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7172300000020

第20章 东吴政权的发展与衰变(2)

在三国以前,江南经济虽然也有进步,但还是相当落后,这有很多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方的中央政权也就对江南不够重视。而东吴政权是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强大的政权,它的规模和实力,要远超秦以前的吴、越、楚,而且足以和北方的曹魏、西南的蜀汉相抗衡。任何政权要想维持这个局势,都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技术和经济条件,因此需要加大对江南的开发。从东吴开始到六朝时期,落后的江南一直成为与北方相对抗的政治舞台,它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孙权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他在开发江南经济上作出的卓越贡献。

推行屯田

为了开发江南经济,孙权的第一个有力措施,就是仿照曹操推行屯田制度。

东吴的屯田开始于建安七年,一直推行到吴灭亡时,历时七十多年。跟曹魏一样,东吴的屯田制也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类。屯田大概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范围十分广泛。这些屯田基地,有些是在与曹魏军事对抗的邻近地带,有些则是在孙吴的腹地。东吴的屯田规模是很可观的,少的有几千家,多的有近万家。同时为了配合屯田生产,东吴很重视水利灌溉,而且还大规模引入北方的牛耕技术。早在汉代,江南就已经开始用牛耕,但到南朝时才开始普及,中间由不普及到普及的转折,正是由于东吴的大力推行。由于东吴推行的屯田很广泛,重视水利灌溉,又普遍利用牛力,所以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征讨山越

东汉末年,在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山岭地区,散居着许多山越人。经过长期的发展,大部分山越人已被汉化,而且在他们的聚居区也迁进了不少逃亡的汉人,所以山越与先秦时期作为一个种族实体的越族已经不相同了,他们与汉族其实已经没多大区别了。东汉末年,随着州郡和豪强武装的崛起,山越在那些大族的领导下,也建立起许多拒绝向政府服役纳税的割据王国。这些割据王国大多坐落在山区,规模小点的有几千人,大点的有数万人,其力量不容忽视。东吴政权建立后,为了与魏、蜀相抗衡,就需要广开兵源和税源,但江南向来人口就少,所以孙权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些已经汉化的山越人,对各地的山越展开了长期的征讨。对被征服的山越人,孙权采取“强者为兵,弱者补户”的政策。所谓“弱者补户”,就是把被征服的山越的老弱、妇女编为国家的自耕农和民屯上的生产者。经过长时间的讨伐,东吴从征讨山越中得到了大量的人口。据史载,仅补充进军队的就有十多万人。大量山越人离开山里,进入平原,东吴因此又设置了几个郡县。虽然这些人要受东吴的统治,不仅要纳税还要服徭役,剥削和压迫比较重,但他们居住的条件改善了,而且和汉族进一步的融合,使他们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江南的开发有着重大意义。

发展交通和手工业生产

在吴国的经济中,水上交通和若干手工业部门的发展也是引人注目的。由于东吴地处江南,河流湖泊比较多,为了水运和作战的需要,孙权很重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东吴在此地设典船都尉,把许多犯罪分子发配到这里造船。武昌的官府造船业也很兴盛,这里所造的战舰,最大的能容纳士兵三千人。东吴的船队很是庞大,孙权就曾经派万人船队向北到达辽东,向南到达台湾、海南岛,为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在吴亡国时,西晋从吴接收的舟船就有五千多艘。这说明吴国已经具备极强的造船能力。吴国的纺织业和冶铸业的发展也较显着。当时江南盛产麻布、葛布,天下闻名,就连曹丕也曾派人向吴求精细的葛布,可见江南所产布、葛的质量在全国是一流水平。江南的纺织业原本是很落后的,从吴时才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很快,诸暨、永安生产的丝因质量优异,而被列为贡品,称“御丝”。孙权还在后宫设立织络厂,一开始在此工作的人还不满百人,等到孙皓时就已经发展到上千人,专为统治者生产高级的丝织品。

吴国最大的冶铸基地是在建业和武昌。建业的石城门外有个专门冶炼的城池,后来这里也一直成为东晋南朝的冶铸中心。孙权曾在225年开采武昌山的铜铁,制作了数量巨大的刀和剑,可见武昌有生产能力巨大的冶铸作坊。吴的冶铁作坊十分普遍,为以后南朝冶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孙权还派人把岭南重新纳入了政权的统治范围,对岭南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名家回眸

孙权的这些贡献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正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大规模开发江南经济,为江南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史学家吕思勉的评价。

南天一柱陆逊

夷陵之战,年轻的陆逊一战成名。但事实上,早在夷陵之战以前,陆逊在东吴就已初露锋芒。

陆逊,字伯言,原名陆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姓是江东的大族,陆逊的祖父陆康曾是庐江太守,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陆逊年少时父母双亡,陆逊由祖父抚养,因其在同辈子弟中年岁最长,他担当起总理家务的担子。

二十一岁那年,陆逊进入了孙权的幕府。他历任许多小官,政绩卓越,但一直默默无闻。孙权为了自家在江东的统治,广为结交江东大族,他见陆逊出身名门又颇有才学,便做主将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了陆逊。自此,陆逊与孙权便有了亲缘关系,而他也逐渐为人所知。

关羽包围襄阳,吕蒙设计以退为进,告病离开前线以迷惑关羽。孙权询问吕蒙谁可暂时替代他统领前线,颇具慧眼的吕蒙向孙权推荐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陆逊深谋远虑,才能堪当重任,我观其智略,终将担当大任。”孙权于是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陆逊到达前线后,利用关羽轻视自己名气小的特点,写信称赞关羽,使关羽掉以轻心,不作防备,极大地帮助了吕蒙“白衣渡江”奇谋的实施。袭取荆州后,陆逊因功提升为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而后,已得信任的陆逊又接连领兵数破敌兵,累功升至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可谓锋芒初露。

东吴黄武元年(222年),刘备尽起蜀汉精兵,进攻东吴。东吴初战不利,节节败退。关键时刻,孙权启用三十七岁的陆逊为大都督,对阵当时天下敬畏的蜀汉皇帝刘备。陆逊利用蜀汉军队长途跋涉难以久持的弱点,责令全军坚守不战,消磨对手锐气,伺机寻找战机。他激励属下们说:“刘备打仗,胜少负多,不足惧怕。他违背天道,不守着自己老窝,竟敢送上门来。今日之战,我必能克之。”果不其然,刘备经不起长期的对峙,首先自乱阵脚,在布营方面出现重大纰漏。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一举将刘备的大军击溃,取得了夷陵大捷。刘备一败涂地,侥幸逃到白帝城,他为自己输给如此一位声名不显的年轻将领感到极为羞耻,大呼道:“我竟被陆逊小儿折辱,这难道不是天意么!”

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刘备,陆逊一战成名。他在夷陵之战中所体现的出色的指挥能力、高超的智略以及宽宏的心胸,都足以令其跻身三国名将之列。夷陵之战后,孙权升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夷陵之战,奠定了陆逊在东吴朝中的领袖地位。孙权对陆逊无比信任,全权委托陆逊处理东吴与蜀汉的外交,甚至还将自己的大印刻制了一份交给陆逊,每次自己与刘禅、诸葛亮的通信,都要经由陆逊过目,如果陆逊觉得不妥,授予他修改书信并加盖大印的权力。如此恩宠,世所罕见。

深受信任的陆逊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承担起了东吴柱石的作用,敌人听闻陆逊威名,不敢轻易进犯。

然而陆逊为人正直,公忠体国,因此得罪了朝中一干小人,他们想尽办法在朝中诋毁陆逊。而陆逊本人心忧国家,虽在外任,却时常上书纠正时弊。久而久之,引发了晚年孙权的不满。尤其是他卷入了孙权两个儿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争储斗争:孙权听信谗言,有废黜太子孙和之意;陆逊则认为嫡庶有分,坚持保护并无过错的太子。这让孙权十分反感。

东吴赤乌七年(244年),孙权任命陆逊为东吴新一任丞相,但这只是孙权布置的假象。同年,孙权开始了对陆逊的“处理”:他先是以“亲附太子”为罪名将陆逊的亲族顾谭、顾承、姚信等人发配远方,将与陆逊屡有通信的太子太傅吾粲下狱处死,而后不断派使者前去责骂年迈的陆逊。陆逊因忧伤过度,于次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

名家回眸

陈寿曰:逊虽身在外,乃心于国。

东吴由衰到亡

所谓唇亡齿寒,西蜀的灭亡,对东吴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不保持内部的安定团结,奋发图强,想长期偏安江左是很困难的。

实际上,东吴的统治,在孙权称帝以后,已逐渐走下坡路。

孙权统治东吴的时间最长。他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统治者之一。尤其是在前半生,他能团结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信任他们,发挥他们的才智,在赤壁之战中战胜了曹操,在荆州之争中消灭了关羽,在猇亭之战中打败了刘备,保住了江东,占据了荆州。

221年,孙权接受曹丕吴王封号后,派中大夫赵咨为使臣见曹丕致谢。曹丕问道:“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说:“是一个聪明、仁智、雄略的君主。”曹丕说:“何以见得?”赵咨回答说:“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据三州(荆州、扬州、交州)虎视天下,是其雄;屈身于陛下,是其略。”这个评价,并不算过誉。

229年孙权称帝后,对自己的文武官员开始不信任,越来越刚愎自用。

233年,割据辽东、政治上反复无常的公孙渊向孙权上表称臣。孙权很高兴,立即实行大赦,并且派重要官员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率领近万人的军队,带着大批金宝珠货,乘船前往辽东,授予公孙渊燕王封号。

以丞相顾雍为首的满朝文武都认为公孙渊不可信,只派吏兵数百人,护送宿舒、孙综(公孙渊使节)回去就可以了。孙权拒不接受。东吴的元老张昭竭力规劝,反复辩论,孙权还是不听。孙权还认为张昭是在众人面前“折辱”他,要把张昭杀掉。张昭不满,便声称有病,不参加朝会。张弥、许晏到辽东之后,果然被公孙渊杀死。公孙渊还把他们的首级送往曹魏请赏。孙权为了挽回影响,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使张昭又出来参加朝会。

孙吴政权主要是在南北地主、士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出身于北方,是孙策、孙权创业时的心腹。孙权也注意笼络江南地主、士人,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大姓成了孙吴统治的重要基础,他们作郡吏的就数以千计。孙权称帝后,主要依靠南方土着,顾雍、陆逊是他们的代表。

孙权称帝后,无论是对北方南来的还是南方土着的文臣武将,都存有戒心。

对带兵守边的将领,要他们交出妻子做人质,如有叛逃,便杀戮人质,甚至灭及三族。

孙权称帝后,原来繁重的赋役状况也未减轻。顾雍、陆逊等都认为太重,建议减轻些。孙权不同意,并辩解说:“如果单守江东,现在的兵力是够了,赋役应该放宽些。不过坐守江东,未免陋小,所以仍须预先调兵,以便临时应用。百姓劳苦,我不是不知道,但事出不得已。”

在孙权的暴政面前,人们被迫举行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只是下令各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挖堑壕,以备“盗贼”,还是不肯减轻人民的负担。直到他病得要死时,才下了一道“省徭役,减征赋,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也许这时他真的感到有减轻人民负担的必要了。

孙权晚年,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深化。

孙权先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早死,又立孙和为太子,封孙和弟孙霸为鲁王。孙权宠爱孙霸,孙霸想夺取太子地位,孙权怕酿成大乱,只好废掉太子孙和,并命令孙霸自杀,另立少子孙亮为太子。

252年,孙权病死。孙亮即位时才十岁,由孙权安排好的大将军诸葛恪和侍中孙峻辅政。

诸葛恪是陆逊死后东吴的主要将领,领兵驻扎在战略要地荆州,抵御曹魏。

他掌握朝政之后,撤掉监视文武官吏的校事官,免去百姓积欠政府的债务,除去关津的杂税。开始时,东吴人对他的印象很好。但是他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上,和蜀汉的姜维差不多,诸葛恪目空一切,雄心勃勃,不切实际地想一举灭掉曹魏。在他执政的第二年,就动员了二十万军队,几乎是倾巢而出,大举进攻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