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记,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人格、事业、成就等等。我们在阅读时,有时只是了解、明白“一个人的一生”而已,有时则会眼睛一亮,彷佛结识了一位心灵相契的朋友,或值得尊敬与学习的典范。
读《季羡林传》,即让我有又探得一座宝山,又发觉一处景致宜人,可自在清凉玩耍、栖息的美丽花园。
没去过中国大陆,从此书中得知这位一九一一年出生的高龄教授,竟是鼎鼎有名的“北大之宝”、“中国之宝”,乃至“世界之宝”。他不仅古汉语、英语、德语的造诣极深,而且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文字,研究的课题则涉及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佛学、敦煌学、民族学、文化学、比较文学、翻译学等诸多学科。
季羡林能在学术上成就辉煌,成为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绝非浪得虚名。虽然他常自称“心无大志”,却在不求名利中,默默耕耘出丰硕的累累果实。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西部一个贫穷家庭,为了让家中唯一的男孩能读书,他才六岁便离开父母亲,被送到济南叔叔家。在叔叔用心指导、栽培下,季羡林济南高中毕业后,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来他选择进入清华的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毕业后,因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交换研究生合约,季羡林被录取而前往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三十五岁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任教五十余年。
在学术研究上,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等上千万字的著作与译作。八十几岁之后还主编《东方文化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庞大的学术工程。
季羡林能有如此惊人的成就,完全得力于他持之以恒的勤奋、专注和一丝不茍。书中说直到现在,他所居住的北大朗润园里,“每日凌晨四时,便会亮起一盏灯,几十年如一日,已经成为北大动人的一景。”
除了每天清晨四时就开始读书、写作的勤勉精神,季教授最让我心仪的更是他有着文人雅士的淡泊朴实,和具备宽厚、温暖、深情重义的仁者风范。
留德十年,无论是在学术气息浓厚的校园里尽情汲取知识精华,或是在战火轰炸中艰难渡日,他心中恒是系念祖国。回到中国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身为系主任又是学术权威的一流教授,自然被列为“黑帮”,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身心残酷的凌辱、批斗,以及黑暗的“牛棚生涯”,许多人含冤而死有之,饮恨而生有之。但是解放之后,季羡林依然平静敦厚的继续他的教学和写作,对国家的热爱不减,对学术、文化的献身则更积极奋进。他说:“……再给国家培养一些人才。我仍要老老实实干活,清清白白做人;决不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要尽量为别人着想,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如此的爱国情操与道德观念,已是这个时代里难得且珍贵的精神资产了!
他也热爱大自然,从他对动物和植物的喜爱和关照,可看出他淡雅、慈悲、天真的赤子情怀。他养了几只猫,人猫感情深厚,牠们会左右跟随的陪他在校园散步。睡觉时,这些猫习惯躺在他的盖被上,有时醒来,发觉小猫睡在腿上,双腿已被压得又酸又痛,但是见小猫睡得香甜,不忍吵醒牠们而一动不动的强忍着。所以朋友都笑他是“猫道主义”的奉行者。
季羡林的生活俭朴简单,即使身为大教授,仍是一贯的布衣粗食。有一次一位新入校的学生见他穿着如工友,把他捉来看管行李,第二天开会时,才发现那位帮他看行李的工友,竟然是赫赫有名的东语系系主任。直到现在此事仍在北大流传着呢。
从这本不到三百页的传记里,可以看到一位学界泰斗的高洁人格、朴实性情,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他除了在学术领域有着辉煌成果,也写了上百万字的散文。巧的是图书室里正好有三本他的散文集,我兴趣盎然的取来阅读,果然让人爱不释手;字字皆是真性情的流露,篇篇皆是无比美妙的醍醐味。
九十几岁却依然清瘦健朗的季羡林常被问及长寿之道、养生之道,他总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此话有深意!现代人在健身保养上花费不少功夫,又极力用心于保护自己免受欺侮、轻视、陷害、打压。我则在这位长者、仁者身上看到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宽厚、为学严谨;不为人我猜忌、不为权势钻营、不为琐事烦心……
从他的传记和这些写社会现象、写人生、写思想的小品文里,我的心灵好似接受了一次清凉的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