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探险
7169200000033

第33章 摩尼宝珠的香港

香港是地球村的一座自由灯塔,人们走向香港,心灵中都有着追寻自由的渴望。对于香港人而言,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是个巨大的里程碑,在属地的定位上,已经回归故乡的中国;在心灵的基点上,也自然回归于人间的佛教。

小小的香港,却有着大大的红磡,高楼栉比鳞次,马路宽广顺畅,建筑群规划得宜,未来的开展更是无可限量。香港高楼多、马路多、商品多、名流多,尤其象征佛教的梵宇佛寺更多,并且有着精致典雅或古朴天然的两大特色。各名刹的开山,大多是来自内地的高僧大德,在源流传承上男女二众融和,在弘法布教上教内四众团结,在弘法的方向上更具有人间佛教入世的性格。

全世界向往自由的人士,无论是以经商、办事、探亲,或是过境的目的,来到香港,他们终于发现,有了外在的自由,还要有内心的自由,于是,各国人士又带来了他们的宗教。香港包容了各式各样的宗教,于是,宗教与宗教之间,也理所当然的领先于世界各地的融和了起来,在一九七八年成立了“六宗教领袖座谈会”,首先促使香港政府在学校推行德育,并教授宗教理论。同时也与香港人同忧苦,关注于中英谈判,派代表参与“基本法”的起草与咨询。还要回应世界国际年的呼吁,关怀于全世界。香港的宗教,有着独树一帜的前导风格。

佛教先于各宗教在香港弘法,远在东晋末年的公元四二八年,有神僧杯渡禅师来到屯门建筑青山寺(又名杯渡庵),又在元朗建灵渡寺。此地风光明媚,真是“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今日青山常在,佛法常兴,成为香港佛教最古的遗迹。直至世纪交替的今天,香港佛寺星罗棋布,在一千零六十九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居住着六百万的民众,佛寺精舍高达四百多座,僧众也将近三千人。杯渡禅师远在一千五百年前,早已预知香港的殊胜佛缘。

百年前(即一九一一年),有妙参和尚从罗浮山来港兴建第一座十方尼众丛林——凌云寺,传授三坛大戒,香港因而提升信仰层次。当时人口约有三十八万人。

一九二○年,有栖霞门人素密定佛尼师,来到凤凰山创建楞严坛。两年后专程前往南京敦请栖霞山若舜和尚及金山活佛妙善禅师来到利园共同主持佛七,计有五千大众群集念佛,当时人口已达六十万人。此为近代佛法在香港肇兴之始。一九三○年乃有索密协助筹募兴建鹿野苑,若舜和尚为首任住持,明常老继之。内地高僧如太虚、宝静、虚云、倓虚、筏可、慈航等,均曾来港弘法。一九三三年有何东爵士夫人张莲觉居士兴建的宫殿寺宇东莲觉苑,造福女青年学佛、接受僧伽教育,亦流泽至今。

今日则有觉光、永惺、超尘、洗尘、智开、智慧、初慧、愿炯、圣一等诸大德僧与黎曾植仪、郭兆明、严宽祜等护法居士,可谓四众一心、不分彼此,共同为香港佛教的开展而努力。重要寺宇如大屿山宝莲禅寺的大佛闻名遐迩,荃湾芙蓉山竹林禅院古风盎然,观宗寺巍峨庄严,西方寺融古汇今,功能多元,佛香讲堂也别具人间佛教的现代风格。其他各个寺院精舍,都是各宗各派、显密传承的重镇,在此不一而足。

国际大都会的香港,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如世界的圆环,川流着飞机、巨船,来往着商贾、过客,由此也形成了深厚的经济实力,又在文化上迅速的交换、融和与流通。而香港的宗教,对于社会更有着广大的影响力,各主要宗教团体都通过教育、文化、慈善各种活动深入民间。佛教所兴办的大中小学共有八十多家,学生有十多万人,佛刊也有十多种。有历年举办的此岸、彼岸活动以及大型的红磡讲经,星云有幸得以参加其间。一九九六年觉光法师为首,推动佛诞节为公定假日之签名,共有八十多万人响应,回归后,终于获准在一九九九年开始,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佛陀圣诞公众假期,前不久又有迎佛牙的朝拜盛典。

香港真是世间的摩尼宝珠,因为香港人的心中包容了全世界,关怀着全世界,所以也拥有了全世界。《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又说“芥子纳须弥,须弥容芥子”,正好用来说明“香港”的独特性,真是“芳香远扬,魅力非凡”。

兹有永惺法师佛心慧眼,倡导推动编辑《香江梵宇》,涵盖近百寺院,各具特色、图文并茂,并在一九九九年香港第一次的佛诞公众假期前夕发行,作为香港佛教发展史上的珍贵纪录,也为世界各地以及未来佛教的弘传,提供最佳的模范。又闻即将发行英文版,特此恭贺祝福,欢喜致意。

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于佛光山开山寮

(《香江梵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