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7153500000060

第60章 1962年 连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

1月30日,中共中央从1月11日到2月7日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00多人,所以又称“七千人大会”。本日,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着重指出必须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加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并作自我批评。

毛泽东说:“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几句话当中,所谓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无其事,近人已有怀疑,我们可以不去理它,让专门家去解决吧,但是司马迁是相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则确有其事。司马迁讲的这些事情,除了左丘明一例以外,都是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的。我们过去也错误地处理过一些干部,对这些人不论是全部处理错了的,或者是部分处理错了的,都应当按照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和平反。”“我在这里申明,我不是提倡对干部、对同志、对任何人,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作出错误处理,像古代人拘文王,厄孔子,放逐屈原,去掉孙膑的膝盖骨那样。我不是提倡这样做,而是反对这样做的。我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总是有这样处理错误的事实。在阶级社会,这样的事实多得很。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在所难免。”

毛泽东又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60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10、20页)

引用《孟子》要有忧患意识

7月,齐燕铭在文化部召集的省市文化局长会议上传达毛泽东的指示,毛泽东在讲到国内国际形势时,引了《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他说:孟子在《告子》篇中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毛主席在国家还处于忧患时,就提醒大家,不要只思安乐而忘记外有帝修,内有地富反坏右,阶级斗争不能忘记。(《文坛风云录》第338页)

历史上,我们同印度打过一次半仗

10月,毛泽东在北京西山军事会议上说:“中印两国打仗,实在是很不幸的事情。最近,我看了些有关印度的书,印度的古代文明确实值得骄傲。唐僧西天取经嘛,675部经文就是从印度取回来的。陈玄奘也是为我们国家争了光的。当时有个婆罗门和尚写出印度教教义40条,悬挂在他修行的烂陀寺门口,扬言谁能破得一条,愿以头颅相谢。大有点拼命的味道。陈玄奘将其教义一条条破掉,从而赢得‘大乘天’威名,还骑着大象巡行观彩哩!”

“我查了下历史。历史上,我们同人家打过一次半仗,一次是公元648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为主使,蒋师仁为副使,第二次出使戒日帝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了。没想到戒日王已于一年前病死,国家大乱。有个大臣叫阿罗那顺篡夺了王位。他派兵袭击了中国代表团,杀死卫兵30多人。王玄策连夜逃往泥婆罗国,借了一支部队,又领着打了回去,打败了阿罗那顺。他们维持好秩序,安定了民心后,就撤兵了。阿罗那顺被押送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宽大处理。阿罗那顺此后再没有回国。死后,人们在唐太宗昭陵前树起了作为友好使臣阿罗那顺的石像,也算是千古留名了。”

毛泽东又说:“半次仗是指铁木真侵略印度。1198年,铁木真率领大军一直打到德里,印度以4万步兵,一万骑兵,120头大象迎战。铁木真耍了个花招,把驮着草的骆驼赶在前边。两边一开战,铁木真就放火烧草,印度象怕火,见了身上冒火的骆驼便四处乱逃,把自己的军队都冲垮了。铁木真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帕尼帕特大捷。不过他们的军队杀了10多万俘虏,还把人家的金银财宝抢了个精光。……今天我们和印度打仗,我看有两条,一要打胜,把尼赫鲁打到谈判桌上来;二要有理,有利,有节。”(韩学润《世界屋脊大战》,太白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8~9页)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11月,中印边境部队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对这场战争作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打这一仗证明了一个道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我们要打就打,要停就停,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痛快淋漓,潇洒之极。它是轰动世界的一件大事,是抗美援朝战争以后,中国军队在世界屋脊上进行的一次打出国威、军威的作战。(《统帅部参谋的追怀》第229页)

批注于《宣教动态》的《三垂冈》诗

12月22日,毛泽东将清人严遂成《三垂冈》写在本月14日第109期《宣教动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最后一页空白处,并批注:“古诗一首。咏后唐李克用和其儿子后唐庄宗李崇(存)勖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224~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