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吃茶去:与星云大师一起参禅
7142900000032

第32章 顿悟(2)

药山禅师向石头希迁禅师问道:“我对佛法三藏十二分教,已略有所知,但对于南方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却始终不能了解,恳请禅师为我指点!”

石头希迁禅师说道:“肯定的不对,否定的也不对,肯定的否定,否定的肯定也不对,恁这么时,该怎么办?”

药山禅师虽有契入,但未接心。过了一会,石头希迁说道:“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还是到马祖大师那边去吧!”

药山禅师去参拜马祖时,提出同样的问题。马祖说:“我有时叫他扬眉瞬目,有时又不叫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他,有时又不是他。你究竟怎样去了解他呢?”

药山听罢,一句话不说,便向马祖礼拜。马祖问道:“你见到了什么,要向我礼拜?”

药山回道:“我在石头禅师那儿,正像蚊子叮铁牛。”

听明白后,融会于心,那是理解;见到什么,体会实践,那是境界。境界的深浅,不可言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药山禅师游走“江湖”,从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到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江湖问道。所谓禅心,所谓本性,如果要能实践,石头禅师对他把肯定与否定放在一边,马祖禅师用扬眉瞬目也说是他不是他。是他是肯定,不是他是否定;其实,道,是否一如,空有一如。禅,原来是圆融之道。

一路顺风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夜里说法没有点灯,有禅僧能忍问洞山禅师:“为什么不点灯呢?”洞山禅师听过能忍问话以后,才叫侍者把灯点亮,然后对能忍说道:“请你到我的面前来!”

禅僧能忍走向前来。

洞山禅师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点灯的油送给这位上座!”

洞山禅师的意思,是慈悲?抑是讽刺?或还有别的意思?但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讲堂。经过一夜的参究,能忍若有所悟。于是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养大众。他在此随众生活,一过三年,三年后他才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洞山禅师没有挽留,只是说:“祝你一路顺风!”

这时雪峰禅恰好立在洞山禅师身边,等禅僧能忍转身外出,他就问洞山禅师道:“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他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憎堂。岂知能忍回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禅师赶紧跑去报告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从这段公案看来,禅僧能忍责问洞山禅师说法开示为什么不点灯,在黑暗的时候需要光明,这是人之常情;洞山禅师因嘱侍者点灯,这种随顺舆情,也是人之常情;但洞山禅师嘱侍者再增加三斤灯油送他,这就不平常了。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特别慈悲,也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讽刺他的贪求。但不管怎么说,禅僧能忍悟道了,施财设斋,这表示舍去了贪求。

禅僧能忍悟道后,在洞山处一住三年,三年后,世缘已了,告辞入灭,洞山还祝他一路顺风,在禅者眼中生死如回家一样。但洞山禅师自己还活着,却说禅僧能忍比他迟死了三十年,表示洞山禅师早于三十年前悟知法身理体是无生无死。

自己的住处

赵州禅师一生疏散不羁,过着随遇而安、随缘随喜随众的生活,从来都是“处处无家处处家”,而他一生云水,到八十多岁都在外面行脚,有诗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有一天,他行脚到云居禅师处,云居禅师问道:“你年纪这么大了,仍到处奔跑,为什么还不找个长居安身的住处?”

赵州禅师听后,像什么都不懂似的问道:“怎么样才是我长居安身的住处呢?”

云居禅师道:“山前有一处荒废了的古寺基地,你可以把它修复好居住。”

赵州不以为然,反问道:“老和尚为什么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赵州禅师到茱萸禅师处,茱萸禅师道:“你年纪这么大了,仍然到处云游行脚,为什么不找个地方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赵州禅师感慨道:“你说什么地方可以给我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茱萸禅师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你不必问人,总之,你年纪这么大了,连自己的住处都不知道,像你这样说话可以吗?”

赵州禅师闻言,不禁肃然起敬地回答:“我三十年纵马驰骋山水,随缘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驴子踢了一脚。”

赵州禅师行脚,是因当初有僧问他:“将来劫火焚烧的时候,四大五蕴的身体还坏也不坏?”赵州答说:“会坏。”僧再问:“既然身体会坏,那就随他去了。”赵州答:“随他去!”对赵州的回答,其僧甚疑,赵州也犹豫起来,所以就遍历山川,到处行脚,访师决疑,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赵州年八十岁,仍行径百邑,以求抉择去疑痛快而已。其实赵州行脚,早就找到长久住处,所谓“来时自有去处,动中自有静趣”。驴子踢了一脚,不过多一次提起。

什么冤仇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时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及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请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以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中的偈语说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临济禅师得法子黄檗禅师,黄檗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所契。今见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无求之礼,契人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对待的差别知见之心,问先礼佛抑或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就打成一片,所谓佛与祖已无分无别,何必妄加恩仇执著呢?

从心流出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头很是惊奇,两眼一直注视着雪峰。

雪峰道:“实在说,参禅以来,我一直心有未安啊!”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慈悲地指导道:“果真如此,你把所见的一一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修行的经过说了一遍。岩头听了雪峰的话后,便喝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便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禅师又再放低声音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一切言行,必须都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

雪峰闻言,当即彻悟。

世间的知识,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万象在心上还没有获得统一平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这就是不要在枝末上钻研,要从大体上立根!

三心不可得

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作了很深的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龙疏钞》。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疏钞》南下,准备破斥此一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