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探险
7169200000020

第20章 人生在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清贫思想》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励志好书,能够点醒现代人及早从物欲中解脱出来,重新思索:“人生在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清贫思想》也是一种“观念的播种”,强调心灵与自然契合的重要,以禅的语言来说,就是“找回人的本来面目”。

目前在台湾,人人都强调“台湾经验”,事实上,日本经验也很值得借镜,在本书中谈到:“日本人不论商人或旅客,见面说话,都只说钱。他们除了赚钱之外没有关心的事吗?他们好像只相信以钱财的有无,才能决定人的价值。”

光看上面这一段话,好像说的就是台湾现状。在台湾,很多人像一部赚钱的机器,努力的赚钱,也“努力”的浪费物质,有很多人“家财万贯”,却不知如何用钱。

书里面提到:“受名利驱使,内心不得平和,一生痛苦不堪,实在愚昧。财多则疏于守身,一旦身故,纵有黄金可高撑北斗,也只会给继承者带来烦扰。”

日本能够有人写这样一部书,有如浊世中的一股清流,提供我们思想上另一种质朴美的空间,可见日本人已经有许多人从莽莽物欲中,觉醒过来,值得我们学习。张老师文化事业公司能选择这本《清贫思想》来翻译、出版,可以说是对台湾社会的一种真诚的关怀。

我联想到天下文化公司由主编符芝瑛小姐,费时两年,用心的为我写了一本传记,书名《传灯》,社长高希均为这本书写序,里面有一句话:“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实乃真知灼见。《清贫思想》就是可以扭转社会乱象的一个正确导向。

大部分人来到佛光山,只看到金碧辉煌的建筑,却很少人知道,我本身就是一个清贫思想的实践者:“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就是我一生所提倡的人生观。人生不一定要“拥有”,能够“享有”远比“拥有”重要。一般人一生只知盲目追求“拥有”,却很少去体会“享有”,这可说是一种价值导向的错误。

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开花谢、鸟啼虫鸣……这一切你都可以“享有”。如果你“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别墅,却感觉不到一棵小草的生长,倾听不到自然的音声,你虽然“拥有”许多,却不曾“享有”什么。

今年除夕,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来阅读《特里萨修女传》,她说了一句很令人感动的话:“拥有贫穷是我最大的骄傲”,光是这一句话,就足以使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人人追求财富的世界,她却能以破釜沉舟之心,道出另一种心灵层面的升华。能够“忍受”贫穷很了不起,而她却能以“拥有”贫穷为骄傲,更何况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她成立了这么多的难民收容所。“拥有贫穷”与“拥有物欲”,最大的不同在于:拥有贫穷使你精神自由,拥有物欲使你堕落束缚。

本书在“守护心灵的力量”一篇中列举了西方的圣弗朗西斯,对着路旁的鸟群说教,群鸟们围绕着他,欢喜雀跃,显现出宇宙间和谐之美。能有这种飞禽走兽乐意亲近的慈悲胸怀,就在于他发扬少欲知足的修道生活。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舍弃王太子荣华富贵的生活,出家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这更是彻底的清贫思想的始祖。又佛陀过去生中修行“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不只从繁华回归于简朴,甚至不惜将小我的生命奉献给宇宙间大我的生命,这也就是我时常强调的,现代人要有“同体与共生”的思想,未来的世界才有希望。这本书上说“地球资源有极限,北方大量消耗,南方就会匮乏”,“必须把繁荣、富裕的社会生活水平,从‘浪费型’拉到‘共存型’”,这也是对“同体与共生”的认识。

本书虽以日本文人画家的简朴思想为主,但是所引证的层面很广,从日本到中国,东方到西方,以日本而言,有本阿弥光悦、妙秀、良宽、池大雅、芭蕉……中国有庄子、李白、杜甫、陶渊明,西方有圣弗朗西斯……就文章的次序来看,从第一篇“尊重心灵的内在规律”到“三界唯心”、“大隐隐于市”、“何谓清贫思想”、“堪耐寂寞”,到“诸缘放下”,这些篇章的标题本身,很耐人咀嚼,好像在读一本以“佛教哲学为体”,以“古今文学为用”的心灵建设书籍,全书略可归纳为四种理念:

一、回归简朴——“清贫不是一般的贫穷,而是由自己思想与意志所积极创造出来的简单朴实生活形态”。作者认为:当“无”是常态的时候,人才会对“有”感到满足与感恩。在物质充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体会到“有”的可贵,对于既有的物品,不知珍惜,反而不断浪费、抛弃,心灵只有愈来愈空虚。能够趁机阅读本书,与古人对话、接心,可以走出另一种精神自主、不受物役的人生。

二、活在当下——书里的芭蕉翁说:“人生没有重复,生命在每一时刻都只有一次”,在《奥之细道》的俳句中,写下“何等尊贵,青叶嫩叶,在日光下”。能够把握每一个生命的当下,才能感受到“青叶嫩叶,何等尊贵”,与佛门常说自勺“青青翠竹,皆是妙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喜舍感恩——富商本阿弥光悦的母亲妙秀,一收到子孙辈送来的东西,立刻制成一般人日常切要的生活必需品,一一分送别人,因为她有充实的心灵,所以不需要多余的物质,又能体贴他人之所需,这才是真正的喜舍。个人能喜舍,便是从感恩中培养的。“若决定死后将某物赠与何人,最好生前即与之”,这是很有智慧的一句话。

四、同体共生——书中提到泰戈尔的哲学思想:“在印度(思想中),万物基本上是一体的,这种生命观不单是哲学思辨,也要在行动中实践此一伟大之和谐。大地、水、阳光、水果与花……对印度人而言,这些就像每个音符都是整首交响曲所必须的,是达到自我完美理想所需而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把它扩大来看,世间万物,飞禽走兽,一切的人类,也都是必须的、相辅相成的,这才是构成缘起的世间,能体会缘起,就能体会“同体共生”。

张老师文化事业公司推出《清贫思想》一书,出版部主编俞寿成小姐索序于我,仅提供数点浅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是为序!

一九九五年于佛光山

(《清贫思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