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明天的早晨
7142700000029

第29章 摇篮工程

横岗已成为一个近十万人口的小城市了。

如何强化全面管理社会的意识,显得异常重要。

几年之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跃进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工业的城镇,这一个跨步的复杂艰巨,是可想而知的了。

这个过程必然要碰上一个社会管理的大难题。如何处理好宏观控制同微观管理,纵向经济同横向联系的关系。这就不期而然地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向经济学。

这里的中向经济学,鲜明地表现在全面管理社会的实际上面。

这里,镇乡的最漂亮明秀的建筑物是学校。

清晨,一辆辆崭新锃亮的大巴士,满载着笑声在乡村的水泥公路上驶过。你诧异吗?这是村里的学生专用车。中国农村的孩子也高高兴兴地坐上漂亮的大巴士上学了。

横岗中学的实验大楼里在进行电化教育。

镇文教委员刘才给我计算了一下,全镇一所中学,和十所小学都换上了新校舍。我看过荷坳小学和四联小学。太漂亮了。在香港、省城也很难看得见校舍这样宽敞、明亮、通风,校园宽阔明秀的学校。学校都设有专用的运动场。绿草如茵,花卉璀璨。横岗中学看去颇具规模,听说校舍是周锦廷同教师们一起斟酌参预设计的。

一直为世人所忧虑的教工宿舍,这里都已得到了满足。老师们全都搬进崭新的公寓里去了。我看过横岗中学的教工宿舍,五层公寓带个院子,环境优美。近几年,镇上投资办学达2300多万元,修建校舍43033平方米,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普及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70%以上。

说起集资办校,这里流传一个感人的故事。1984年仲夏。新上任的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容根同教师开了个座谈会。听取了老师们诉苦,深感校舍残旧的危患。他觉得欠下孩子的东西实在太沉重了。便在县扩大干部会上,要上下齐心合力,首先解决学校的危房。当时,宝安刚恢复县建制。从市里分出来之后,家底更薄了。横岗也很穷。贷款建厂房办工厂,还未真正的起步。难啊,百废俱兴。

然而,周锦廷他们理解到学校比自己还困难。即使节衣缩食也得把学校修补得像个样子。说什么也不能让祖国的花朵长在危房里啊!

他领着全体党委委员,从清晨直至黄昏,跑过了全镇的中小学校,逐村逐校地了解落实,制定出具体方案。要求在一两年内把新校舍建好。有条件的先动手。回到镇上,在村干部大会上,周锦廷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五百元,捐给办校。这样,发动了干部、群众、华侨一起动手办学校。之后,镇村工业发展起来,便规定由利润中按比例投资教育。到1987年,全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接着,使人伤脑筋的青少年教育又越来越突出了。有一回,在横岗大厦电梯里,有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竟在漂亮的不锈钢壁面上乱涂。周锦廷批评了他们,临走出电梯门,孩子都齐齐地朝老周白了一眼。

没几天,周锦廷到村上。走到村口。后面跟上几个男孩子,递了个眼色。“是他。”便蜂涌上来。“哼,你们知道我是谁?”周锦廷认出是电梯里的那一堆毛孩子,笑道。“上。”带头的一个说。“好,看谁敢上来。”他瞪了瞪眼睛。

“打靶仔,你知道他是谁吗?”村干部赶上前给了带头的一巴掌,“他是我们镇上的皇帝。”“啊,周书记!”孩子都哄地一下溜光了。

回来后,周锦廷心里不是味道。这些孩子正当上学的年龄却在街上游荡,皇帝也管他们不着。他同党委商量,拿出20万元办个职业高中班。把考不上高中的一百多个孩子,全收入班里去了。

去年农村实行股份制之后,情况一下子有了根本的改变。青少年没读完高中的不能享受股份分红。学生读书正如劳动力出勤一样,按劳分配。这还了得,每年少收入一千至二三千元。因此,家长管得很紧,也希望孩子学多点文化。六约等好几条村子,该在校的孩子都在学校里读书。社会也安宁多了。

全镇青少年有1700多人。镇里有专人管,落实包干责任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团支部的模范作用。同时开展青少年月,及“大家乐”等文化活动。比如荷坳村,19岁的罗国平因经常殴打同学,被学校开除。离校之后才又感到困惑傍徨。老“治保”陈丙珍关心他,上门促膝谈心。村里还请国平参加人口普查工作。之后,又安排他搞土地丈量。这样,国平慢慢地安下心来,表现良好。村里青年的心态,可说是志大才疏。出来做事,一要做大事,二要干轻松活。其实,自己什么料也不具备。结果是东逛西遛,聚众闹事。成了荷坳村民的一块“心病”。村委有针对性地进行座谈教育,开展“怎样做一个好青年”的活动。情况有了好转。

镇上拟选送一批优秀的青年,到大学培训。毕业后回镇上,作为技术业务骨干,从根本上逐步解决人才问题。

这里,回顾一下历史会使人变得聪明一些。人们都习惯说,世界的挑战归根结蒂是人才的挑战。然而,一旦经济发展了起来,尤其是突然地兴勃起来的时候,钱却成为一种极奇妙的吸引人的东西了。到处都可以赚钱,到处都看到有人在赚钱。世人的短浅目光在感叹道,学不学文化又怎么样?发财的多是不读书,少看报的个体户!这一切,表现在学生中就变成了讲享受、讲排场、比吃穿,什么都讲名牌,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了市场。

横岗中学李国英校长面对着这纷繁缭乱的变幻,感情是复杂的。

这所横岗“最高学府”是政府下了大力气的。投放了250多万元,新建了校舍。去年光为建电教室、语言室就用了45万元。对教师收入,除工资外,政府每人每月平均补贴140元。代课教师每月工资都三百多元,同样享受其他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师也分到了两房一厅或三房一厅的住房。使李校长感动的是镇上对教师子女的就业给予照顾。开学典礼,从镇委书记到各村党支部书记都到会,年年如此。

对一个校长来说,教育受到重视,老师得到尊敬,这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呢?他同老师们一样,感到一种责任的压力,一代历史的重任。

“我们理解。”李国英有点歉疚地望着窗外,“问题是这样做的意义和苦心,怎样才能变成学生的学习动力呢?”他在问自己。这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良心的自责。

然而,提高社会的教育质量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事。

我提及职业高中班的事.李国英坦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让孩子在学校多吸收些知识,晚一点进社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更实际、更有用,对社会就业更有针对性。根据横岗的实际人才需要,他们拟设财会、电工、企业管理、电脑、中英文打字等职业培训。并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对校园生活的眷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对学生生活的疲倦,减少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人们已经感觉到在一阵的经商炒卖热之后,在一阵的金钱追求热之后,社会似乎在浮波中慢慢稳定下来。几乎所有的工厂,生产部门都需求人才科技。人才问题按照其本来面目,真正地突现出来了。知识的价值也就被社会普遍的意识到了。

人们这才又回复到读书有用的意识上来。

但是,要不要考虑进一步深造尖子人才呢?李国英面带悲怆地苦笑了笑。这里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凡是露出了点尖子苗头的学生,都投到深圳中学和宝安中学去了。人家是重点中学嘛!剩下来的学生,只是进行普通文化职能教育,满足当地发展对一般文化水平的要求了。

横岗中学同所有的镇中学一样,似乎天生地成为一间“平庸”的中学校了。

这一抹淡淡的悲怆,使我深深地感到老师执拗的职责的期望。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人,那怕是这么的一两个,使他的职业选择无负于生命。这种对成就感的渴望已成了他们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追求,催使着他们执着热情地工作。这一点,李国英是清醒的。他明白,自己全部心血的最后成果,无非是为横岗培养一批又一批,普通又普通的居民,尽管他的生命事业是一项注定与个人功业无关的工作,但他依然那样地执着、认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在这处处显示着新鲜、恢宏、堂皇的业绩中,这淡淡的一笔又有谁认真去揣摸过它的份量呢?

我凝望着他那一张苍凉而又忧患的睑。

然而,周锦廷却在着力地把这淡淡的一笔变浓了。他清楚,事物在变,社会在变,人也一样在变。人的才能的显露有的在孩儿时,有的在学校里,有的在社会上,有的在职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可是,横岗中学是个摇篮。天注定地是横岗人才的摇篮。这个摇篮工程将会在横岗振兴的历史上留下一笔的。

这个摇篮工程,十一所中小学校,这几年已投放了两千多万元。对一个人口一万的镇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了。

清晨。周锦廷跑步经过学校大门口。

“周书记早!”那位年轻的老师久久地凝望着老周那敦实的背影。

马路上留下了一阵坚实的脚步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