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明王朝
7172000000026

第26章 武宗乱政民不聊生(2)

正德五年(1510年)夏四月,安化王朱寘鐇起兵反。武宗命右都御史杨一清、宦官张永率兵前往讨伐。杨一清知张永与刘瑾有矛盾,于是与他深相结纳,密谋除掉刘瑾。叛乱平定后,张永返京,拟于八月十五日献俘。刘瑾让其缓期,张永担心有变,于是抢先进宫。献俘仪式完毕后,武宗置酒犒劳张永,刘瑾等皆陪侍。“及夜,瑾退,永出寘鐇檄,因奏瑾不法十七事。”这时,武宗已有醉意,说:“刘瑾负我。”张永道:“此不可缓。”遂连夜拘捕了刘瑾,并遣官校查封了其家,搜出衮衣、玉带、甲杖、弓弩等禁物,得金银数百万,珠玉宝玩无数。在刘瑾所持扇内又发现藏有锋利匕首两把。武宗因此大怒,在午门大会百官,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其党徒吏部尚书张绿死于狱中。阁臣焦芳、刘宇、曹元而下,尚书毕彦、朱恩等共60余人,均被削籍为民。

名家回眸

许文继、陈时龙在《正说明朝十六帝》中提及宦官专权时点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明代的太监,无论如何专权,对于皇帝本人,却总是无条件的服从。相比较汉唐时代的宦官动辄杀死皇帝,这种专权充其量也只能说是滥用了皇帝的授权而已。其实对宦官的生杀大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

农民大起义重击明王朝

“响马盗”大起义

明朝为了确保有充足的马匹,自明初以后就签派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地区的农民充当养马户。正统以后,又令京畿百姓代官府饲养寄养马。

寄养马匹是从喂养种马地区征取孳生的马匹,牵到京城附近来寄养,以供官府随时取用。饲养马匹的马户十分辛苦,而且一旦种马死或小马孳生数不足,致使寄养马供给不足时,马户的损失惨重。当时皇室和勋贵在这里广占庄田,马户的草场不断受到侵吞,饲料十分紧张;官吏又催督苛急,老百姓只有卖田产或儿女,才得以上缴欠债。老百姓生活日益困苦,反抗也日渐强烈。有些走投无路的农民,便纷纷聚集起来,组织马队,经常驰骋于华北平原一带反抗官府、劫富济贫。明朝统治者称之为“响马盗”。

正德年间,刘瑾大权在握,当时京师南边的永清、固安、文安、霸州等地,活跃着一大批“响马盗”。为了使京师稳定,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明朝就派出了“捕盗御史”,派甯杲往真定,殷毅往天津,薛凤鸣往淮阳,分头追捕。

甯杲建立什伍连坐法,即一家有人为“响马盗”,就会牵连到四周的人。此法立竿见影,捕获很多“响马盗”,令百姓心惊胆战。甯杲和殷毅则被刘瑾提拔为佥都御史。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捕盗御史”的淫威下,杨虎、刘六、刘七领导穷苦百姓在霸州揭竿而起,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杨虎,河北交河县人,是着名的“响马”,被官军屡次追捕。刘六名宠,弟弟刘七名宸,是霸州文安县人。兄弟俩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但他们却胆识过人,颇有本领。他们起义后,穷苦百姓群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就达到数千人。他们有很多马匹,行动迅速,“一昼夜驰数百里”,官军对他们没有办法,“捕盗御史”也不敢抵敌。不久,文安生员赵鐩,也与他的两个弟弟率五百人加入起义军队伍。

正德六年(1511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其行动之快,犹如暴风骤雨。三月,一路攻破滨州、临淄、临朐、日照、昌乐、武城、蒲台、曲阜、阳信及泰安等地,官军疲于应付。吏部尚书杨一清提出用大将及文臣中有威望的人提督军务。于是,明政府命惠安伯张伟充总兵官,召马中锡为右都御史、提督军务,率领京营兵开始征讨。六月,起义军分两路出击,一路以赵鐩、刘三、邢老虎、杨虎为首进攻河南,一路以刘六、刘七为首,横扫山东。两路义军,遥相呼应,互为倚重,官军不堪一击。

杨虎率军由河南攻山西,又从山西往东攻入河北,一路所向披靡,诸城望风而降。行至泰安时,赵鐩还题诗“纵横六合谁敢捕”之句,由此可知当时起义军的势力。刘六、刘七率军越过山东,进入河南,突入湖广、江西,既而从原道顺势攻占长清、齐河等县,纵横所向,如入无人之境。张伟与马中锡因不能制服义军,被兵部尚书何鉴弹劾,死于狱中,张伟革职闲住。明遂派伏羌伯毛锐充总兵官,太监谷大用总督军务,兵部侍郎陆完提督军务,再次发兵讨伐。

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两路义军会师霸州,直向京师逼去,明政府急忙将京城戒严,命兵部侍郎陆完率领京营和边军回师救援。义军避开明军精锐的部队,再次挥师南下。十月,进入山东,连破海丰、日照等十余城。济宁一战,明朝运粮船1200艘被毁,给明王朝以极大的打击。

十一月,在夏邑(今河南夏邑县)小黄河(黄河故道)战斗中,杨虎落水牺牲,起义军推刘三(名刘惠)为领袖。刘三自称奉天征讨大元帅,赵鐩更名怀忠,称副元帅。经过一番整顿之后,义军建立前、后、左、右、中五军,置五军都督,按照二十八星宿,分为二十八营,树起大旗为号,上书:“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这个口号是沿袭元末红巾军的传统。同时严申纪律,不许妄杀,不许抢掠。正德七年(1512年)二月,邢老虎病死,他的部下被赵鐩收服,一时起义军号称十三万,骑兵五千。赵义军转战樊城、襄阳、新野、随州一带,又攻破泌阳,将前大学士焦芳家烧成灰烬,并掘其祖坟,仅焦芳幸免。他们将焦芳的衣帽挂在树上,数落他的罪行,命义军战士挥剑砍之,说:“我亲手杀了这贼,以谢天下。”此刻,明朝派成宁伯仇钺和都御史彭泽率军全力围剿义军,赵鐩和刘三节节败退,直至颍州、固始等地。四月,义军屡次战败。闰五月,为了扭转局面,赵鐩与刘三兵分两路出击,刘三自河南入罗田,攻黄陂。明兵由黄陂到达桐柏、南召,对其紧追不舍。刘三只有十七骑相随。明军指挥王瑾将其右目射伤,刘三纵火自焚,壮烈牺牲。赵鐩由东北赴泗州、凤阳,在湖广应山县落脚。这时,义军首领陈翰、张通相继率众投降官军,义军实力遭到重创。赵鐩在应山县东化山坡下,遇一僧人真安,于是削发为僧,潜渡长江至南岸,准备进入江西,想东山再起。途中,赵不幸在江夏同37名义军将领一起被俘。被送往北京后,赵鐩等六位主要将领被处以残酷的剥皮之刑,其他均被处磔刑。

刘六、刘七率领的义军,于正德七年(1512年)被明军10万人围困在登州嵩浅坡、古县集等地,死伤3000余人。在此情况下,他们率精锐突围,再从山东攻入河北,进攻香河、宝坻、玉田各县,转攻武清,大败明军,杀明参政王杲,义军再次威胁北京。起义军继而转攻冠县、邳州,渡河到固始。这时,刘三、赵鐩都已经战败牺牲,明官兵集中兵力反攻刘六、刘七。刘六、刘七孤军奋战。黄州之战,刘六战败,与其子刘仲淮投水自杀。刘七和齐彦名继续统率义军,攻克了长江沿岸的九江、安庆、湖口、仪真、太平等地。但是惯干骑射的义军并不擅长水战,七月某夜,狂风大作,官军乘机用炸药和火炮炸沉了义军的船只,义军被迫转战南通狼山。明朝副总兵刘晖率辽东兵,千总任玺率大同兵,游击郤永率宣府兵,对狼山地区三面夹击,义军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七中箭投水自杀,齐彦名战死,许多士兵也自杀身亡。

四川农民起义

正德三年(1508年)冬,四川保宁人刘烈率领当地群众起义,进攻陕西汉中等地。第二年,刘烈在战斗中牺牲。十二月,保宁人鄢本恕、蓝廷瑞和廖惠继续领导农民起义。蓝廷瑞称“顺天王”,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称“扫地王”。四川省内各界民众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10万人,还设置四十八总管,势力扩展到湖广、陕西等地。廖惠与蓝廷瑞主张在保宁建根据地,鄢本恕主张以汉中为根据地,再取郧阳,由荆、襄东下。廖惠率领起义军攻下通江,将参议黄瓒杀死。明廷派刑部尚书洪钟总督川、陕、湖广、河南四省军务,与四川巡抚林俊相勾结,镇压农民军。廖惠攻克通江后,在撤往龙滩河的战斗中被俘。蓝廷瑞和鄢本恕转到汉中,被陕西明军所逼,重回四川。正德六年(1511年)初,明军将起义军围困在东乡,起义军遂交通土酋彭世麟想从其营地突围。彭世麟秘密和洪钟设定计谋,诱蓝、鄢起义军首领28人到他的营地赴宴。在宴会上埋伏的士兵将起义首领全部俘获。起义军大部瓦解,余众在廖麻子领导下,与方四、曹甫的起义军联合,顽强抗战。

四川仁寿人方四,江津人曹甫在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起义,号称顺天王,率义军将江津县城攻下,杀了佥事吴杲。明朝廷派巡抚林俊前去镇压,曹甫战败被杀。剩下的起义军由方四、任胡子、麻六儿等率领转至綦江,进入贵州思南、石阡等府。方四称自己为“总兵”,任胡子为“御史”,其他30多个首领为“评事”。不久,他率领的起义军由贵州再入四川。八月,起义军攻打永澄、东乡,声言要攻取重庆、江津、叙州、泸州和成都。明军在加强军事围剿的同时,到仁寿县找来起义军的族属前去劝降。方四等杀了说客,拒不投降。此后,明军分六哨向起义军发起猛攻,起义军被团团包围,许多义军拒绝投降,跳崖自杀。在这次激战中,任胡子战死,方四率2000余人突围进入贵州思南。正德七年(1512年),义军又从贵州进入四川,闰五月,在从南川到綦江途中战败。方四被地主武装擒捕。

与此同时,廖麻子、喻思俸部和内江骆松祥部、崇庆范藻部的起义军势力仍在继续发展壮大,兵力已达20万。四川巡抚高崇熙下令招抚起义军,特将开城临江空出来给义军居住、生产,免征赋役。廖麻子进驻临江后不久即起兵反抗。

明廷将总督洪钟罢免,并逮捕巡抚高崇熙,改派彭泽、马吴代替他二人职务。彭泽等率领苗兵围剿起义军,在荆州将廖麻子杀害,起义军推喻思俸为首领继续战斗,转战巴山,进抵略阳,攻四川广元,后被明军截堵,转至西乡。正德八年(1513年),马吴、彭泽率明军包围义军,喻思俸战败被俘。接着彭泽与马吴又将内江骆松祥部和崇庆起义军范藻部攻克。

名家回眸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对这期间的农民大起义是这样评价的:刘六、刘七领导的这次农民大起义,历时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及山东、山西、河南、湖广、安徽、江西等省,曾几度威胁明朝京师的安全。这次大起义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是明朝中叶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同样,四川地区的农民起义,转战三年,历时六年,也给予了明王朝以沉重打击。

明朝传奇人物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北京的一个地名)。李氏祖籍湖广茶陵,后迁居京师。最初,其祖父李允兴在京师服兵役,后来举家迁移至此。

李东阳生于京师,以西涯为号,说明祖父对他的影响很大。

李东阳很小的时候因为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而名声大振,分别在4岁、6岁、8岁时三次被召入宫中。由于其年幼矮小,过殿阁需要内侍搀扶。内侍嘲笑道:“神童脚短。”李东阳随声应道:“天子门高。”一次皇帝同时召见了他和另一位神童程敏政,皇帝出了一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对曰:“蜘蛛满腹经纶”,两个人对得都非常巧妙,且有味道。传言说,后来程敏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当了首辅,他们儿时对联即是先兆。这种宿命的言论虽然不科学,但李东阳在官场上的际遇却确实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