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问题又如何处理?人们总以为与其让小孩生活在一对争吵不休的夫妻之间,不如离婚,让小孩跟随父亲或是母亲重新开始宁静的生活。按照这种未经研究、毫无依据却被大家广为接受的说法,成千上万的夫妻选择了离婚,他们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尤其对小孩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然而,最近几项研究却明白地指出离婚只是一种消极的作法。
“如果小孩有决定权的话,就不再有离婚问题。,”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索尼特博士在最近一次全美小儿科医学会议中提出报告:“父母离异会对小孩造成永久的伤害。如果我们的世界由小孩统治,就不再有离婚问题。”
美国西北大学精神医学教授米勒博士表示,他完全不同意父母离婚对小孩比较有益的说法。他同时指出并没有任何实据可以证明,单亲抚养长大的小孩,会比双亲抚养长大的儿童更有安全感,或者表现较佳。青少年儿童自杀案件,吸食麻醉药,酒精中毒,甚至谋杀案时有发生更有增加的趋势。类似的调查显示出:尽管夫妻问时有口角,共同抚育子女才是积极的作法。
逆境不久,强者必胜。坚强的人处理问题,常采用最积极的方法。积极处理问题,才是关键的所在。
肢体被切除后无法重生。然而你却能够考虑各种可能的方法设计出假肢,进一步帮助你,走得更自然、更好、更快。这样积极的努力,你更能鼓舞别人。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积极思考”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也得面临现实。但是我们深信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强化期待力对我们的生命最有帮助的,莫过于在心中怀着一种乐观的期待力——一种只关注与期待那些最好、最高的事物的态度。
对于自己的前程有着良好的期待,这足以促使我们奋起而努力。我们期待成家立业、安富尊荣,期待着自己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位,甚至崭露头角。这种种期待,都能驱策我们努力奋斗。
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都自以为世间有种种的幸福安乐,以及种种的物质享受,然而他们哀叹那都不是为他们而设的!他们顽固地相信,那些东西只有别人才能享受,自己对于这些是没有份儿的!
但是,为什么他们与别人处于不同的氛围,别人有份,而他们没有份呢?就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与别人不能相提并论的;认为自己是属于下等;就因为他们自暴自弃。上苍是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人们得到世间的种种幸福的,假使你老是志趣卑微、自甘堕落;老是对自己没有多大的期待;老是不相信世间的种种幸福是可以属于你的,你自然只能渺小卑微地度过一生了。
我们期待什么,就得到什么。所以,假使我们什么也不期待,那就什么也得不到。
一个人假使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使他取得成功,那他就决无成功的希望。只有期待成功的人,才能获致成功。一个成功的人的心理必须是积极的,勇往直前的,向上、乐观的。
如果你一面在期望着追求某一件事,但心中却在期待着相反的事情,这种相互矛盾的心态最足以误事。假使你期望昌盛富裕,而同时却又怀着贫贱相依的精神态度,那你就永远不会步入昌盛富裕之门。
许多人就是因为精神态度不与实际的努力相匹配——正在进行此事时,却在期待另一件事。以致他们所作的大部分努力都是劳而无功的。他们所怀有的错误精神态度,会于无形之中把他们所追求的东西驱逐掉。他们在从事事业时,没有心存必胜的期待与把握,也没有心存坚强的自信与决心。
灵魂期待着什么,就能达成什么。
最足以使病人的病情趋于严重的,就是不良的心理作用和精神态度,他们常常害怕病情会日趋恶化,常常预感某种症候会出现。这种不良的期待,会对病体产生可怕的恶劣影响。它会使病人的生命与活力的泉源趋于干枯,而终至于死亡。只有乐观的期待与坚强的信仰,才能医好疾病。病人对于病情的乐观期待,对于医师及药剂的坚强信念,这种心态在治疗疾病上的功效,实际上要超过医师及药剂本身。
常常期待自己的将来是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期待自己在将来总会健康的、昌盛的、幸福的,总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这种心理的养成,对于你一生事业上的帮助,要超过任何东西。我所认识的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有着一种乐观、期待的习惯。不管目前的情形多么惨淡、黑暗,他们对于取得“最后的胜利”总有十足的把握。这种乐观的期待心理,会生出一种神秘的力量,使他们达到所期望的目的。
我们的各种机能,都服从于我们意志的命令。所以我们的意志期待它们做什么,它们就做什么。假如我们的期待越大,要求得越迫切,而且一定要它们按我们的意愿行事,那它们自会顺从我们的意愿而行动。
期待自己做成大事业的心理,最能发挥我们的能力。这种期待可以唤起我们潜伏的力量。
你应该有坚强的自信,相信你自己总能达成你所有的理想。对于你自己,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不要存有一丝的怀疑念头!你应当将这种念头逐出你的心境,只留下些足以帮助你成功的思想。
应该常常怀着“前途光明”的期待,怀着只要自己能努力奋斗,那一切伟大光明的东西必然在静候着你的信念!
你还要怀着一种乐观的期待力。期待一切事情都将是吉而非凶的,是成功而非失败的,是幸福而非痛苦的。这对于我们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否则,那就什么也得不到。
打好内心竞赛
奥利弗·温格曾在《读者文摘》杂志上,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深夜。W·翟莫西·盖尔卫,一位年轻的加利弗尼亚人,正独自驱车穿过缅因州无边的森林地带。他的车轮突然打滑,车子撞进了路旁的雪堆。20分钟过去了,盖尔卫没有看到一辆车路经此地。看来待在车里等着是毫无指望了。他认为最好的出路是步行去求援。于是他身穿便服和一件运动衫,开始向来路跑去。稀薄、寒冷的空气,使他几分钟之后便气喘吁吁了。一阵疲乏感袭来,他觉得浑身麻木,接着是令人瘫软的恐惧。“我会死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的!”他意识到。
这个念头如此可怕,盖尔卫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由于他承认了现实,他的恐惧发生了短路。他对自己说:“如果我真的要死了,光发愁也无济于事。”这时,他突然觉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美丽:寂静的夜、闪烁的星星、被雪景衬托得格外分明的树木。盖尔卫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渐渐地恢复了体力。于是他一口气跑了40分钟,终于找到了一户友善的人家。
盖尔卫没有想象到,他突然之间显示出的奇怪的内部能量,竟会成为他后来所从事的事业的基础,并由此创造了他所谓的“内心竞赛”的理论。他作为一名运动员和一位教师的多年实践之后,盖尔卫认识到,在那个严寒的夜晚使他得救的正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巨大的潜能,问题在于人们是否肯使用它。
在过去的10年中,他已经把这种见解变成了几乎能使所有的努力超趋完善的原则。并且,他通过在讲习会上宣讲、在电视上露面,以及在他的广为畅销的《网球运动员的内心竞赛》等著作中,向人们介绍了这些原则。
盖尔卫是在网球场上逐渐形成他的基本概念的。他以前曾是哈佛大学网球队的队长,在海军服役4年后,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他所在的学校的网球俱乐部缺少有资格的教练,他就又作为专业人员重新回到了网球场上。在寻求提高球技的过程中,他逐渐地觉察到,当他打球的时候,脑子里好像正进行一场持续不断的实况转播——接着来,回拍再早点……来的又是一个反手球,和上次没打中的那个球一样……该死的,又没打中……
“我惊讶地发现,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存在两个自我,”他说,“一个在打网球,另一个在告诉我怎么打法。”盖尔卫把这两种自我分别叫作“一号自我”和“二号自我”。一号自我是空头理论家,它的能力是理解任何比赛或者任务的规则。它还是一个裁判,喜欢判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二号自我则是思维、感官、神经和肌肉的复杂的结合体,没有它任何动作都无法完成。尽管一号自我决定我们是学打球、打字还是出售一台计算机,然而具体完成这一过程、最终付诸实践的还是二号自我。在人们所进行的任何努力中,关键就在于一号自我和二号自我之间保持一种正常的平衡。
盖尔卫注意到,他打球打得最好的时候,脑子里寂然无声;二号自我似乎是自动地应付击球的挑战。我们大家都有过这种出神入化的时刻,这时候我们仿佛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为什么这样的时刻只是偶然发生呢?盖尔卫感到纳闷。为什么不能让它随意产生呢?他开始在球场上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们进行试验。他马上得出结论:要想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关键是让一号自我住口。一号自我发出的一切指示、批评、怀疑、惶恐,只能使二号自我感到困惑不安。当然,要想躲开一号自我不是轻而易举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头脑中出现的喧闹声正是我们自己的想法。然而,如果一号自我能在适当的时候回避,让二号自我单独进行工作,那么就有可能带来奇迹般的结果。
我们怎样才能进行这场“内心的竞赛”呢?根据盖尔卫的著述,我们总结了5条基本的规律。
(1)把眼睛盯在球上
按照字面的意思,可以直接应用在像网球棒球这类运动中。这几个字的意思还可以泛指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上。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盖尔卫认为,这种集中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人选状态。例如,在打网球的时候,他告诫人们“学会爱这个球”,你不要嘱咐人自我去监视它,只要让你的眼睛盯住它看——看它的特征、纹理、形状以及运动的轨道。当我自己尽力这样去做时,我就发现自己像着了魔一样。马上我就能接住我原以为不可能接住的球。
在没有真正的“球”的情况下,第一个问题是判断这个“球”应当是什么。例如,在做生意的时候,售货员可能以为他自己是个球,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表情和风度上。也许,他会认为商品是球,详细介绍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实际上,盖尔卫主张,在做生意时,“球”应当是买主。看着顾客就像运动员看着球一样——球的“纹理”就是顾客的一个哈欠、一次目光的移动、一种声音的变化等等。即使你没有做成这笔买卖,你也会从顾客反感的迹象中了解到推销商品的方法有什么地方不妥当。
(2)信任自己
一号自我,这个内部知情者,是很会吹牛的。它经常认为实干家二号自我是不可救药的,并对它说:“你什么事也干不好!”
这是错误的。一号自我不仅不应当批评二号自我,还应当对人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二号自我在完成诸如穿针引线、系鞋带或者开汽车这种配合巧妙的日常工作时,我们都会无意识地去信任它。然而当接受较大的、涉及自己成就在内的任务时,由于与我们自己的形象利害攸关,我们就不敢让无意识的二号自我独自去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