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元曲最销魂
7171900000021

第21章 是离人几行情泪(1)

背井离乡,卧雪霜眠

中国人的乡情历来是最重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屋和田地,就等于树无根蒂,很快就会枯死。所以千百年来奔波在外的人们用无数的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獗狁之故。”如果先秦失去了《诗经·小雅·采薇》一诗,先人的思乡就不会令人觉得情切。

一束束薇菜已经发芽长大,采一束薇菜就不免思乡。说回乡道回乡,眼看一年又过完,有家却等于没家,全为了保家卫国、跟狄夷去厮杀,连空闲的时间都没有,何谈回家?满腹惆怅心多忧思,生活疾苦难耐,可是边防动乱,自己还要随着军队辗转各地,连个书信都寄不回去。《采薇》

传达的正是征夫念家的情感。

在外颠沛的游子与戍边人的心何尝不是相同的。李白的抬头望月,低头思乡;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诗人们的话语一个比一个凄清,思家之情款款入人心。

与过往的王朝相比,生在元代的人多离愁,有国家民族变乱的原因在里面,也有个人的情感在其中。过去人们表达情感的有诗词歌赋或长篇散文,也有民间传奇之类的故事,不过表现张力比元代的杂剧和曲子显然要弱。另外,饱经离难的元人情感变得复杂得多,他们通过自己的笔墨,大量融合各民族、各地方言的感叹词,绘制成了易于弹唱的曲调和歌词,使得他们要表达的内容更加情深义重,催人泪下。

“离愁”之曲写得最让人魂断的当属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

已成绝响。在《汉宫秋》里他也曾借昭君王嫱之口道出“背井离乡,卧雪霜眠”的痛苦。离开家乡如同躺在霜雪上,实在难以忍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古人爱秋,更爱抒发在秋天的思绪,李白、白居易、杜牧等皆有题为“秋思”的诗作传世。马致远这首《秋思》虽然只有短短五句,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其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充分肯定其艺术魅力。

小令题为“秋思”,字面意思为秋天的思绪,但其中并没有直接反映人内心所思所想的语句,而是呈现了五幅割裂的画面,但这五幅画面在浪迹天涯的羁旅之人眼中又浑然融为一体,共同诠释秋的意趣,表达人在深秋的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置于篇首,为小令一开头就奠定了荒凉的基调,干瘪的枯藤缠绕苍虬的老树,暮归的乌鸦歇于树上,时不时发出一两声喑哑的鸣叫。在驿道上赶路的旅人眼里,这番没有生气的景致越发增加他心中的凄凉和漂泊感,将他心中原本就有的羁旅行役的愁思激发出来,不可收拾。第一幅图景的色调是深沉、昏暗的,而紧接着第二幅图景可谓柳暗花明,“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潺潺,桥边茅舍星星点点,色调顿时转为明亮温馨。这般如江南水乡般的柔美风光既是旅人于路途中所见,又是心中所向往皈依的所在。让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那个“家”终究是海市蜃楼,供自己在千里之外怀想罢了。于是明亮的基调随着旅人心情的起伏又黯淡了下来。于是出现了第三幅图景:古道上,西风紧,一个疲惫的旅人和一匹嶙峋的瘦马结伴徜徉在路上,步履蹒跚,无精打采,仿佛剪影一般定格在画面中,这又是一幅悲凉景致。第四幅图景则是大自然为旅人提供的布景,似乎为了将秋意衬得更浓,将失意抒发得更充分。“夕阳西下”,飞鸟归林,一天结束了,而旅人的路途却远没有结束。他的奔波是为了回到故土,还是不得已而远离故土?无论哪种缘由都让人感觉寂寥。

夕阳西下之时,漫漫古道上只剩一人,羁旅天涯的漂泊感更甚,正是所谓“断肠人在天涯”。天涯,不知何处,不知所往,这第五幅图画只留给我们浪迹天涯的断肠游子一个孤单的背影,让人唏嘘不已。

这首小令描绘的五幅图画,由远及近,将寂静驿道上的—幅幅图景依次涂抹于笔下,广袤的画面与旅人孤独的背影相衬,更显秋意萧瑟,人心凄凉。在这首小令中,秋思不是形诸文字的感言,而是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沧桑与孤寂之感。正是情景相融,韵味深长,意境天成。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他们在政治上始终实行民族压迫,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因此汉族文人学士普遍受到压制。

青年时的马致远并不甘心就此终了一生,他积极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因此远离家乡,游走各地,期望结识友人,获得做官机会。

有一年,他辗转南方各地,期望遇到赏识自己才能的达官贵人。然而现实并不总是按照人们的愿望来发展,没有人来赞誉他、推崇他。

时光的流逝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心生恐惧。一年春夏一年秋冬,他当初出来时的激情已被生活消磨殆尽,理想只能成为内心深处的一股幽怨。

每每看到夕阳西下,他回想自己多年来在外奔波的艰辛,眼眶总会情不自禁地湿起来。

有一天,他又出去拜访当地一权贵,期望得到接见,以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顿。然而刚刚向守门的小厮报上姓名,就被一句“走开,走开,哪里来的”拒之千里。

那一刻,他失望了,彻底对这个世道失望了。多年来的委屈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放弃这一切,回到家乡。

一匹马,一个人,一点干粮。就这样,他上路了。家就在前方向他招手,温暖在他心中荡漾,多年的苦涩突然消失在茫茫无尽的远方。

南方离他的家乡毕竟太远。几个月下来,干粮用尽,劳顿的旅途生活再一次侵袭着他本就瘦弱的身体,但他还是坚持着。坚定的信念在心里发出吼叫,必须走,虽然家是如此遥远。

这已不知是流浪在外的第几个深秋,总之一个悲伤的季节再一次来临。他的思绪静静地漂游:“黄昏浸染着远方的群山,一天又要结束了。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地完成自己一天的使命。眼前的一切更是满目疮痍,枯萎的藤,已褪去了生命的色彩。千年的老树,被飒飒的西风吹向风烛残年。荒凉的古道,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在这同样萧瑟的情绪中,怎能不断肠?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安详、静谧、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遥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衣服了吗?身体健康吗?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让人牵挂。既然如此,为什么我没有早些想到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功名吗?然而这些又离我近吗?京城的路还有多远啊?黄昏是如此的寂静,古道是这样的空旷,我的迷茫已无从说起。是继续追求功名?还是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走吧,也许这萧瑟的古道将永远属于我的灵魂,无边的漫漫悲伤将始终缠绕着我的命运。”

这是何等的凄凉与悲伤!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感情,取笔铺纸,一气呵成《秋思》,以慰自己的心灵。

到达大都后,对于这首曲子不知有多少人给予赞叹,传开并流传于后世也就顺理成章。

元中后期,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中就说此曲为“秋思之祖”。民国时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模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悲秋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至今。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能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么,又是什么东西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意思是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醉中天】将两叶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宜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钿贴翠花,一笑有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

那一夜深宫里的幽怨之音,令宫槐的宿鸟、庭树的栖鸦都要屏息。是谁的琵琶乐惊醒了帝王梦,让汉元帝在宫中四处寻觅那幽怨的乐曲从何而来?

元帝走进了他这辈子都不会去、也不能去的冷宫院内,在一帘深幽的帐幕之后,看到了一抹纤细优美的身影。那一刻他惊呆了:为何这寒宫之中竟有如此清艳女子,而他从未有过印象。

此女的面容倾国倾城,汉元帝一看到她,便惊为天人,比西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越王勾践早遇到她,西施也要被忽略不计。想到这里,汉元帝更加不理解,就算自己终日在朝堂上忙于政事,也不可能轻易忽略这样的优雅女子,究竟原因为何?

让汉元帝深深着迷的女子,便是在汉宫中待了几年的王嫱王昭君。她没料到在半夜里弹琴,竟然会惊动帝王,犹以为自己身在梦中。想当年画师毛延寿从中作梗,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丧夫痣,使她从一进宫就幽居冷殿。一晚,她忧思难消,本打算趁着夜里无人,拂曲聊以慰藉,竟然引来一心希冀见到的人。

汉元帝与王昭君邂逅的一幕,便是《汉宫秋》第一折开篇所写的场景。马致远的《汉宫秋》作为元代的名剧,所写的虽然是昭君,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以昭君出塞为主要内容,而是架空了一段昭君与元帝相爱的过程。在全剧中,马致远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放纵自己的笔调,去写一段欲舍难离、可歌可泣的爱恋。

剧中的元帝和明妃王嫱,前者体贴,后者温柔,使他们相处的时光温馨无比。可惜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昭君得宠之后,画师毛延寿畏罪潜逃至匈奴,为了报复元帝和昭君,便将昭君的画像送给单于。

单于顿时为王昭君的美貌所迷,本准备南下进攻的念头也打消了,派使者到汉室索婚,只要元帝将昭君奉上,一切皆可商量,要是汉元帝敢拒绝,匈奴“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

汉元帝本以为满朝的文武百官会支持他打仗,哪知这班人马各个吓得屁滚尿流,哭爹喊娘地要求他把昭君送给匈奴王。这些“卧重裀,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的重臣们,本应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却在关键时刻都龟缩起来。面对这些废物,元帝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就这样,元帝忍着撕心裂肺的痛楚,在大殿上为王嫱和匈奴单于主持婚礼。那一刻,他的拳头紧握,指甲嵌进掌心,掌心渗出的鲜血被隐没于明黄的袖中。

被逼献出心爱的女人,元帝的痛苦王嫱是明白的,但是她能不走吗?

那些大臣们为了讨好匈奴,迫元帝将自己放手,已经把她比做了颠覆国家的妲己。只要她走了,既能保证汉室的平安,也不至于让心中所爱背负亡国之君的罪名。

王嫱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美丽、果敢、睿智,女人应有的她都有,女人没有的她也有。塞外虽是苦寒之地,朔漠相连,低头不见地界,抬头望不到天边,却任她行走,无拘无束,比她在汉宫里受千夫所指强上百倍。

如果因她而令中土黎民受苦,她就变成千古罪人了;如果她的走能息止干戈,或可流芳永世。

事实证明,王嫱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的文人最不齿不洁的女人,无论是身体的背叛还是心灵的背叛。但是当一个女人为了所谓的民族大义而牺牲“贞洁”,便是永世赞赏的对象。许多人可怜王嫱远赴千里,埋骨他乡,魂向中土不能回,为她写下不计其数的挽联,为她歌功颂德。王安石也说过,王嫱既成就了中土数十年的安宁,也使得她自己的爱情得到了皈依。也许王安石这样说是对的,元帝虽然为昭君痴迷,却没有力量守护她,相反是单于给了昭君婚姻上的皈依。但是,马致远的《汉宫秋》不想苟同他人的看法,而是对元帝与王嫱不能情有所衷给予了最大的怜悯。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此段所写的尽是元帝送别昭君时的痛苦心情。他在灞桥之上,远眺着护送王嫱的马车隐于荒草戈壁,感到自己的魂也快要离体追随而去。元帝一想到昭君从此便要受苦,终日对着荒草霜天,身边伴的不是贴心的人,他便痛苦难当。塞外的生活时何等凄苦,随处可见褪了毛的狗、扛着红缨枪的牧人,四处都是马负行装,荒凉不已,待在那里,过的日子也一定是辛苦的。

昭君伤心地离开了,目送她离去的元帝也不得不乘车回咸阳,可是每过一道宫墙,每走一条回廊,两个心爱之人的距离便远了几里。对元帝来说,汉宫之内,只余一片孤寂,只剩凉夜昏月,只闻寒蝉悲泣,再也听不到昭君的琵琶声了。

这一段曲子情感缠绵悱恻,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多情得超乎想象。

但剧情没有就此打住,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

得到王嫱的单于率兵北去,王嫱却做出了惊世之举。她一方面不舍故土,另一方面思念元帝成疾,便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昭君死的当夜,汉元帝做梦惊醒,突闻窗外孤雁哀鸣,顿时泪如泉涌。他跌跌撞撞地跑出寝殿,叫宫人去打听昭君的消息,才知昭君刚刚已经自尽。单于怕和汉室因此起了干戈,将画师毛延寿遣送回来。

元帝痛煞,几欲撞墙,下令叫人砍了毛延寿的脑袋,以慰藉昭君在天之灵。数年后,元帝也抑郁而亡。

在《汉宫秋》里,王嫱与元帝的爱情虽然生不能在一起,但得到了共同赴死的结局,这是马致远对忠贞爱情的理解。

历史上的王昭君,为了更远大的目标顽强地留在蛮荒之地,既传播中土文化,又宣传和谐共处的观念,匈奴人因此而受益良多,并奉她为神女,在大青山脚下为她建造了永世不倒的衣冠冢。《汉宫秋》里的王嫱惹人生怜,一心守护自己的爱情,在爱情不能完美时则捐躯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