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学记
7170400000026

第26章 第八讲(1)

前言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退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大智文珠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摩诃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能够迅速地破除无明实执,证入般若空慧,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到《金刚经》的第八次的学习。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此地一开始就是须菩提尊者听到佛开示这么甚深微妙的般若法门,就能够深解义趣,所以涕泪悲泣。

本节分为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这时候须菩提听到《金刚经》及其殊胜功德,乃至受持四句偈都胜过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尊者深深地体悟了《金刚经》的般若空慧,体悟了佛陀的密意。所以,涕泪俱下而对佛陈白:“世尊啊,太稀有了。您说如此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的般若经典,我自从见道得慧眼以来,还没有听闻过如此殊胜的法要。”

须菩提尊者涕泪悲泣,有两个原因:一是喜极而泣;二是悲心怜愍有情众生还在无明之中而涕泪悲泣。

第一个喜极而泣,须菩提尊者是听闻到《金刚经》这个般若法,无始无明都断尽了,了悟诸法实相,通达空性。原米还只是证得偏空的阿罗汉,听闻到这个金刚般若法就成为法身大士了,现在不单单是证得人无我,而且成就法无我。不单单是人空法空,而且空空。故此通达空性,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来,喜极而泣。正如《入中论》之中月称论师所说的:“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淳,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可见,空性法器的人听到般若空性之法,会由喜而引生泪流注。第二个是悲心愍念有情而泣。自身得闻到如此殊胜的般若法要,非常庆幸。但是三界火宅之中还有无量的如母有情没有通达空性妙理,因为无明实执还妄起种种的贪瞋痴。在妄见的愁林之中沉沦苦海,在无边的轮回苦海之中沉沦,因此生起悲心而落泪。正如《佛子行三十七颂》所说:“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是故为度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第一二个要点,(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深解义趣:说明须菩提尊者见地已圆,我空、法空、空空,不同于以前在小乘阿罗汉位的那个偏空。

并且来说,要行到然后解到,解圆而后行圆。可见,须菩提尊者是解行并重,教观双运。“闻说是经”是闻所成慧,“深解义趣”是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所以三慧具足,已经能够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可见,须菩提尊者是三慧具足、王般若并进,所以说他“深解义趣。”

第三个要点,就是须菩提在称赞如来说希有世尊。称赞(希有)有四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难说能说。甚深般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唯佛能究竟说。第二重意思是时至方说。《金刚经》是在般若法会的第九会才说,因为之前众生得闻金刚般若法的机缘没有成熟,说也没有什么益处,所以就赞为希有。

一直以来都说经典有外层义、内层义、密层义和密中密层义。其实《金刚经》也有这四种说法。现在大众之中只是讲到外层义,还有少量的内层义。如果相应的时候可以讲此经的实修窍诀,就是内层义和密层义。

第三重意思称赞希有的原因是无说而说。第四重意思是大悲故说。

无说而说的“说”,不是指如来起心动念要说什么,而是从大圆觉海任运流出。而且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罗蜜。不可执著于般若法的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仅世间的轮回法是虚妄,而且我们修行道路上的种种法,种种清净法的法相也是缘起的,也是不可以执著于这个法相的。所以无说而说。

佛经之中说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是说见地,说智慧。这种智慧能够彻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名为慧眼,眼有见地的意思。第四个要点就是须菩提是已经证得小乘四果阿罗汉果的圣者,他早已经证悟空性。为什么在本经之中须菩提自己还说从来没有听闻过这样甚深的般若经典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须菩提确实没有听闻过这么深入的船若空性法。声闻证的是偏空涅槃,所以见地没有圆满。他虽然证悟空性,但是还是偏空。正如《宣说二谛经》上所说:“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声闻、缘觉他们所证的空性,就好像虫把芥菜子里面吃空了那么一点点空。意思就是说,他所证悟的是偏空。并且经典又说:声闻所证空性如牛蹄印迹中之水。意思是说声闻所证悟的空性,好像牛走过以后,它踩在地上留卜的蹄印形成的小坑中的水,而菩萨所证空性如大海之水一样广大。可见,声闻、缘觉并没有通达最甚深究竟的空性。须菩提在听闻《金刚经》以前,确实还是有所不知。第二个原因是示现没有听过。就是说须菩提本来懂得,因为须菩提是当机请法者,但是为了教化那些有法执的增上慢声闻,所以示现说未曾得闻如是甚深经典。其实在大般若经前面的八会之中,须菩提不但听过佛说般若,并且奉佛的诫命而转教菩萨。可见,其实尊者是懂得的、通达般若的,通达《金刚经》的般若空性慧。但是,这里示现术曾得闻是为了接引那些著相的众生,特别是还有法执的增上慢声闻,希望他们从须菩提尊者对深般若法的赞叹之中醒悟过来,能够信受奉行这个离相尢住的般若妙法。

第五个要点是可见我们要能够深入经藏,因为开悟在言下,要多闻思般若的妙典。六祖惠能大师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听闻到弘忍禅师跟他说《金刚经》而言下大悟。永嘉玄觉禅师最初也是学习天台宗的止观法门,未明心地(还没有明心见性),后来是因为读到《维摩诘经》而于言下豁然大悟。很多大德都是在读经的时候豁然大悟。这说明开悟不是在深山古洞里打坐而成就,而是在读诵经典,尤其是甚深的般若经典,或者善知识开示的时候言下大悟,所以要能够深入经藏。佛是已经圆满成就了大智慧、大慈悲的觉悟者。所以学佛的人要智慧如海,也必须要深入经藏。

那么,如何来深入经藏昵?密勒日巴尊者的弟子冈波巴大师就有开示经教大手印。也就是通过学习、思惟经典,再禅修空性的教义,让心无住而住,安住在体验法界的这种状态之中,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世俗谛上如梦如幻的显现,而胜义谛上无所得。所以明空无别,而安住在明空无别这样的状态之中,也就是安住在万事万物的本质之中,契入法性身的广大境界之中,明性与空性相融。在经教大手印法门中,能够次第地经历五道十地,进而获得完全的开悟。经教大手印能够直指自己的无我实相和光明本质。

大手印有三种,一种是经教大手印。比方说将《金刚经》直接通过大手印双运来实修空性的妙理。第二种是密咒大手印。第三种就是心要大手印。正如我们说经典有外层义、内层义、密层义和密中密层义一样。《金刚经》的外层义是讲见地,讲基,是基道果里面的基;内层义是讲行持,就是讲道,也就是经教大手印;密层义是讲果,就是讲成就的真相;密中密层义就是讲佛陀果地的境界。所以,从《金刚经》来说,阐说甚深金刚般若波罗蜜的言教就是外层义;讲证悟般若波罗蜜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就是内层义:成就般若波罗蜜的真相,这是密层义;讲一切种智就是密中密层义。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一节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离相寂灭分的内容提要主要就是为了成就解慧,要能够悟解般若的空性慧。先是须菩提呈述自己的悟解并赞劝众生修般若法,后面是佛陀印可须菩提的证量,并且进一步阐述空义。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须菩提说,如果有人听闻到《金刚经》,生起极为清净的信心,就能证悟诸法实相,应知此人已经真正获得最殊胜稀有的成就,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不见有一物可得,那心相续一定会生起诸法实相的证悟。依信心生起证悟实相的智慧就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就是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现前的时候,就是诸法实相现前的时候。诸法实相现前的时候,就是开悟的时候。弥勒菩萨说:“唯有净信心,证悟胜义谛。”所以,清净的信心非常重要。莲花生大师也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或者是依信心成就,或者是依智慧成就,而对于般若空性法在没有真正契入之前,能够深信佛语,持戒修福是契入般若空性慧的途径。

第二个要点是(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就是无相,前面的经文讲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就说明住色生心就是著相,住六尘生心就是著相,就不是清净,而清净就是无相。信心清净就是由此《金刚经》的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而证得一心清净,清净心成就,则诸法实相现前。生是现前的意思,自性清净心圆满显现,就名之为妙觉佛果。

故此,《大智度论》上说:“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意思是说能够不著六尘,就是诸法不生,不起种种的分别执著。也就是说,能够悟解得诸法不生,就是无生观智现前,就是无生而生,就是成就无生法忍。为什么不直接说信心清净,则实相现前,而要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呢?为什么要说这个生字呢?有三个原因:原因一,说生,是表明信心清净不是一潭死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空性与明性俱足,寂照同时。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一种状态,不是顽空,所以说为生。原因二,说生,是表明初得转凡入圣,初入圣位,所以说为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说明什么?说明他已经开悟,已经进入明心菩提了。整个的《金刚经》实际上就是讲二道五种菩提,前半部分讲般若道,后半部分讲方便道。二道又可以归纳为五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那“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是明心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为什么说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呢?因为实相现前,就是证无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龙树菩萨在《犬智度论》上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智者大师在《观经疏》上说:“无生忍是初地、初住。”就是说,无生法忍最初的分证,在别教是初地菩萨;在圆教中是初住菩萨。这是在什么果位之中、什么阶段证得无生法忍?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开始最初分证无生法忍。所以说初地菩萨见道位是别教。无生法忍的圆证,《华严经》上说是八地菩萨,《仁王护国般若经》上说是七、八、九地菩萨。因此说,有人听闻《金刚经》信心清净,诸法实相现前,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第三个要点就是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对《金刚经》有一段开示:“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庄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其实我们要真正懂得《心经》,一定要先懂得《金刚经》;如果要懂得《金刚经》,一定要先懂得《六祖坛经》。因为六祖大师就是依《金刚经》而开悟的,整个《坛经》其实就是对《金刚经》的圆满的注解。

如何实修呢?玄觉禅师作的《永嘉集》里就有很多实修的方法。把《永嘉集》和《六祖坛经》结合起来就能够容易通达《金刚经》。

第四个要点就是(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性体本身并不是相,所以说实相无相。经典上也说“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要离一切相才能见性,所以叫做实相无相。你有一丝一毫的对相的执著,就难以见性,所以要离相离念,有一丝一毫的妄念,也难以见性。实相无相,就是说一切相都是缘性而起的。因为它是缘性而起的,所以说,对于开悟的人来说又是实相无不相,在一切相之中都能够全相即性,由相而见性。所以经典上就说:“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说实棚无相。性体本身不可以说是任何相,所以即是非相;而同时,一切相都是缘性体而起,所以说又是实相无不相,所以又说名实相。

净土宗有位祖师,梦东彻悟禅师,他就说过:“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一切法门,归纳起来不出悟修二门。悟门以明心为要,修门以净心为要。”也就是说,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归纳起来就是悟门和修门。悟门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修门的目标就是要成就清什心,以净心为要。所以说,明心见性和清净心是成就的两大纲要。

《大般若经》上说:“大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诸法皆无相,无有忆念,无有作意。”所以,实相无相无不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这一节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须菩提继续来呈述自己对般若法的悟解,说:世尊啊,我现在听闻到这样殊胜的经典,生起信心,理解其义受持《金刚经》,不算稀有难得。世尊住世时,佛法非常兴盛,而且是果法时期,所以闻法证果者比比皆是。最极稀有难得的是佛入涅槃后第五个五百年,即“后五百岁”,末法时期,有人能听闻到这部《金刚经》,并且生起信心来,能够理解般若空义,受持读诵,此人才是真正的第一希有难得。龙树菩萨说:“知此诸法空性已,切业果依缘起,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这一切法其实都是空性的,而同时一切业果又能够依缘起,所以这确实是不可思议,非常稀奇的。

佛陀住世的时候,听闻到般若空义并且开悟并不稀有。佛陀入涅槃以后,末法时期五浊炽盛之时,有人依此经典深解般若义趣,证悟空性,这种人才真是稀有。当然,这个“后五百岁”不一定就是要执实,说是第五个五百年,而是指这五浊炽盛之时。

第二个要点,为什么须菩提说自己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呢?一是因为须菩提身值佛住世时期,能够得到佛的耳提面命,能够摄受获益。所以不足为难。二是因为须菩提已经证得阿罗汉圣果。《大品般若经》上说:“般若共深,谁为能信?答曰:正见成就人,漏尽阿罗汉能信。”所以,他能够信受不足为难。三是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根性最利,容易契入般若空义。所以须菩提说他自己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为什么后五百岁众生能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呢?因为后五百岁,一般是指佛陀入灭以后第五个五百年。佛陀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那么第五个五百年事实上就是进入末法时期,当然也不可以很刻板地来看待,事实上是指众生五浊炽盛的时候。为什么这么稀有难得呢?因为这个时候的众生要悟般若空义,内因外缘都不具足,根性陋劣,所以能够信解受持非常希有。从以下二个方面可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