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发如性的真心:每个人都有一颗自性真心,当我们开发了如海的真心、如空的真心、如地的真心以后,如果能再开发自己的性天,把本性的天地加以开发,就能发掘自己的真如自性,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就能寻回自己的所有了。
总之,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
发心,就是立志,就是发愿;发心是动力,无论什么机器都要讲究它的动力有多少。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自问自己的能量、动力有多大?能量、动力来自于发心,你所发的心愿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所以关于如何“化世益人”的第二点,我希望未来全体佛光会员都能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三、以随众参与来化世益人
世间万法,都靠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所谓“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缺少因缘,不但诸事难成;离开因缘,个人也无法生存,所以人不能离开大众。大众就是我们的因缘,大众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条件,故而佛教讲究“缘起”,讲究“集体创作”,讲究“众缘所成”。
佛教把人称为“众生”,意即“众缘和合而生”。世间上没有个人单独存在的时空,要存在,一定要靠大众相互依存;有了大众的因缘成就,个人才能存活。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因缘聚集起来,再分享、利益给大众,千万不要做离群的自了汉,因为“佛果在众生身上求”,离开大众,固然生命无法生存,失去大众,也无佛道可成。
众,实在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思,像“众生平等”、“以众为我”、“大众第一”、“众志成城”、“众望所归”、“众擎易举”、“众星拱月”等,乃至佛经所说,任何一个法会,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众成就”,因此和合随顺众生才能成事,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谈到“众”的重要,在自然界里,树木都要丛生成林,花草也讲究簇生聚集,动物也都是“物以类聚”。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双手空空而来,虽然在世间建设了家庭,有了眷属、家人、财产、事业,最后还是得空空而去,因此人生最好就是拥有佛法、拥有功德、拥有福田、拥有大众、拥有未来,这些才是永恒持续的资产,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尤其,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不是汽车洋房;最可贵的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和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因此,在人世间有许多的好事值得我们去做,例如布施、守法、奉献、服务等;在众多的善法之中,没有一样比“给人一些因缘”更为重要。
“缘”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缘”中轮转,例如机会就是机“缘”;世间凡事要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个一砖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难就会有贵人适时相助,这都是因为曾经结缘的缘故,所以今日结缘就是为来日的患难与共做准备,“结缘”实在是人世间最有保障的投资。
人既然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今后佛光人应该随众参与各种活动,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尤其我们要创办各种佛光事业,有了事业才能利益大众。过去一般人以为佛教的事业,无非就是诵经祈福,丧葬超渡;或是深入山林,农耕自足,过着离欲清净的生活。事实上,千百年来佛教一直为人间提供各种医疗救济、社会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不造余力的造福社会,利济群生。
例如:北魏的僧祇粟与僧祇户,帮助政府解决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铺、旅店、茶馆、食堂、碾硙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尤其隋唐佛教之所以兴盛蓬勃,寺院发展佛教事业来利济苍生,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磨坊、碾厂、仓库促进民生的发展,宿坊、车坊便利商旅的往来,义学、私塾、藏经阁、译经院提升社会的文教,僧祇粟、寺库稳定国家的金融,病坊、当铺照顾贫者的需要。
其实更扩大开来看,历代的寺院无不兴办许多利济群生的事业,包括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开渠、兴建水利、维护泉源、筑桥铺路、兴建公厕、建立凉亭、利济行旅、经营碾磨、设置浴室、赈饥济贫、施医给药、养老育幼、急难救助,乃至开办义冢、义学等。也可以说,佛教自从传人中国之后,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参与,从旅游服务到临终关怀,从当铺油坊到仓库碾硙,从慈善工作到文教事业,不但带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提升了社会的人文素养。
一直到了现在,我们以实践“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光会员,更要有计划的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来化世益人,福利社会。例如可以设立佛教文物流通处,让佛教徒及社会人士方便获得各类佛书、法物、佛教录音带、录像带等,以带动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扬。或者在各地成立佛光缘美术馆、滴水书坊、语言翻译中心、医疗护理中心,乃至成立读书会、推动人间音缘、提倡心灵环保、重视生态保育等,透过语文、讲说、音乐、艺术、护生、救济、医疗等,都可以提供广大群众接触佛教的因缘,藉此利乐十方众生。
甚至佛光人为了发展慧学,将来你们也可以进入佛光山创办的各级学校教书,或是加入佛学研究中心来深入经藏,专心研究、推动人间佛教的思想、经论,或是到佛光山的禅堂、净业林,体验禅净双修,落实解行并重,乃至加入佛光教团,支薪工作等。
以下兹就适合佛教徒从事的事业,列举数十种,提供佛光会员发展事业之参考:
?文化事业:报社、电台、电视台、书局、唱片行、佛教文物流通处、美术馆、文化广场、出版社、印刷厂、翻译社、剧场、音乐厅、会议中心等。
?教育事业:各级学校、幼儿园、补习班、外籍新娘识字班、长青学院、才艺中心、信徒大学、社区大学等。
?社会福利:医院、复健中心、洗肾中心、疗养院、安养院、老人俱乐部、托儿所、育幼院、儿童之家等。
?服务业:旅行社、葬仪社、花店、托运公司、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职业介绍所、技能训练班等。
?工商类:超级市场、佛教百货公司、大饭店、素食馆、物流中心、室内设计公司、园艺设计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厂、农场、工厂等。
以上所举之外,只要是能化世益人,只要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光会员都可以视自己的专长、兴趣和经济能力,实际投入参与。另外,未来佛光会员还应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和,要将古老的东西改良成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会的改良、共修的改良、活动多元化的举办等。尤其要鼓励青年团的发展,以便接引更多的青年人共同参与佛教事业,相信必能更有助于发挥佛教化导俗世、利益大众之功。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讲究智慧,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佛教的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愿行而成就道业,因此前面提到,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如《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学佛要发菩提心,立菩提愿。
菩提心就是指自觉觉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过去佛教所以衰微,就是因为佛教徒悲智愿行的力量不够,例如“四弘誓愿”,大众敢唱不敢讲,敢讲不敢做,敢做做不到。所以今日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愿行,应该要效法古圣先贤,发大菩提心,例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哲不起座”,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净土,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庄严琉璃世界,乃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做为实践的行门。
此外,玄奘大师西天求法,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等,他们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乃至“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应奉行的功课,所以发心奉行菩萨道的佛光会员,都应该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因为“人间佛教”一旦离开了菩提心,那就是世间法,就会远离佛道。
因此,我们要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发大愿才有力量呢?如《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乘起信论》的“大”、“正”、“圆”、“真”,要有“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的发愿,如此才不会偏离正道。
以下兹举数例,提供佛光会员发愿之参考:
(一)我愿做一个正信的佛子,用佛法分享世人。
(二)我愿将正信佛教,传之于世界。
(三)我愿到边远落后的地方,传扬佛法。
(四)我愿到苦难的地方,施与爱心。
(五)我愿将产业交给佛教团体,永续经营;我愿将遗产交与佛教团体,利益群生。
(六)我愿建立正知正见的佛化家庭,重视信仰传承。
(七)我愿奉行一师一道,护持正法。
(八)我愿发心著书、说法、修行、传教。
此外,现代佛教徒应该以现实人生的需要,帮助社会解除苦难为自己的愿行,例如:
1.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门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2.成立“救苦救难中心”,让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时得到救助,免于误入歧途。
3.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社会上一些有疑难的人,给予佛法的心理辅导,助其解决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4.成立“老人俱乐部”,提供一般老人聚会、喝茶、下棋、阅报、念佛等,不但藉机联谊,同时可以从佛法里获得身心的安顿。
5.成立“大同养老之家”,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顾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单无依之苦。
6.成立“收容之家”,对于一时因故无家可归的贫病孤弱,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7.成立“妇女求职中心”,提供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时,解决其求职前的食宿问题,让他有一个缓冲时间,以免遭到坏人所骗。
8.成立“病患慰问团”,有组织、有计划的到医院,或到病患家里慰问,为其诵经祝福,赠送佛书,以慰病苦。
9.参加“送医药到偏远地区”活动,如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10.组织“急难扶持会”,对一些遭受重大天灾人祸而流离失守、生活无着的人,及时施以救济,此即一般所谓“救急不救穷”也。
11.发心将个人薪水所得,拨出十分之一作为布施之用。
12.每周安排数小时的时间,为信仰或慈善而加入义工服务。
其实发心立愿并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尤其今日社会乱象纷陈,很多人在为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而感到忧心不安之际.如果人人都能发心立愿,例如:身为警察的,发愿克尽职守,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消除社会的歪风邪道;身为家庭主妇的,发愿孝顺公婆,教育儿女,体贴丈夫,确保家庭的伦理道德、和谐美满;身为学生的,发愿用功读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朋友,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举国上下,如果人人都能发愿,愿于每日把欢喜布施给别人,把快乐分享给大众,相信必能使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总之,发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唯有人人经常立志发愿,才能为自己留下历史,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因此,希望未来所有佛光人等,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拥有悲智愿行,都能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国际佛光会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众信仰的层次,同时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创举。十五年来,在佛光会员们共同推动“人间佛教”的努力下,已逐渐实现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未来更期许每个会员,都能本着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质,人人自觉健全,同时以发心为动力,随众参与、护持佛教的弘法事业,更以菩提愿力为后盾,一起为佛法的弘传,为世界的净化,为人类的幸福与安乐而奉献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