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第六①
【原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②,生实信③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④,有持戒修福⑤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⑥,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⑦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⑨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执著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揹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注释】
①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谛,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谛,所以是希有难得的。
②言说章句:专指“修行要无修,证悟要无证,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的真理。
③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④后五百岁:《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此“后五百岁”,即指第五个“五百岁”。从佛陀涅槃之后算起:第一个五百年,特征是“解脱坚固”,即是证悟解脱的人多;第二个五百年,特征是“禅定坚固”,即是认真修行的人多;第三个五百年,特征是“多闻坚固”,多闻的人多,真修真学的人少;第四个五百年,特征是“塔寺坚固”,即是塔寺很多;第五个五百年,特征是“斗争坚固”,即是是非纷争非常多。
第一与第二个五百年合起来是“正法时期”,一千年;第三与第四个五百年合起来是“像法时期”,一千年;第五个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也就是我们二十世纪所处的时期,距佛涅槃有二千年,是属于“末法时期”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
⑤持戒修福:持戒是持守戒律,修福则指布施功德。一般说来,在家众以布施修福为主。佛教制定戒律,消极的意义在防非止恶,积极的意义则在自度度人,成就菩提道业。
⑥善根:“根”,有生长之义。善根即是可生众善之根。若依相宗而言,无“贪、嗔、痴”三毒,即为善根。若依本经,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是万善之根。
⑦净信:即是“不起有为见,不作无为解,真俗一切捐,圣凡悉平等”,相信自身中有本来的佛性,没有染污,与诸佛是平等无二的。
⑧法相、非法相:“法相”,通常指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非法相”,指执著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但在此处“法相”则专指执著般若波罗蜜法为实有不变的有为法,也是属于一种“有病”;“非法相”专指外道执著诸法皆无、涅槃亦无的“断灭空见”。
⑨筏喻:筏是用竹子或木头作成的小舟,以比喻佛法能将吾人从生死的此岸渡至涅槃彼岸。佛经中常以“筏喻法”来说明修道者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方便法门,只可视为渡筏,一登彼岸,即应放下,不应再拘泥执著。
【讲话】
佛陀从第三分要我们“离相度生”,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笫四分则是强调“无住行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第五分要我们明白“诸相非相”,从佛应现的三十二相是生灭虚妄相,彻见湛然空寂的法身如来。
从第三分到第五分旨在扫荡我们对有相、有住的妄想执著,佛陀又怕我们堕入顽空,因此,第六分以真实信心、持戒修福来引导我们踏往般若门槛。第六分的思想脉络,我分四点来阐述。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门
二、生实信种万亿善根
三、心不取法相非法相
四、怫陀说法借筏渡岸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门
须菩提在听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微妙法义,心中生起疑惑和担忧的心情。疑惑有人能够信解不疑吗?有人对此甚深玄义能受持奉行吗?于是须菩提向佛陀发问:“佛陀!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言说章句”指的是佛陀于《金刚经》所说的,第三分——无相度生。第四分——无住行施。第五分——如理实见如来;揭示之般若实相真义。
关于“实信”即是真实的信心,也就是正确的信仰,能令我们行正道法谛,到达生命圆满解脱的境界。这个“信”有很多的层次,比如,迷信,信有鬼神会赐福降灾,有个神灵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邪信,贪恣现世欲乐,不信因果轮回,不信有凡圣有涅槃。迷信还不可怕,因为心中有个神衹偶像可以规范身心,邪信就深陷断灭空见,善根薄弱,犯诸禁戒,对正法三宝功德无法信受。
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什么样的标准才具备正信的条件?
(一)信实:信有真实历史的;如释迦牟尼佛,是实实在在于印度降生、成道、教化、涅槃,不是凭空捏造的天神或仙人。
(二)信德:信有道德圆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道德要像白莲清净,已断除贪欲、嗔恨、愚痴的污浊,可以作为我们人格道德学习的典范。
(三)信能:信有超越能力的;信仰的对象对我们内心的烦恼痛苦已能够超越,而且可以拔除我们的苦痛,给予我们身心安稳的力量。
信仰确实存在者,信仰道德清净者,信仰具有拔苦予乐的能力者。一般人都有自己执著的信仰,有入信仰爱情的神奇,有人信仰金钱的万能,有人信仰权势的力量,有人信仰地位的尊贵等等,这种充满危脆不安的信仰,像写在沙滩的字,随时会被无常的潮汐淹没。就拿金钱来说,聚集再多的财富,你抵挡得住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儿女的夺取和败坏吗?因此,这种信仰不合乎究竟的真理,真理要有“普遍如此”、“本来如此”、“必然如此”的要素,比如经典上说的:恩爱无常、合会当离、身非已有、命不久长,即吻合佛陀所言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金刚经》所宣扬的般若自性,是显发果上的性德,要圆满万德庄严的华果,必须要有因地上精勤的耕耘。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只要有持戒修福者,就能对《金刚经》生起真实的信心。
什么是“持戒修福”呢?持戒者即诸恶莫作,修福者即众善奉行。持戒三学通摄,修福则六度全赅。因菩提华果皆由此生根、繁荣、结果。
《增一阿含经》迦叶问阿难:“什么样的经偈能生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善法?
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涵盖四阿含经,尽具足诸佛之教。诸恶奠作,是诸法本,便生出一切善法。什么缘故呢?因为诸恶莫作,能受持禁戒不犯,身口意清白无染。众善奉行,心意不贪不嗔不痴,则能清净柔软。由此自净其意,即除邪见颠倒,去愚惑想,自然能具足诸佛之教。
迦叶!戒清净已,意即清净,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故,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便得成就。
我们不要轻忽小戒微福,怫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不轻不舍细行功德所成的。我们从佛陀的事迹来看,为病比丘净浴其身,为朽坏的门板清理修复,为阿那律穿针引线等。就如同佛陀对阿那律说的偈语: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
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戒,令我们防非止恶,关闭烦恼六根的盗贼,修福则是积极去资助别人,给予众生种种方便。我们目中存有对一切众生身命和尊严的尊重,心中有拔除众生苦难的悲愍之情,由于持戒不施加一切众生任何的毁伤,由于修福不吝给予众生安稳的快乐,身口意清净调和,自然能入般若门槛。
二、生实信种万亿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