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毛泽东在会见一外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时,特别强调,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完全照抄中国”。接着,以佛教为例,说:什法师云,学我者病。什法师叫鸠摩罗什,是南北朝人。他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中国有个学者叫严复,他引了什法师的话,在他翻译的赫胥黎写的《天演论》上面说的。(《毛泽东之魂》修订本第305页)
“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
毛泽东说,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要把人们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们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芦荻问,有人说李贺是法家,我想不通,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看?毛泽东说,谁说的,李贺是什么法家!芦荻说:两校大批判组和上海都有文章,说李白、李贺、李商隐都是法家。毛泽东说,什么?李白也成了法家?(《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登幽州台歌》情深意长
毛泽东说:“读诗就是学习嘛,……你随便读一首我听听,读好读的。”孟锦云拿着《唐诗三百首》随手一翻,正好翻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她朗读起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毛泽东听了,连声称赞:“孟夫子选得好嘛。这首诗虽短,可内容是情深意长噢!”(郭金荣《毛泽东的黄昏岁月》,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锦瑟》:怎么说都可以
毛泽东同芦荻谈到李商隐的《锦瑟》。芦荻说,对这首诗,历来说解甚多,有说是写锦瑟之为乐器的乐音特点的,有说是写对女子的爱恋的,有说是悼念的,有说是自况、自伤的,还有说是诗人总结自己创作体验的,等等,请教主席怎么看。
毛泽东说:“不要做繁琐的钻牛角尖的研究,只要感觉文采非常美,徜徉迷离,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就行了。这首诗为什么流传得这么久,自有它迷人的魅力。不要整天说它是悼念还是托言,怎么说都可以,总之是寄托了作者的一种惆怅。”(《辽宁人才报》1996年12月25日)
“朱熹是位大学问家”
8月13日晚,芦荻说,我向主席请教关于几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问题。主席先谈了《三国演义》,特别谈了理学家骂曹操的问题。主席说,骂曹不始于元,而是始于宋朱熹,骂曹操是“国贼”。这是因为曹操篡汉。其实,汉祚之移不在曹,而在黄巾起义。主席还说,理学家很虚伪,但朱熹是一位大学问家,要读他的书,(《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3期)
应该学《说文解字》
8月,毛泽东和北京大学讲师芦荻说,搞文学的人,还必须懂得和学习语言学,学习音韵学,不学音韵,想研究诗歌和写诗,几乎是不可能的。还要学《说文解字》。毛泽东说,他自己是十几岁上就学《说文解字》的。一般学文学的人,对《说文解字》没有兴趣,其实应该学。还应该懂得地理,不仅要学中国地理,而且要学世界地理;历史也如此。只有这样才有比较。(《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第253页)
背诵《念奴娇·登多景楼》
8月,毛泽东常常用慷慨悲歌古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有时用手击节,高声背诵南宋爱国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使,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无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对!”这是一首主张统一,反对分裂,表明要收复失地的词,它引起毛泽东的共鸣。(《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谈武则天:有容人之量,
识人之智,用人之术
这天,毛泽东谈锋甚健,面无倦色,谈得兴致勃勃。小孟听得非常认真,她觉得自己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真是大有收获。她看到毛泽东愿意谈。她也就不断地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她又提出了关于武则天的问题。
“武则天,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可真是不简单啊!”
对于武则天,毛泽东以前谈过许多,看来,他对这个人物是注意研究的。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上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谈到这里,小孟记起了毛泽东曾给她讲过一个关于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提出建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当然,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扑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那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看来,只要高官厚禄,要当官的人会源源不断,哪里会杀得尽呢?
毛泽东还谈过武则天立碑的事:
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毛泽东的晚年生活》第84~85页)
寄与女儿《归国谣》
8月,毛泽东重病期间,曾口述冯延己的词《归国谣》寄给女儿李讷。他口述是: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暗风残雨寒窗湿。今头白,不眠特地长相忆。录古人短句一首。
口述与原作有出入,不知口述有意改动还是误记。回忆者认为是有意改动,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不仅婉约、沉郁而且凄婉了。(《文坛风云录》第415~416页)
诉自己心情:鼓角灯前老泪多
这天,女医生小李进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躺在病床上,双眼已因白内障失明。他说:“上帝也要发请帖请我去,你要不来看我,我恐怕再也看不见你了。”还说:“我送你两句话:‘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这后一句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知音》1990年第2期)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贡献
毛泽东在读《三国志》的时候,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
毛泽东有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张树德《毛泽东与中国古典军事典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77页)
读《晋书》
8月,毛泽东阅读《晋书》。他在书上写有“一九七五年八月,阅第五十至五十六卷,再阅第三十四卷《羊祜传》、《杜预传》;九月再阅第七十九卷《谢安传》、《谢琰传》、《谢玄传》。(《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65页)
毛泽东在天头上写有称赞谢安的“有办法”、“谢安好”的批语。他也读了《桓温传》,对于桓温的北伐,他批了“是作样子”。(《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
“还是刘禹锡说得好呵”
8月下旬,毛泽东和张春桥在有次谈话时,提及到唐朝刘禹锡的一些诗。“喜欢读诗吗?”毛泽东问。张春桥笑了笑:“偶尔也读点,但经常读的是主席的,公开发表的大多都会背了。”说着背了几首。“会背《西塞山怀古》吗?刘禹锡的。”“看过,背不下来。”毛泽东用手击着床帮子,毽锵有力地呤诵起来:“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而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主席的记性真好!”毛泽东沉思地说:“中唐的刘禹锡,是个唯物主义者,忧国忧民,立志革新,最后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中国这片土地,人事沧桑变迁,惟有事业永留。他遭贬后过上了流放生活,还写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诗句,你们行吗?”张春桥低头不语。毛泽东长叹一口气,挥起手无力地晃动了一下,说:“‘文化大革命’可能要失败,你们要准备被人请上断头台。还是刘禹锡说得好呵:‘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不知你们有何感想,让文元写篇文章,怎么样?”(师东兵《决定中国命运的二十八天——粉碎“四人帮”集团纪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369页)
“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
毛泽东读史时,对一些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政治家,是十分推崇的。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诸葛亮传》中,毛泽东在裴松之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注文旁边,加了很多圈。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和平定云南后用当地官吏管理南中的事迹。毛泽东说:“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
“学文科的人必须懂历史”
9月,毛泽东对芦荻说,学文科的人必须懂历史,这是基本功。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它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不懂了,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所以,还必须要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不仅二十四史,过去所谓的稗官野史也要读。毛泽东曾两次指示芦荻要细读《三国志》、《晋书》、《南史》和《北史》,特别提到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比较好,说他倾向统一。毛泽东自己,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起码读了3遍以上。有的书皮都磨损了。毛泽东说,读书要三复四温。(《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王粲《登楼赋》好
一次,毛泽东让芦荻读王粲《登楼赋》。毛泽东说,这篇赋好,作者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意为统一事业作贡献的思想,但也含有故土之思。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鹏鸟赋》:文章不长,意境不俗
毛泽东还向小孟提到贾谊,他说:“汉朝有个贾谊,写过一篇《鹏鸟赋》,我读过十几遍,还想读,文章不长,可意境不俗。”
10月1日,毛泽东又谈论起贾谊的这篇文章来:“不少人就是想不开这个道理,人无百年寿,常有千年忧,一天到晚想那些办不到的事情,连办得到的事情也耽误了!秦皇、汉武都想长生不老,到头来,落得个‘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实,任何事物都不过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也不过如此,有始必有终。”(《毛泽东的晚年生活》第104页)
“应该学学庄子嘛”
10月,毛泽东在自己寓所和康生谈话。
康生扶了扶眼镜,倾过身去,关心地问毛泽东:“主席最近身体好一些了吧?”“不好!”毛泽东又摆摆手。接着,毛泽东侧过身问康生:“你的身体怎样?”“也不好,下面长了个瘤子,老是出血。”康生说。
毛泽东没有表情。康生又接着说:“机器老了,快报废了。”
“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违抗不了。应该学学庄子嘛,老婆死了,还鼓盆而歌。如果所有的人都活一万岁,地球上不就人满为患了?!”毛泽东断断续续地说着。(刘亚勇《天国沧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卧室一角:正在读的书
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生日。环视他陈设简单,但不空旷的卧室,床上书桌上,尚可见可知若干书名,及其插有若干书签的书在。比如:《新唐书》在“卷二百二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黄巢”,《旧唐书》在“卷二百下列传第一百一十五下黄巢”,《明史》在“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李自成”,《征四寇》在第十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赚萧让》、《水浒后传》在第二十四回《换青衣二帝惨蒙尘,献黄柑孤臣完大义》。此外,未插书签的有《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年谱》、《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太平天国史事考》、《太平天国史迹调查集》等等。(《毛泽东故事》第204~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