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明天的早晨
7142700000021

第21章 矗立的中国人

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我们走过了战争的路,满以为从此可以顺当地踏上富裕的路。然而,这富裕的路曾经是这样的曲折、漫长,充满着挫折失误。横岗人却冷静地从这些挫折和失误里,寻着了自已的轨迹。

在那个吹哨子催耕催种的漫长的沉闷里,我已对空洞的口号厌恶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惊叹横岗创万元镇的巨大成就,然而更兴趣他们那个实在得再不能实在的口号——党员带头勤劳致富底魅力。

镇委副书记彭礼队主管政治思想工作。他在部队里近二十年,从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到政治部干事,组织股长,足足做了十一年的政治思想工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当然,部队同地方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中国的兵大多是穿上军装的农民。这一点是最本质的。因此,彭礼队很重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索质。镇里办有党校,每年定期学习班两期,所有党员都轮训过。课程大多由周锦廷,李煌康和他,以及镇党委委员担任主讲。这几年形成了个制度。横岗镇党校和基层组织建设,都被省,市县里评为先进单位。

老彭四十出头,高挑清癯,为人随和,思想敏捷。他还保持着部队严谨的作风,做事简练干脆。在谈了他们在党的工怍上的“七个建设”的业绩之后,他给我说了几个数字。这三年,他们先后办了政治理论学习班28期,参加学习达1850人次,举办业务培训班23期,培训人员达1420人次,学习效果良好。去年在全市基层党校评比中名列第一。这些简单的数字,饱含着大量的细致的工作。

然而,我还是感到不那么满足,未能亲身地感悟到那党员带头富裕的魅力。

彭礼队好像窥看出我的心事,他微微一笑,说:“这里,1985年的整党是一次很好的起步!”

我记得,李煌康很早时给我说过,他很尊重周锦廷,很珍贵党委一班人的团结,你别看老周讲话率直爽朗,看去粗了点。可他很关心干部,体察下层。有的干部生病了。思想有疙瘩,老周都上门探望劝慰。因此,镇党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工作作起来捏成一个拳头。过去那种不团结涣散现象都克服了。

在镇党委团结创业的台阶上,1985年整党,他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工作的主动性,二是解决工作积极性,三是发扬独创精神。这样,就不仅仅停留于解决纪律与团结问题。也只有这祥,才能使党组织同心协力地迎接了一场新的挑战。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

整党工作组接到揭发周锦廷受贿的信件。信中没提供确凿的证据。可是,对“常在河边站那有不湿脚”的所谓罪证,工作组还是细心地去了解一番。有些人眼浅又眼红,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元过手,沾了一点点,也是个大数目啊!然而,查无实据。不过,也还有一点算得上实据的,确又使人平白伤了脑筋。一个犯有严重经济罪的包工头,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被判决死刑。据说他在临终前交代周锦廷受贿一千元。“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就成了老周的罪证了吗?工作组认真地进行了调查分析。周锦廷对在横岗施工的建筑工程队一视同仁,凡违反操作规程,不合质量的通通一律返工。前面说过的,六十八根柱子返工就是一例。因此,某些包工头因而记仇,不足为怪。倘若受贿就不可能毫不留情,让他们返工了。

看来,工作组是公正严明的。

周锦廷对此处之泰然。面对这些揭发和诬陷,他态度冷静,立得正就不怕影子歪,他一贯廉洁奉公,光明正大,因此无所畏惧。

我想,老周敢担风险贷款三千多万元,一心一意来开创横岗,他断然不屑于接受这肮脏的一千块钱的。

尽管整党工作组对此已做出了查无实据的结论。可尾巴还在拖着。这些,周锦廷本人却一直蒙在鼓里。唉,可怕得很,上头有关部门还立有这个“临终言善”的案。有几回,横岗党委,周锦廷被评上了先进模范。县上通过,报上去不明不白的又落了空。这对周锦廷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他心里当然不舒服,但工作却做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出色。每次回到家里,对着妻子静下来的时候,他才感觉到内心的痛苦。妻子望着他有点苍白的困倦的脸,心也疼了。在彼此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她心灵底疼痛也许比丈夫还沉重啊!她惦记着,日夜牵肠挂肚,替他难受。他图啥?这么认真,这么搏命,又得罪了人!自己家里也穷得够呛!儿女多,她做完了自家菜地,还得拖着疲惫的脚步,过境给香港老板做工,赚回点工资,帮补家用。这日子好过吗?

她忍受住,一切都默默地忍受住了……然而,他明白吗?他明白,他坐在房间里,面对着她时不也深深地叹气吗?……

物极必反。这些诬告多了,周锦廷却显得越加清白了。党委一班人对他也就更理解、更同情、更信任了。

横岗镇党委比任何时候都更团结。这个团结的基础是: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开放,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路。

这个共同富裕确实需要人们付出辛勤艰巨的劳动。

他们制定的措施是如此地落实具体。

在《七五>计划里,对党员和镇干部提出了三点承包制:一是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所管的工作中有评先进的项目,要评上先进;二是包党的中心任务,如卖余粮、计划生育等;三是包好各个村的工作。他们把镇干部分到九个村,每村两个干部。以上三包一定五年不变。

这样,他们把党的工作落到实处,变成了可以随时触摸得着的硬件。全镇上下干部积极性很高。早上,你到镇政府遛遛。八点整,上班已各就各位。各自处理完当天该办的文件事项,便分头骑摩托车下到村里去了。岗位责任制嘛,各自有其责任。工作是满负荷地运怍。

对农村党员明确要求,带头勤劳致富。建立党员联系户,有劳力的党员联系一到三户较穷的困难户,帮助他们一起致富。这种帮助是全面的,从思想上,技术上,资金上及具体点子上,直至取得了经济效果。这一来,党员在农村中的威望高了,受到群众尊重。从自己做起,从群众关心的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做下去。西坑村党员何平,在党校听了党课,“共产党员要做致富的先锋,扶贫的模范,”觉得时代不同了,在农村要搞好种养业,就得学技术,讲科学,懂经营管理。一切得从头学起。一切得吃苦创业。他这才恍悟过来。原来这致富也还得吃苦冒险的。回到家里,他把自己的想法同家人说了。对富裕的渴望都是一家人所认同的。翌日,他同两个儿子上山去了,在三座荒山上垦植果树。日晒雨淋,披星戴月,忙了一个月,垦荒二十多亩,栽下荔枝二百株,柑橙二百棵,还有菠萝五千苗。眼下菠萝,柑橙都收成了。还发展了养猪养鸡。何平也成了万元户。

彭礼队同镇的一位干部承包六约村的岗位责任制。这是一个上千人口的村庄。但是经过几次逃港风潮之后,村里剩下的男人也不多了。全村有42名党员。老彭深入下去,同他们一块儿规划经营,除了镇上资金给予扶持之外,还大伙儿凑集点钱,亲戚的、香港的、国外的都凑一点。这样,有36个党员,全家动员纷纷办起了家庭果园和猪场。有几十亩的,也有上百亩的,山上山下掀起了种养热潮。六约村工厂设得不少,好几十家,年纯收入达五百万元。加上村民种养,工农业也算均匀发展了。它成为横岗最早实现的万元村之一。

我很欣赏这里农村党员联系户的活动。人们不是担心党员富裕起来会脱离群众吗?倘若每个党员都同心同德,跟二三个困难户一块儿致富,这个意义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彭礼队告诉我,党员带头致富这句话,招蜂惹蝶。从一开始就议论到现在。上头也数不清下来了多少趟人,说正确的不多,说错误的也有,可提疑问的不少。这也好,看效果嘛!群众看在眼里,心中有数。他们说:“党员敢富我敢富。”“要脱贫靠党员,要致富找支部,”这不已活生生地描绘出农民社会主义意识的觉醒吗?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在这里,党员带头勤劳致富,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主义标志,已显影出浓厚的中国特色,这是一条浸透了农民心血的富裕道路。党的向心力,党员的凝聚力,就像磁场一样地在感应着,引发出多样的能量。六约村有个老党员叫陈秀芬。她自己有一笔积蓄,香港的亲戚再凑合些,打算办间工厂。到党校学习之后,她思考过新时期一个党员的作为。对了,党员不仅要带头致富,还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她想自己入党也有好些年了,自己该为党的事业奉献些什么呢?她同村人商量,集资办厂,自己带头投资六万四千元。这宛如投石池水,涟漪潋滟,村人纷纷解囊集资三十五万元,办起了一间一千五百平方米面积的来料加工厂。之后,村里集资办厂热起来了,加上种养业的兴起,全村人都富裕了。

我看过了镇总结报告的一些数字:

全镇农村189名党员,联系困难户233户,向这些困难户传技术、传经验,在资金、劳力上给予帮助。目前已有185个在党员的帮助下成了万元户。

全镇有86.3%的农户实现了万元户。人平果园近两亩,人平养猪2.8头。

我深深地感觉到,横岗镇党委之所以能够吃透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如此实事求是地大胆地,贯彻到具体行动中去,在于他们了解农民,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当我同村党支书和农民扯谈的时候,当我同村长们一起到东北考察聊天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微笑道:你看看我们镇委领导吧!

对的,党的作风往往体现在党委领导日常的言行上。

我记得周伟安副镇长和办公室主任叶迎健陪我去看望黄阁坑村。天下着毛毛雨。山路湿漉漉,这是一个边远僻静的穷山村。他俩年轻,大学毕业生,自然安排包干负责黄阁坑了。

路上,周伟安喋喋不休地给我介绍村的情况,一反平日的沉默寡言,我亲切地感到了他心灵的欢乐。小叶在听着,时而插话,时而含笑,仿佛这里的一切都在他心里盘绕过。他们工作得非常细致扎实,讲究效益。搞种养业最要紧的是要有优良种苗。他们亲自到湛江选购纯红江橙苗,包扎妥当,自己押车运回村里,连夜栽种下去。橙树成活率颇高。眼下,已柑橙成林,结果累累,香飘流溢。昔日的穷山村空气里飘散着诱人的甜蜜。此外,他们还修建了一条通往镇上的水泥公路。在村办公室的对面,拔地而起的建了两栋厂房。周伟安同叶迎健亲自同港商洽谈,人家嫌偏僻,摇头走了。修好公路,拉上电话线之后,终算引来了只蚂蚁。一只蚂蚁尝到了甜头,后而便会跟着来了。经过艰苦奋斗了整整五个年头,奇迹出现了,贫穷的黄阁坑村也成了万元村了。

我感到高兴,有幸陪着他俩亲切地对着黄阁坑村微笑!

晚上,镇长李煌康家里热闹极了,宾客如云。有本村的、有邻村的、也有镇上的。这时候,李煌康谈笑风生,已置身于朋友、亲人之中了。老李对我说,自从安装上电话之后,来的人也疏了点儿。有些事电话里谈了。然而,电话铃声不断,使得房子里热闹依然。

我发觉,李煌康对工作孜孜不倦。近日天旱缺水。从去年到现在也没下过一场透雨。有的地方吃水也有困难。李煌康亲自到了水库,把抽水管伸到库底里去。管多大,多长,安装到哪儿,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把用水落实到村里厂里。他常常强调要准备好十年一遇的大旱,百年一遇的奇旱。可对自己的生活,他却表现得如此平淡自娱,知足常乐。在日常生活中从没有苛求过。他的爱人至今仍是镇政府的勤杂服务员。也许作为一个镇长,他大可以给妻子安排个比较好的岗位。起码不用去扫地倒痰盂吧!然而,李煌康只是淡然一笑,说妻子文化低,做这份差使可以了。之后风趣地说,有时候有人找,我不在,她给我转告不正好吗?

我想,李煌康和妻子默默地、超负苛地工作意味着什么呢?

在商品经济勃发的大潮里,他俩竟如此冷静、纯洁、质朴,充满着高尚的生活情趣,没闻见一丁点儿的铜臭味。从这里不是可以看到了人性的净化,党性的纯洁吗?

周锦廷的女儿在一间来料加工厂里当工人。要知道,横岗592间工厂里,百分之九十的厂长,是从外来工人里提拔上来了。在这里,外来工人同本地人同工同酬,政治上同样待遇。我想过,也许这样的清白,对他的女儿是一种不公平的限制。然而世俗的眼光似乎又已认同了,遗憾的是,即使周锦廷对自己如许严谨得近乎苛求,可“八分邮票”的检举信依然不断。他度量如海,容纳得下整个世界。那几点黑雨又能点缀出些什么呢?我知道,他那“临终”受贿的冤屈,一直阴云不散地缠绕到前年。后来,市纪检会副书记贾世荣得知此事后,才派人多方协作,调查落实,给予解脱。不然的话,还不知道拖到那个年月!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影子底下,横岗工作竟是这样的出色,这样的不同凡响,这样的一个明媚的乡村早晨!

我千真万确地看见,面前站着的是一个矗立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