对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纲要、四项监督制度等重要政策规定,更是经常置于案头、拿在手中、翻阅思考,并注意把自己的思考认识形成文字,实践于工作,从而使个人的能力水平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不断得到提升。

及至老年,读书当以修身养性为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这期间的读书,深感应该又会是一个新的境界。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与少年的日夜苦读、中年的挤时间学习相比,老年的学习有了整块的时间、足够的空间,不再有升学的压力,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少了读书的功利浮躁,多了读书的主动从容,学得更加踏实,读得更加深入,便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习是健康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一种高雅向上的生存状态。我留恋孩童时代的晨起昏睡的读书,享受现在忙里偷闲的读书,也神往着老年的率性漫读。读书长相伴,人生乐无涯!

享受读书张继红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一种享受。每每翻开书卷,闻着迎面而来的墨香,心中便会涌起阵阵愉悦……苏轼曰:“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读书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书中,我们可以浪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名胜,而无车马之累、劳顿之苦;我们可以神奇地穿越时空隧道,观古今如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走进圣贤先哲的世界;在书中,我们可以仰视日月星辰,俯瞰山川大地,吟赏人情风物,聆听趣闻逸事……我们的心灵也便有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读书真是一件乐事、一种享受。

享受读书的感觉,欢乐时,和苏轼一起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哀伤时,把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写进日记;下雨的日子,领略一份朱自清“残荷听雨”的情趣……随三毛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和冰心一起品味《人生的寂寞》,与米兰·昆德拉交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于静谧中感受或清丽,或脱俗,或哲思的文字带来的美丽,醉心于文学的广袤深邃。入神时,便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遭的一切,神游于那隽永的文字,陶醉于那跌宕的情节……这些不正是读书所带给我们的乐趣与享受吗?

享受读书时的境界。孟德斯鸠说过:“读书,是将生命中寂寥的岁月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光。”的确,辛苦工作之余,静下心来一册书在手,头脑就会变得一片清凉。摆脱了名利的羁绊和俗世的喧嚣,书会把我们带至那一片宁静的所在,“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遭遇烦恼时,书可以解忧,“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闲来无事时,可呼朋唤友,共览书中的旖旎风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些不正是书带给我们的美好境界吗?

最初爱上读书是受家庭的熏陶。家中那高大的书架是我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开始读书只是因为父亲的影响,看到他读书时废寝忘食怡然自得的样子,便觉得读书一定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后来之所以渐渐被吸引,真正爱上读书,是因为读书使我惊异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从此,我的童年生命在读书中获得了欢愉与安顿,小小的我已经发现,没有哪一种快乐,能像读书带来的快乐那样悠长和持久。

记得刚刚学会写字时,常把自己的名字写满家里的地面和砖墙,以显示自己的“学问”;家里来客人时故意大声背诵着:“兰若生春夏,芋蔚何菁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故意问别人:“知道为什么孔雀东南飞,不是西北飞吗?”然后得意地自答:“那是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呀……”虽然只是小孩子家的卖弄,但毕竟是爱上了读书,知道了读书是值得夸耀的事情。

渐渐长大后,读书的兴趣更浓了。恬静清幽的散文,独领风骚的名人传记,神秘莫测的科幻小说,幽默活泼的外国名着都是我的所爱……曾着迷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感叹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时而放荡不羁,时而贫困潦倒,时而因迷茫而探寻精神支柱,时而在战争中面对生命的威胁。读之,叹之,发现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求索的过程;读巴尔扎克的着作让我了解了人性其实有许多弱点,欲望会把人拖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淖之中,因而懂得了宁静淡泊的意义;品读茨威格的小说,感受他华丽的语言相对情感的细腻刻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偏执极端,但也正是这样的偏执与极端,深深地震撼了人心,让我看到了真情的力量、生活惯性的强大……“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翻开《简·爱》,我似乎看到了那位自强不息的女主人公在向我微笑,给我远离自卑的勇气;“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那一瞬间,自己仿佛就是那位丁香一样幽怨的姑娘……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告诉我:“人生,是永远无休止的奋斗”;读《道德经》,我感叹老子的伟大,仅用4500多字就创造了一个不朽的世界。开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让人在不同的年岁、不同的心情生出不同的感悟;而一部《庄子》,又把我带到了一个清静无为的境界……享受读书是快乐的。然而,读书不应只是为读书而读,而应学以致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始终记得自己的责任。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指出,5岁左右是儿童的阅读启蒙敏感期,也叫“黄金阅读期”,如果这时能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我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囊萤夜读”、“头悬梁、锥刺股”……讲读书的种种好处。讲格林童话,安徒生、伊索寓言,让故事中的想象力、英雄主义和游戏精神,给孩子带来内心的无限狂欢与深刻的想象启迪,并引导他们学习在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讲出读书的感受。

听着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欣慰……除了背诵,我还鼓励他们拿起画笔,按照自己的想象来“画古诗”。孩子们用灵巧的小手画出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梅花的高洁,画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美意境,画出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活泼情趣,画出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淡雅……引导孩子读自然科学类书籍,学习用书上的方法种花、养鱼,并学做观察记录……渐渐地,孩子们爱上了读书,开始懂得了读书的乐趣。

享受读书是幸福的。但读书人不能总把自己囿于小小的书斋,不看外面的世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闲暇时光,将心爱的书籍放于行李的一角,于旅途中细细品读,于是车厢之外,放眼望去,便有了青山斜阳,烟雨楼台,有了平凡的世态生活,有了金戈铁马和大漠孤烟……我们可以去周庄、绍兴,在乌篷船的桨声里品味“杏花春雨江南”;沿长江顺流而下听猿啼三峡,人歌五湖;到长江入海口惊叹大江瀚海沉雄的落日;去新疆蓝色宁静的玛纳斯湖畔沉思冥想……去音乐之都维也纳感受那充满花香和音符的空气;到巴黎参观罗浮宫,在塞纳河畔的咖啡座上探询雨果、大仲马、莫泊桑、巴尔扎克的遗迹;去罗马仰望残缺的大理石建筑;到普罗旺斯,沉浸在阳光下一片片随风招展的紫色熏衣草花田里,体味葡萄酒庄园的微醺……享受读书是美好的。然而在当今时代,要沉下心来认真读点书,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因为世界太喧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们崇尚快餐文化,读书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偌大的世界,已经很难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呈下降趋势。国民的阅读越来越带有功利性和实用性,与自己前途命运无关的书还读它做什么?不读书的日子,人们的情绪浮躁不安。人们不知道福楼拜、左拉,不懂李白、杜甫,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读的书也越来越少了。

温家宝总理在和网民互动时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位大国总理的殷殷期望啊!因为他深深知道:“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书,是一抹烟花,点缀着我们生活的星空。读书,是一种快乐,是心灵间的对话,犹如斟酒小酌,能细品出人生百味。而享受读书,就如享受清新空气和明媚的阳光。

真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够像温总理所期望的那样,大家都来享受读书,与书比邻而居,让芝兰之室充满书香,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融入我们的生命和血脉。相信到那时,我们的文明古国会重新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我们的民族也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睿智的光芒!

读书贵在有兴趣张丹

有个哲学家说过,对生活尚有期待的人,不必担心。我的人生哲学是,要求越低,快乐越多。独有一事不好,就是总想多读到令自己愉快的书。这不是钱不钱的事儿,花钱事小,失望事大。所以我说,要求低,即便经常失望,也不能打击买书的快乐。在每一个长假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会有点莫名其妙地紧张,得找点书备着,否则长假多无聊。有时候即便买到真是不错的书,也竟然不急着翻读,简直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财迷大抵都是这样,花多少银子不重要,有没有银子很重要,而且要摆在看得到它的地方,没事就拿出来摩挲一番,感觉特亲切。

去年无意买到了卞僧慧总纂的《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那么厚重那么精致,定价也只50元。这部书买的时候没有特别留意,闲时翻翻,竟然叫人上瘾,好到简直没法言说。陈寅恪先生一生大事,其旧遇新知弟子门生关于先生的治学、为人的述忆,俱按年表收录,好得不得了。卞先生真是了解老师治学严谨的衣钵。从何时起,竟然对这样的着作如此钟情?这是一种读书心情,状如财奴,就是偶尔得闲时读一二则,翻三两页,意不在文字如何精美,而重在看人阅世。

像陈先生年谱,随便翻开一页,即可瞠目结舌,为人袼高,学问深远。读书有很多种乐子,这种乐子让人舒服。

好些媒体喜欢年终或者年初评选什么十大好书榜单,面对每天上千种的新书出版量,可能人人都不能信服别人评的所谓“十大”。很多事情,一评选,而且非要凑成十个,味道就变了。其实,媒体推出的各式榜单,就是一种价值倡导。

常读经典多读好书的价值观得以普及,就能构成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底蕴。

好书榜,可以按图索骥地找来读读,也可以不读,阅读这事勉强不了。林语堂说:“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养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养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南枝遮阴,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毙。河流过了矶谷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而是顺流而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一句话,读书应顺其自然,不可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