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明天的早晨
7142700000033

第33章 立下汗马功劳

横岗目前有592间工厂。周锦廷在闲谈间不时提到这里的厂长。准确点说是中方厂长。他们只负责报关、招工和生活管理。工厂的生产技术由老板自己负责管理。这几百个厂长有九成多是从临工中提拔上来的。只要踏上技术骨干和厂长的台阶,便可以分配到个人宿舍和入户口了。这是个不寻常的诱惑,吸引着上千上万个打工仔为之拼搏。这里立了个规定,外来临工与本地人同工同酬,政治上同样待遇,可以入党入团。要知道,敢于来闯广东的在当地都是些有胆识、有勇气的青年精英。她们中是不乏天才的。从近十万人里筛选出这四五百名,该是精英里的精英了。然而,从农民到厂长,这该说是个高跨度。有意思的是,同在西方社会里相似,在被剥削的人群里,可以栽培出管理技术人才。因此,事物都是相辅相成地生存。

我们在前面描述的美国协调相机厂里,已谈及有二十名技术骨干是从临工中产生的。他们月薪高达七八千港元。由于篇幅所限,在众多厂长中,我只想谈谈厂长中来得最早的一个。

曾利清,横岗的打工妹,现在是光学厂这个有两千人大厂的厂长。我在早几年的一篇报告文学里写过她。她头衔不少,青年十杰,省“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优秀青年企业家。人们说她闯出了一条路子。她却淡然地说,这只不过是个机遇。

对人生来说又能碰上几个机遇呢?

她广东兴宁人。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工人,后来当上小学教师。1984年她来横岗,在手袋厂做工。后来应聘到光学厂当会计。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精明干练,工作效率高,是个当厂长的好材料。人也长得秀气漂亮。谈吐间给人一种淡泊而又不甘平庸的感觉。她话不多,但一出口就显出了自己的主见。她是悄悄地用自己的拼搏创造自己命运和前程的人。

她当会计,作为自己的事业,并不仅仅是为了混碗饭吃,她勤学习,报考香港办的工业企业函授班。几年间,学完了全部课程,取得了证书。在老板厂里,上帝是公平的,有才能的都自机会上去。镇总公司推荐了她。1985年冬,她当上了光学厂厂长。

我看过了她的工厂。进门。厂区大院子里,花卉芳草,绿荫水影,清新整洁,宛若置身在公园里。楼梯,过道,走廊,一尘不染。看不见纸屑烟头。也看不到有闲人走动。给人一种文明的美感。我步入饭堂厨房。我仔细地寻找了一遍,找不着一只苍蝇。马赛克地板洗得洁洁净净。抬倚也洗抹洁净,散发着消毒液的香气。她告诉我,地板水洗过后,随即抹干机烘过。不留水渍。每顿三莱一汤,有鱼有肉有青菜。伙食费一天三餐,每月一百五十元。由工厂免费供应。我尝过菜肴,味道不错。比我们机关里好得多了。我问,“老板这样开恩。”她微微一笑,望着我说:“争取呗,多摆点道理。”“道理?”“比如,市场物价贵了,邻近工厂伙食有改进。”老板非常了解,光学需要高技术,比如磨镜片非高技术熟练工不可。要保证工人相对稳定,工人身体素质,伙食要办好。工人是财富嘛!光学厂工人流动率不到2%,是全镇最低的一个厂。不少厂的工人都想往光学厂跳槽。那里工资高福利好。

宿舍很整洁。十八平方米住八个人。床、橱柜、蚊帐、草席、电扇、水电由厂里免费供应。进去比我们一些大学生宿舍还清爽舒适。宿舍前面有个球场。有康乐中心,设图书室、电视室、棋室、写字室供职工享用。厂里每月有一次“大家乐”歌舞晚会,善歌长舞者,自由登台,尽情表现。我看见墙上张贴着五月份过生日的职工名单,写明生日晚会的时间安排。届时大伙儿共同庆贺,生日者可得到工厂送的一份生日礼物。这对离乡别井,举目无亲的临工,自不失为一种排遣乡愁与工厂如家的,充满感情的浪漫方式。有的在家乡从未做过生日的,更是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了。

人们议论曾利清是学了日本的管理制式,也有的说是搬香港的过来。她却依然淡淡地答道:“我是个打工妹!”对了,她是厂长,要对老板负责,把工厂管理好,使老板有利可图。然而,她又属于工人的,得对两千工人负责。她懂得自己的责任。平时对这一群告别故土,离乡背井,面世尚浅,阅历不深的闯生活的“打工妹”,她总是以年长几年的大姐姐的亲热,主动急她们所急,想她们未想,极尽所能地为她们争取和安排得妥贴一些。厂里办了不少学习班,从技术到管理,从普通话到英语,从文化到音乐,还有参加电大学习的有七十多人。创造机会让她们学到所需要的知识,几年来,经过学习班培训的职工,达一千多人次,培养生产骨干170多人。工人在这里工作生活,感到温馨,充实。他们可以从曾利清那里,得到了姐姐般的关照爱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质朴真诚。曾利清在这块新开发的特殊的土壤上,构造着一门管理感情学。

我只好抑止着内心的激动,因为我确实无法去描述,这样众多感人的厂长。好让人们更透彻地了解,承担着厂长重任的临工究竟干得怎样?她们究竟是一些怎样的人?她们确确实实地挑起了大梁,在工厂的管理协调关系等方面,起到了外商无法起到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由于她们熟悉情况,有人情网络,而且、更在于他们那一颗与我们的工人,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未来的永远相连着的赤子之心。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具有超人的意志,超人的精力,超人的真诚,超人的责任心之真正的所在。当然,他们今天的经验尚浅,为了明天,他们要走的道路还很长。可是,还有什么艰难能阻挡他们前进呢?

我曾经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夜里,当一切宁静下来的时候,我察觉她们脸上掠过了淡淡的哀愁,好像隔离开这个世界。一旦谈到回到村边的水井,眼睛又流露出苦涩的目光。这隔膜的苦涩,使我心情顿时沉重了。我很少听到那改变家乡面貌的抱负的豪言,可这重要吗?在人的面前,一旦真正出现了一个真实的新世界,再让他们回去安分于昔日的贫穷淡泊是注定不可能的了。

我想,她们为改变横岗的贫困立下了汗马功劳。横岗赋予她们的,却是一颗再无法使之平息的宁静的追求新生活的火热的心!当她们,以数百万计的临工,终究要回去散落在天山南北、黄河长江的家乡,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世界将在她们的双手下滚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