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靠日积月累,要持之有恒,而且不能把读书当儿戏,不能轻描淡写、不能轻忽为之;读书是很认真的事业,读书是每日必做的功课,所谓“三天不读书,言语乏味”,其实我自己从小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三天不读书,会觉得连吃饭都没有滋味。在我的生活里,平时除了做事、讲话以外,所有时间都是用来读书,如果出门在外,身边没有一本书,日子真不晓得怎么过。所以我在世界各地云游弘化,承蒙侍者总是帮我在箱子里装了一堆书,好让我在飞机上看,使长途的旅行得以解除寂寞。
读书也应该有所规划,在青年阶段可以多读文学的书,包括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传记文学。像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中外杂志》杂志,我每期都会用心细读。有一次,有位八十多岁的老记者与我谈话,谈到民国初年的人物,乃至抗战时期有什么人、清朝有什么人、明朝末年有什么人,我都能应答如流,令他大为吃惊,这是因为我看过他们的事迹。我觉得名人传记是文学,也是传记,它有史迹可考,也有好人好事的内容,值得我们回味、观摩。
另外,中国的《西游记》、《西厢记》、《水浒传》,我几乎无所不读。不过学生时代光看文学的书是不够的,文学之于人生只是增加文字的美感、意境。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在文学以外还要学习历史,如《二十四史》等史书,我也几乎全都翻阅过,因此对于历代发生的史实,过去虽然也是一知半解,但现在再把读过的史书细细回味,对于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就会慢慢清晰,而且再经自己整理一番,感觉真是美好。
从四十到五十岁,要从阅读历史进而研读哲学。基本上,文学就像美丽的外衣,历史只是知识,哲学则是内容涵义。文学的外衣要有历史、哲学的内涵来充实,甚至这还不够,到五、六十岁更要看宗教的书。年轻时我看佛书常是怎么看都看不懂,老师上课时我也听不懂;不过现在我不用看、不用听,不管什么书,只要信手一翻,一切自然了然于心,书中的义理自然清楚浮现脑海。
所谓“读书如同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读书比吃饭要紧,每日三餐的饮食能增加身体的营养;不时的读书则能增长我们的智慧。读书就像商店要经常进货,否则如何出货?读书也有精读、略读之分,有的书必须用心细读,有的书只要大略看过即可,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广读。记得四十几年前,我曾问过一位法师:“怎样看大藏经?”他回答:“我乱看。”这个道理当时不容易了解,后来终于慢慢体会到,所谓“乱看”,就是找自己懂得的书看,书看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自然会豁然有悟。所以关于读书,希望佛光会员要广读,要多读文学、历史、哲学,乃至宗教的书籍,甚至科技知识等,都应该广泛的涉猎。
今日要想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必须鼓励人人多读书,人人读好书、读善书、读佛书;唯有读书,才能变化气质,才能升华人格。因此,希望佛光会的会员大众,不但人人拥有收藏书、床头书、桌上书,更能人手一书,每一个佛光会员都是读书人,都能在行住坐卧之间实践书香生活,建立书香人生,透过读书来提高我们的素质,升华我们的人格。因此,所谓“生活书香化”,就是要我们大家今后都能努力读书,希望我们都能建设“书香人生”,甚至全世界都能成为“书香的社会”。
三、僧信平等化
国际佛光会在成立之初,我曾为佛光会员写了一首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此中“平等”就是一切佛法,佛教主张“生佛平等、事理平等、自他平等、空有平等”,佛法就是一个平等法,没有平等,就没有佛法,所以不能尊重平等的,都是外道。
在佛教的僧团里,男众、女众要平等,出家众、在家众要平等;唯有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这才是佛法。当初佛陀提倡一切众生平等,现在我们倡导“四众平等”、“僧信平等”、“男女平等”,凡是有人提倡女性至尊至上,或是心存男性优越感、大男人主义者,都是有违佛法。
“众生平等”这是佛法的真谛,不由得我们违背佛法,各自另弹别调。但是多年来令人慨叹的是,佛教界有一些人在掌握教权以后,始终不肯交棒,例如佛教会理事长一任多年,直到老死还不肯让位,甚至理事长只能由比丘担任,比丘尼、在家居士永远没有机会。这是因为中国佛教会比丘占比较多数,他们订下来的条文经过众议决定,就成为规矩。这种落伍、自私、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在今后的时代必定不能存在。佛法要现代化,必须从我们自己的思想现代化,从我们的制度现代化。其实,佛教里不管哪一本经、哪一部论,都是主张众生平等,人人都能成佛,为什么我们要曲解佛法呢?
在佛教界,一般在家信徒纵使学佛几十年,尽管他的学问、道德、佛法足以为人师表,但他永远都是三宝“弟子”,从来不敢以“老师”自居。为了提倡“僧信平等”,国际佛光会的章程里就规定,在家信徒可以做檀讲师、檀教师,唯有让在家众参与传教的行列,授给他们传教的权利,佛法才能普遍弘传。试想,全台湾地区总共只不过才有几千个出家众,如果每一个乡镇由一人主持,也不够分配;假如能把全台湾的信徒.乃至全世界几亿的信徒,都能提升做老师,都能到全世界弘法,“佛化全球”必然有望,必然有成功的一日。
多年前我曾经写了一首“佛教青年的歌声”:
“听啊!真理在呼唤,光明在照耀,
这是佛教青年的兴教歌声,响彻云霄,
青年为教的热诚,掀起了复兴佛教的巨浪狂潮
成功的一日,就要来到。”
现在听来还是感动不已。我相信只要我们立志努力,放大眼光,有远见、有包容,对一切众生尊重、平等,诚如我在第三期的《普门学报》发表的《沦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一文中说:“佛教的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对人尊重,不任意侵犯,这就是自由的意义;众生生权的提倡,是因为诸佛与众生一如,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平等的主张。”
所以,我们能尊重一切众生都有生命的自主权,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就是佛教的主旨所在;我们不能再有“在家众这个不能,那个不可以;比丘尼这个不行,那个不容许”的论调了,因为不仅佛教的教义不允许,今日时代的潮流已经走上自由民主,也容不得我们再走回头路。所谓“四姓出家,同一释氏;百川入海,同一咸味。”江河溪湖,流人到海洋里,都是一样的味道,所以我们看未来的社会,“平等”的世界就要来到,这是必然的。
甚至现在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生命教育”,所谓“生命”,举凡一花一草、一沙一石,乃至一件衣服、一张桌椅,都有生命。一件衣服本来可以穿上三五年,你不爱惜它、糟蹋它,二三个月就坏了,它的生命就结束了。所以不光是人有生命,动物、树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甚至时间就是生命,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广义的杀生,尤其现在提倡环保,重视生态,唯有尊重生命,平等对待一切生命,才有资格活在现代,如果不重视生命的尊严,就没有资格称为现代人。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为不平等,举凡政治上的以强欺弱,经济上的贫富不均,宗教、种族的排挤,男女、地域的分歧,这些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莫不是因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再如现在海峡两岸,因为不平等,所以不容易统一。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都能从平等、和谐上发展,今后世界上的国家与国家平等、民族与民族平等、宗教和宗教之间都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尤其国际佛光会是由四众弟子所组成,凡是参与佛光会者,正如江、河、溪、湖,一旦流人海洋,均为一味,没有谁高谁低、谁大谁小。为了实践佛陀“众生平等”的理念,在佛光山的僧团与佛光会的教团里,出家众可以弘扬佛法,在家众也能主持寺院行政。佛光山和佛光会如同人之双臀、鸟之双翼,都是同等的重要,凡是佛光人都应该明白“同体共生”的意义,都应该与人问和平相处,共同实践真正的平等,共同创造平等的世界。
因此,国际佛光会的会员大众,大家不可以有差别的观念,凡是佛光山派下的寺院,都是僧信所共有,由出家众管理法务,在家众可以协助寺院行政,甚至出家众以弘法为家务,佛光会檀讲师亦可登台说法。我们希望所有佛光会员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做到“僧信平等化”,达成理事平等、空有平等的真理,让佛法普遍,光明普照。
四、寺院本土化
过去华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传教,都要强调“发扬中华文化”,这种言行思想有待修正。因为世界上亚洲有亚洲的文化、欧洲有欧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非洲有非洲的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各地的文化,要用中华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和交流,而不是用自己的文化去征服别人的文化。就如有一次我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该校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在跟我谈话时说道:“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像是故意为征服美国文化而来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奉献、供养,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
由这件事例可以看出,美国乃至世界各国,他们虽然吸收他国文化,但其实他们也害怕被人征服,所以不管佛光会乃至今后的佛教,一定要发扬“本土化”。因为佛教不是用来做为一个国家征服他国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体共生,共同发展,共存共荣,所以佛光会奉行人间佛教,只要在人间,都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化佛教。
所以,所谓“本土化”就是要让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环境、风俗民情之不同,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就如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土,印度比丘到中国都只是从事经典翻译,建寺的责任则让给中国比丘负责,因此才有现在的中国佛教;如果当时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人都不回印度,而移民到中国建寺弘法,何来现在中国佛教的特色?甚至当初达摩祖师东来,将大法传给慧可,也只是为了落实“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传给心平和尚继承;心平和尚是台湾人,这也是在落实本土化。
“本土化”必然是未来佛教发展的方向,“本土化”只会增加力量,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扩大,才能更发展。因此,提出“寺院本土化”,主要就是为了帮助佛教的发展,假如现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别院,西来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华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其他的各个地方也都是由当地的人士住持;如果佛光山现在把佛教发展到这个程度,那将是一个怎么样的盛况呢?所以我希望从现在起,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间,我们要辅导当地本土的出家人来负责本土的道场,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
现在佛光山分布在南非、澳洲、印度、马来西亚、巴西、香港地区等的十六所佛教学院,也都在负起接引当地青年学佛的责任,以为未来落实“本土化”储备人才。甚至目前在佛光山佛学院受教育的学生,各国弟子都有,未来希望更扩大种族的吸收,使他们都能成为佛光人,将来组织寺院,发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传于三千世界。
以下四点:
一、佛法人间化,
二、生活书香化,
三、僧信平等化,
四、寺院本土化。
希望未来全体佛光人都能建立共识,不但落实在生活里,并且以此为依循的方向与目标,共同弘扬人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