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7172300000006

第6章 各方群雄林立(2)

战争初期,公孙瓒攻势凌厉,一时之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而降。袁绍一看形势不妙,就提拔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任渤海太守,想以此取悦公孙瓒,缓和局势。不料,公孙范到了渤海后,立即就倒戈了。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战斗由此再也无法遏制。汉初平三年,即192年春,袁绍与公孙瓒于界桥南二十里进行的一场战斗,是双方争霸的关键一战。当时,公孙瓒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他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自己骑白马于中间督战。而另一方的袁绍则令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亲自统领步兵数万人在后。战争开始后,首先是由公孙瓒开始了冲锋,袁绍的大将义则指挥士兵埋伏在盾牌下等待时机,当公孙瓒的骑兵冲到相距几十步的地方时,义率众一起跳跃而起,砍杀而出,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公孙瓒的骑兵飞射。公孙瓒的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骑兵、步兵争相逃命,全军立即陷入一片混乱。义见此情景,率领袁绍军越战越勇,竞于阵前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钢,杀敌千余人。公孙瓒只好率军撤到界桥,想在这里固守,结果又被义击溃。战争进行到此时,袁绍见公孙瓒已败,于是命令军队追击,自己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和持戟卫士一百多人缓缓而进。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袁绍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中两千多逃散的骑兵突然出现,与袁绍相遇。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谁也没有预见到会相遇。两千多骑兵迅速将袁绍的一百多人包围了起来,立时箭如雨下。别驾田丰一把拉住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则甩开田丰的手,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去战死,躲在矮墙之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将冲在前边的敌骑纷纷射杀,成功地阻止住了敌骑的进攻。一来这毕竟是一群已经被击败的散兵,只是想在战败时占点便宜;二来他们中也没有人认出是袁绍在指挥,所以敌骑见没得到好处,反损失了不少人,不一会儿就渐渐向后退去了。少时,义领兵来迎接袁绍,公孙瓒的骑兵也就撤走了。

界桥一战,袁绍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界桥之战以后,袁绍对公孙瓒的战斗就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攻击,消灭公孙瓒对袁绍而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界桥之战后的同一年,公孙瓒又派兵到龙凑攻打袁绍,结果再次被打败,此后遂退守幽州,不敢再轻举妄动了。界桥之战的第二年,董卓担心袁绍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就出面做和事佬,以朝廷的名义派太仆赵岐奉命劝和,袁绍与公孙瓒经过几年的战争,都觉得需要调整,于是同意调解,宣告休战。

同年三月,袁绍南下薄落津,恰在这时,他的大后方失火了。魏郡发生了兵变,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起义军会合,占领了邺城。一时之间,整个邺中有十多支起义部队。在义军中有一个叫陶升的将官叛变了义军,他到邺城后把袁绍和州内其他官吏的家属都保护起来,并护送他们到了斥丘。袁绍回军,兵屯斥丘,任陶升为建义中郎将,随后对义军开始进行报复性的围剿。袁绍军在鹿场山苍岩谷围攻黑山军五天,斩杀了黑山军首领于毒。接着袁绍又进一步镇压了左髭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起义军,将他们的屯壁尽屠,死者达数万人。

从192年到195年,中原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里,袁绍一直都在黄河以北进行着统一北方的战争。其间,公孙瓒兼并了幽州的刘虞。于是刘虞旧部鲜于辅等为刘虞报仇,招引乌桓,攻打公孙瓒。袁绍趁机集中十万兵力与鲜于辅等合兵,在鲍丘共同打败了公孙瓒,迫使公孙瓒退保易京,至此公孙瓒败局已定。

汉兴平二年,即195年10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沮授提醒袁绍应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而郭图、淳于琼等人反对,认为汉室衰微已久,不可能重振。况且若把天子迎到自己身边,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服从命令就失去了权力,不服从又有抗拒诏命的罪名,所以不是一个好办法。沮授苦口婆心地劝告,可惜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错失良机。

198年,袁绍亲领大军围攻易京,公孙瓒遣其子公孙续向黑山义军求救。袁绍上架云梯,下挖地道,不断加强攻势,易京危在旦夕。翌年春,公孙续和黑山军首领张燕带领十万救兵分三路向易京进发。公孙瓒派人给公孙续送密信,约定以点火为信号,内外夹击袁绍。不想,信被袁绍的哨兵截获。袁绍知道了公孙瓒的计划后将计就计,依照约定的信号点起火堆。公孙瓒误以为救兵已到,领兵攻出,反遭袁绍伏击,只得又龟缩入城。最后易京城破,公孙瓒缢杀姐妹妻子,然后欲引火自焚,但未等被火焰烧死,袁绍的士兵已经赶到,公孙瓒还是被冲入城的袁绍士兵所斩。至此,袁绍占据幽州,兼并了公孙瓒的军队。

名家回眸

政治家曹操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袁术称帝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司空袁逢之子。年少时的袁术很是不务正业,完全是一副世家公子哥儿的模样,成天与“诸公子飞鹰走狗”。等袁术的年龄大了些,他才有些节制,后凭借家世被举孝廉,累迁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董卓入京后,废少帝立陈留王,为收买袁氏家人,用袁术为后将军。袁术知董卓生性残忍,不得人心,久必生祸,便逃出洛阳,到了南阳。当时长沙太守孙坚出身地方豪强,与荆州刺史王睿一向不和。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后,王睿与孙坚也都起兵响应。而孙坚则趁机杀了王睿,率部队数万人,进兵到南阳。南阳太守张咨见孙坚兵力强悍,又歧视孙坚为地方豪强,遂不肯供给孙坚军粮。于是孙坚设计诱斩了张咨,引兵投靠了刚刚逃到南阳的袁术,想借袁术四世三公的家世得到庇护。袁术表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令孙坚以鲁阳为据点,进兵讨伐董卓。孙坚与董卓作战接连胜利,并攻克了洛阳。不久,董卓撤回长安,袁绍所率领的联军也随之解散。

袁绍回渤海后想立刘虞为帝,以便于自己控制,就写信希望袁术能支持。袁术有自立之心,不肯同意,反用一大堆冠冕堂皇的托词进行反对,从此袁绍袁术反目,开始相互攻伐。袁绍得冀州后,就派会稽周昕趁孙坚与董卓作战尚未回归的时候夺取豫州。袁术得知消息后立刻调回孙坚,击败了周昕,袁氏兄弟之间的战争由此开始。

关东联盟破裂以后,豪强割据四方。在众豪强中,当时势力最强的就是袁术。在军事上,他有人称“江东猛虎”的孙坚辅佐。孙坚的政治能力虽然较差,但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自长沙起兵后,帮助袁术稳稳当当地占据了荆州最靠北的南阳郡。据《后汉书》记载,当时南阳有三十七城,五十万户,总人口超过二百四十万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十分发达,是东汉第一大郡。

南阳郡旁边就是袁氏一族的乡里所在汝南,汝南有三十七城,四十万户,人口二百一十万,其规模仅次于南阳。可以说,袁术在当时所具有的物质条件与军事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有了这样的优越资本作前提,再加上袁术本身的家世与威望,他的野心也就随之膨胀起来,滋生了割据称帝的愚蠢想法。

袁氏兄弟反目以后,袁绍与刘表联合,而袁术与公孙瓒联合,两派之间相互攻伐,旷日持久。192年,袁术遣孙坚攻击襄阳刘表,孙坚在追击中误中埋伏,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这对袁术而言是一重大损失。不久,公孙瓒为报弟仇,联合刘备、袁术共击袁绍。袁绍则联合曹操进行反击,结果袁术等豪强被袁绍击败。193年,袁术占领陈留,屯军封丘。陈留是曹操的势力范围,于是曹操对袁术发起攻击。袁术和黑山余贼、匈奴於扶罗等联合与曹操在匡亭交战,结果被曹操击败。袁术无奈,只好退保雍丘。这时扬州刺史反,袁术遂回师攻克扬州。长安李傕与郭汜兵变后,李傕想以袁术为外援,于是授袁术为左将军,而此时的袁术已经在准备称帝了。

当初孙坚得传国玺,袁术听说后,就扣押了孙坚妻室,夺取了传国玺。汉兴平二年冬,献帝逃出长安,被李傕、郭汜追赶,无处栖身。袁术趁机大会群下,他对部下说:“如今天下动荡,刘氏已经衰弱,我家四世公辅,为百姓所归附,正要顺应民意,诸位认为怎么样?”袁术此话一出,满堂文武立刻鸦雀无声。他们都清楚这是违背民意的事,听了袁术的话后,都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还是主簿阎象打破了寂静,他说:“当初西周自后稷发展到文王,积德累功,得天下三分之二,仍从于殷商。明公虽是四世三公,可也没有西周那样的德望吧?

何况汉室虽微,也没有到达殷纣那样的窘况啊。”

袁术听了阎象的话,知道部下们都不同意,但还是不死心,就又召张范。张范谎称有病,派弟弟张承去见袁术。袁术说:“当初周室衰微,于是有齐桓公与晋文公的霸业;秦王失政,于是又有汉朝的兴起。现在我地广人众,想以此学习齐桓公与晋文公,仿效汉高祖,你觉得可以吗?”

张承听后,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得天下在德不在众。如果用德取得天下,就是布衣百姓也能称霸。可要是贪得无厌,违背天意而行动,就会被众人遗弃,是谁也帮不了他的!”袁术听后,很不高兴,可一时也没有办法。

孙坚死后,孙坚子孙策接收了父亲的兵将。袁术令孙策攻扬州刺史刘繇。孙策趁击败刘繇的机会占据了江东。当时孙策听说袁术要称帝,也写信劝阻,但袁术不听良言,一意孤行,于是孙策与袁术断绝了关系。

建安二年,即197年,袁术称帝,自称“仲家”。随后,袁术遣使将称帝一事通知于吕布,并为其子聘吕布女。吕布则逮捕了袁术的使臣,将他们送去献帝所在的许昌,交曹操处置去了。袁术得知之后,一气之下遣将张勋、桥蕤攻击吕布,结果大败而还。随后,曹操亲攻袁术,袁术败走,留张勋、桥蕤守蕲阳拒曹。张勋、桥蕤哪里是曹操的对手,蕲阳城破,桥蕤被曹操所斩,张勋则败走逃亡。袁术屡战屡败,大将又被曹操所杀,其部下遂先后叛离。这时,袁术的根据地江、淮地区正处灾荒,一时之间,饿殍遍野。袁术沛相舒仲应原是袁术亲信,袁术为防万一,曾以米十万斛令舒仲应看管。舒仲应见饥民载道,遂开仓放粮,将十万斛米尽散饥民。袁术听说后大怒,将舒仲应逮捕,想要杀他。舒仲应见到袁术后说:“我知道一定会死,所以才这样做的。宁可用我一人的命,救百姓于涂炭。”袁术听后,拉住舒仲应的手说:“仲应,你只为了得天下重名,就不和我在一起了吗?”至此,袁术尽失人心。

袁术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失败。称帝不到三年,建安四年夏,袁术烧毁宫室,向部将陈简、雷薄等驻扎的山地逃亡。陈简、雷薄等人,拒不接纳。袁术处境更加困穷,士卒都纷纷逃散,将帅也都先后离去。袁术无奈,只好将帝号送给了表兄袁绍,以期换取袁绍的帮助。袁绍暗中接受了袁术帝号,但他知道称帝一事必然会遭部下反对,也就暂时没敢施行。

得到了袁绍的默许,袁术便动身北上,打算去青州投奔袁谭。曹操得知消息后,令刘备在中途阻击袁术。袁术没办法,就又返回到了寿春。当年六月,袁术逃到江亭,病倒在床上,他叹息着说:“我袁术竟到这种境遇!”随后呕血倒毙。袁术死后,他的妻室子女都被他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收留。孙策击败刘勋后,对袁术后人进行了妥善的安顿,后袁术女被纳入孙权宫,袁术子袁曜仕东吴,官至郎中。

名家回眸

着名史学家司马光:“绍壮健有威容,爱士养名,宾客辐凑归之,辎井、柴毂,填接街陌。术亦以侠气闻。”

软弱之主刘璋

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地区)人,为东汉鲁恭王后裔。194年,东汉益州牧刘焉去世,刘璋继任其父之职,为益州牧。《三国志》

作者陈寿评价刘璋说:“璋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致乘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刘璋确实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与野心,他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应是一个很不错的文臣,可惜遭逢乱世,成了历史上软弱君主的代名词。

巴蜀地区地势险要,自战国末年李冰修都江堰,地富民殷,富甲一方。又因蜀地距中原统治地区较远,民风蛮悍,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自秦汉以来,天下局势每一发生动荡,蜀人都守关割据,凭地势之险,称雄一时。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他正是依赖蜀地的物质基础才得以称雄,统一天下。可见,巴蜀地区确实有帝王之气。刘璋父刘焉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入蜀以后,才产生了骄纵问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