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商人弟子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抵达后,吩咐在门前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然后写起书法来了。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的。结果,卖书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禅师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够了!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长袖一挥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再见!”
有禅的人,就能这样方便解决问题。
乞丐与禅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可以说饱参饱学,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住持的这一座禅院,吸引了很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个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个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个弟子将尸体搬到山边埋了,事成之后,仍然回到桥下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而弟子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弟子看到那肮脏的碗盘,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弟子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您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您学习,因为您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一位真正禅者的眼中,天堂净土在哪里?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地狱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而来跟他学禅,禅师叫大家把所有一切都不准带进山门。在禅堂里,他要学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但学僧有的好吃懒做,讨厌工作;有的贪图享受,攀缘俗事。无德禅师不得已,说了下面一段故事——有一个人死后,神识来到一个地方,当他进门的时候,司阍对他说:“你喜欢吃吗?这里有的是东西任你吃。你喜欢睡吗?这里睡多久也没有人打扰。你喜欢玩吗?这里有各种娱乐由你选择。你讨厌工作吗?这里保证没有事可做,更没有人管你。”
于是这人高高兴兴地留下来。吃完就睡,睡够就玩,边玩边吃,三个月下来,他渐渐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于是跑去见司阍,请求道:“这种日子过久了,并不见得好。因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么兴趣;吃得太饱,使我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头脑变得迟钝……您能不能给我一份工作?”
司阍:“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
又过了三个月,这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向司阍道:“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你再不给我工作,我宁愿下地狱!”
司阍:“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它使你没有理想,没有创造,没有前途,渐渐腐化。这种心灵的煎熬,要比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更来得叫人受不了啊!”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真正的禅是什么?搬柴运水是禅,腰石舂米是禅,犁田锄草是禅,早耕晚课是禅。其他还有,忍耐慈悲是禅,劳苦牺牲是禅,方便灵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无禅是地狱,有禅才是天堂极乐。
飞来佛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道场。
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上视。
一九四一年,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说:“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哦!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个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卓成禅师随意的回答,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人,在动的世间上没有一刻的宁静,就是睡觉的时候,独头意识都会起来活动(做梦)。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
所以,参祥,正如飞来佛给吾人的启示,“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卓成禅师的妙答,也正是禅的妙用!
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座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老做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在旁已非常年老的无德禅师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两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下子跑东,一下子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道:“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为何一下子叫您做这,一下子要您做那呢?”
老禅师非常欣慰地说道:“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抑或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有句俗谚:“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因为信徒心中,总以为老的大、幼的小,不容易懂得:王子虽幼,将来可以统领国家;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
像无德禅师这样不轻后学,更能从另外角度看破放下,随缘知足,这就是禅的平等观了。
艳诗
管刑法的官员陈君,年老辞职还乡,为信佛因缘,途中参访法演禅师,问道:“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法演禅师是有道高僧,但解释问题时却用艳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此中事不知长官会得吗?”
陈君应声道:“会得!”
法演禅师问道:“会得声?会得意?”
陈君不能答。
一日,圆悟禅师自外返寺,问道:“听说老师用艳诗和陈君谈论佛法,不知他会得吗?”
法演禅师道:“他只认得声,不能会得意!”
圆悟禅师道:“诗中意思,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又说他不能会意?”
法演禅师答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你道会也不会?”
圆悟禅师听后,心有所悟。作礼退出时,忽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鼓翅鸣叫,圆悟自语说道:“此亦不是声。”遂再回法演禅师丈室,以诗偈呈明心得道:“金鸭香锁锦绣帏,笙歌丛里辞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听后,大喜道:“此佛祖大事,非小根器所能造诣,我为你欢喜。”
这首艳诗,从字面上看,目的只是求认得声音,但诗的含意却不是以认声为足,这是要闻声的人能体会发声的人呼叫小玉的本心,由认声而能通达心源深处,由认声而能彼此两心相结。
既是两心相结,那就无声胜有声了。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主管园艺的僧人)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以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对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样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似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就对他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泥土,实因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对待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爱)摄受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一面授予爱的摄受,一面给予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材的!
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能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个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道:“我认为我有金钱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爱情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听后,深深不以为然,就告诫他们道:“你们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就会随后占有你。”
三个信徒无可奈何地道:“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办法是有。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会快乐。”
信徒们终于听懂了生活上的快乐之道!
禅的境界是自主、解脱、安静、快乐。禅也是促进快乐的泉源,钱少没有关系,只要有禅,禅里的宝藏很多;没有爱情,禅里有更多美化的爱情;没有名位,禅里的名位更高。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放下!放下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很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眼看生命危在旦夕,此人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大喜过望,赶紧求救:“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不由得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著,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衣服吃饭
一休禅师有一个将军弟子。有一天将军请师父吃斋,一休禅师到达时,守卫的人不准他进去,因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一休禅师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换了一件海青袈裟,再去赴宴。
当用斋的时候,一休把菜一直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很诧异,就说道:“师父!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里有大众?等一会儿我令人再煮菜送去,现在请您先用啊!”
一休禅师道:“你今天是请衣服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衣服吃!”
将军听不懂禅师的话中之意,一休禅师只得解释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穿了一件破旧法衣,你的守卫不准我进门,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的袈裟,他这才放我进来。既然以穿衣服新旧作宾客的标准,所以我以为你是请衣服吃饭,我就给衣服吃嘛!”
从这一段禅话里,可以看出社会上的势利虚荣。人,有时不以人格品德论高低,而以衣服新旧作标准,所以一般人只讲究“金玉其外”,不管“败絮其中”。一休禅师把饭菜给衣服吃,对今日的社会人心,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呀!
畸形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
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
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师就握着一个拳头说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呀!”
“这样子是畸形啊!”接着默仙禅师把手掌伸开,问道:“那假如天天这样子呢?”
夫人:“这样子也是畸形!”
默仙禅师立刻道:“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知道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为出。”
这位夫人在默仙禅师巧妙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世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了然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