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一生书信超过数万封,在大师的笔下,可以看见台湾佛教从香火道场到文化教育的兴起,大师把佛教全面性的改革,以佛说的,人要的,善美的,把遥不可及的法义,化为生活中可以奉行可以受用的现实佛教。
大师弘法六十年,一路走来,也许在云水颠簸的途中书写给远方护持道场的功德主,也许在会客繁忙的间隙中,念念在本山学习的徒众。长信、短函,每一封陈旧发黄的字里行间,记载大师渡海来台后,从无到有,推动人间佛教的艰辛过程。大师“走出去”的大愿心,把保守的兰若山林佛教转型成为一个群我融和的人间佛教新时代。
本书收录大师历年书信,分为三辑:
一、传灯学院
二、佛光世纪
三、附录
第一辑:传灯学院,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四年,共二十封。
一九九二年,大师为徒众开办“传灯学院”,每月编写教材,有基础佛学、佛教常识、宗派介绍、修持法门等,勉励学道的青年要善用时间,用心研读经藏,思惟法义,培养一位宗教师的多元化能力。大师关心徒众的道业,如同第一封信的开场白:
这是一封挂念你们待人处世、行道修持而写的信。
这二十封信,在在显露“僧情要比俗情浓”,有佛门师长对养成徒众,那份婆心恳切的道情法爱。
第二辑:佛光世纪,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共三十封。
这是大师跨世纪的创举,成立“中华佛光会”,把佛教传教的脚步从僧众踏入信众。大师认为,僧信二众,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应同时承担起教化社会及弘扬佛法的责任。佛光世纪,即为大师在佛光会刊物《佛光世纪》,写给会员的信函,有探讨佛光会宗旨、信念及佛光会的任务与使命等。
大师引领佛教的新运动,把佛教只流传于山林的少数僧侣,扩大为普遍性的社团群众,让僧信二众从活动的参与中,体验佛法,实践佛法。
第三辑:附录,一九五五年到二〇〇七年,共三十一封。
附录中收集了大师有代表性的信件。其中,有一九八六年大师写给母亲的信、一九五五年在田中佛教莲社,大师于环岛布教途中写的信函,还有写给《觉世旬刊》读者的信,写给佛学院同学、育幼院小朋友、佛光精舍老人、果乐斋服务的小姐等等,乃至与屏东琲昕小朋友,数年通信不辍,叮咛印度留学沙弥要发心立愿、勉励学习二胡的徒众要用音乐弘法……这些看似零落的篇章,不过是大师弘法途中留下的鸿泥雪爪,但是,细细翻读,那些微的鸿泥留有大鹏飞扬的雄姿,几许的雪爪亦有大师对人间付出的一片冰心。
“附录”是再三祈请大师首肯编辑收录,大师谦逊地表示,这些过往云烟,琐碎细言,不足以道人。你可鸟瞰式的宏观,也可作细微的虫视,将会看到大师向母亲报告他的近况,平淡的叙述,却是纸短情长。再读到大师用一张小花书签回赠给琲昕小朋友,你不禁会心一笑。一代大师的赤子之心,如是平易近人。
本书经数年收集,法堂书记室研讨推敲后,辑录而成。大海一沤,难免失其浩瀚的精神,疏漏之处,敬请见谅。祈愿本书的出版,让广大读者读到大师“不舍一人”的人格特质,学习大师无私无我的身教及永保对人间弘化的希望与热情。
——台湾法堂书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