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7172700000026

第26章 “还我河山”,南宋亦有壮志豪情——孝宗朝(3)

宋真宗对佛教更加热衷,他不仅经常对佛教寺院进行赏赐,一再特许寺院增加度僧人数,广设度僧的戒坛,为僧人吸收新的成员提供方便,还亲作《崇释论》,把佛教提到与孔孟之道同等的地位。宋真宗还亲自在便殿阅试各个寺院“主首”的“行业”,从中择优选派僧官。宋仁宗则于至和元年(1054年)下令增加每年的度僧人数,废弃宋太宗以来300僧人岁度一人的规定,恢复宋太祖时100个僧人度一人的旧制。宋神宗不仅批准在广西、荆湖少数民族聚居地增建僧寺,还下诏为他的妃子邢氏修佛寺,赐名“多庆禅院”。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赵煦(宋哲宗)也崇信佛教。元丰七年(1084年),宋神宗患病,赵煦特地手抄佛经二卷,要为其父祈福。

由于皇帝扶植佛教,皇室贵族和文武大臣中有许多人也信奉佛教。

在北宋统治集团的热心扶植下,佛教在宋朝统治区迅速发展。到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僧人达到39.7万余人,尼姑达6.1万余人。北宋中期,虽然一再有人呼吁裁减僧尼,以减冗费,但实际上僧尼人数还在继续增加。僧尼不仅人数迅速增加,政治和经济势力也很大,有的僧人被授予官职,有的交通皇亲国戚和权贵,恃势强占农民土地。寺院成了当时一股重要的兼并势力。到北宋末年,因为宋徽宗听从道士林灵素的建议,曾下令将佛教寺院一律改成道教宫观的名称,改佛号为大觉金仙、仙人、大士,把佛号和僧尼称号也改成道教称号,企图把佛教强行改造成道教。佛教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但这种改变只是名称的改变,僧尼和寺院的势力并没有真正受到打击。不久,林灵素失宠,北宋也很快灭亡,宋徽宗对佛教的压抑也解除了。

南宋时期,因为政府一直把出卖度僧牒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来源,大量出卖度牒,僧尼的人数也继续增加,在宋高宗绍兴年间,曾流传着“无路不逢僧”的说法。宋高宗虽然标榜不使佛教太盛,其实佛教从南宋初年起就继续兴盛。据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南宋官员的估计,认为当时南宋有僧20万。这时南宋仅剩下半壁江山,而这个僧人数目却相当于北宋天禧五年统计数字的一半,同熙宁年间北宋全境的统计数字几乎相等,可见,南宋的佛教之盛不减于北宋的最盛时期。

宋代流行的佛教宗派,主要是宣传个人只要修身养性,极乐世界就在眼前的禅宗。宣传只要“修善”、“积德”,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消罪治病得福,死后就能进入西方“净土”解除人生苦难的净土宗,在宋代也迅速传播。南宋初年,从净土宗中还衍生出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白莲宗。白莲宗的创始人茅子元被宋高宗赐号“白莲导师”。白莲宗后来发展成很有影响的白莲教。

道教在宋代也得到统治者的扶植。

北宋初年,统治者在优遇佛教僧尼的同时,也给予许多道士优厚的宠遇。宋太祖在征北汉途中,曾特地召见真定府龙兴观道士苏澄隐,希望他到开封新建的建隆观居留,同时赐予茶100斤,绢200匹。宋太祖还亲到龙兴观,向苏澄隐问养生之术。宋太宗同一些道士也有很深的关系,京城建隆观道士王怀隐善医,宋太宗未登皇帝宝座时,就让王怀隐侍候自己。为了促进道教的发展,宋太宗还下令校正道教经典《道藏》3737卷。

到宋真宗时,因为道教所设的神仙符箓骗局对他制造天书符瑞骗局大有作用,宋真宗对道教大为尊崇。他宣称“天书”是赵氏的始祖轩辕黄帝奉玉皇大帝之命授予他的,特地在京城修建了规模十分宏丽的玉涛昭应宫,供奉天书,在各地方州郡,也都相应建造了许多道教宫观。除了经常在京城举行各种大规模的道教“法醮”仪式外,他还不惜耗用国库大批钱财,率领文武大臣亲到亳州(今安徽亳州)进谒道教尊奉老子的“太清官”,把被道教尊为始祖的老子尊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真宗还把秘阁中所藏道教典籍全部发至杭州,由张君房主其事,集中一批道士,把秘阁的道书同苏州、越州(今绍兴)、台州的旧有《道藏》,加以校定,编成《大宗天宫宝藏》4565卷。因为宋真宗大力扶植,道教的发展出现一个高潮。

宋真宗以后的几个皇帝对道教的尊崇虽然没有像宋真宗那样狂热,道教的政治势力有所下降,影响不如佛教,但是,道教的发展却继续受到统治者的扶植。在北宋中期,在籍的道教的道士和女冠,一直在二万人左右,保持着真宗崇尚道教时期的数额。道教对宋代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道藏》中的《太极先天之图》,就在这个时期被周敦颐和邵雍演化为《太极图》和《先天图》,成为宋代理学的一个渊源。

北宋末年,宋徽宗崇尚道教的狂热大大超过了宋真宗。道士刘混康、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等人相继得到宋徽宗的宠信,宋徽宗不仅先后在京城兴建玉清和阳宫、迎真宫、上清宝篆宫等道教宫观,还下令各州县都兴建道教宫观。他经常让道士帮他编造神仙降临的鬼话,举行祀天仪式,还专以道士百人执仪仗前导。因为林灵素编出了宋徽宗为天上神霄玉清王降世的鬼话,宋徽宗即把玉清和阳宫改名玉清神霄宫,并让道士们册立他为教主道君皇帝,胡诌自己是奉上帝之命下凡当“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因为宋徽宗通过道教给自己的腐朽统治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道士也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宠遇。宋徽宗特设道阶26级,道官26等,授予道士,道士都有俸禄,每个道教宫观都给田上百上千顷。每设大斋,都要赏给道士缗钱数万。林灵素等道士气焰显赫,出入朝廷敢与诸王争道,甚至见了皇太子也不回避。在地方州郡,宋徽宗规定知宫观道士与各级地方官以客礼相见。道教宫观俨然是地方上另一官府机构。宋徽宗还规定道士序位在僧之上,给予道士高于僧人的政治地位。后来又听从林灵素的建议,下令把佛教寺院都改成道教宫观,佛号改成道号,僧尼称呼也改为道教的称呼。道教的政治势力在这时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林灵素和另一道士张虚白,被开封人称为“道家两府”。仅这两个道士的门徒就差不多有二万人,整个北宋统治区道士的人数就更多了。

北宋的灭亡和迷信道教的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北去,这对盛极一时的道教无疑是个严重的打击。南宋建立后,改为宫观的寺院全部改了回去,佛教僧人的地位又居于道士之上。在整个南宋时期,道教再没有出现宋真宗或宋徽宗时期那样的兴盛局面。但是,南宋政府对道教仍然是保护的。据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统计,当时僧人20万,道士1万,这个比例同北宋中期的僧道人数比例基本一样。南宋政府在出卖僧人度牒时,也出卖道士度牒,使道教继续存在和发展。

在佛、道两种宗教因得到统治者的扶植而发展的同时,被统治诬称为“事魔”,并严加禁止的各种异端宗教,也在民间秘密流行着。

宋代所谓“事魔”,又称“吃菜事魔”,包括摩尼教和金刚禅、二会子等佛教异端派别。南宋时浙右的“道民”,也属于“吃菜事魔”的“魔教”。这些宗教的活动方式都是夜间聚众诵佛焚香,天晓即散,有严密的组织,参加者不茹荤饮酒,有互相帮助的义务。这种异端宗教的教义,主要是使人避害而趋利,背祸而向福。在宋代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秘密宗教使那些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得到精神上的寄托,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流行。从北宋末年方腊利用这种秘密宗教组织起义后,统治者对“吃莱事魔”严厉取缔,但这种秘密宗教活动在南宋江淮及闽浙地区却继续盛行不衰。

名家回眸

易中天说:和平安定的日子过久了,宗教信仰也越来越兴盛了。

宋代皇帝对宗教尤其是佛道二教的狂热程度,可说是历史上极其罕见,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物资,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宗教的兴盛,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瓷器,民族之粹在宋代,闻名于世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汝窑居五大名窑之首,历史上曾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说法,足以看出汝窑在当时窑口中的地位。汝窑专门负责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其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当时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汝窑的烧制时间只有20余年,传世的汝瓷仅60余件,因此在元、明、清各朝代,汝瓷都是深藏宫中的稀罕之物,如今更被认为是稀世珍宝。

透过现存的汝瓷,我们不难发现,当时汝窑烧制瓷器的技术确实高超。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釉采用的是名贵的玛瑙,色泽鲜艳独特,颜色能随光变幻,如雨后的晴空,温润古朴;抚摸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玉器。胎与釉的结合处,能看到微微的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在五大名窑中,排名第二位的是钧窑。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同时也烧制黑瓷和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化而闻名。宋徽宗在位时,将钧瓷定为御用珍品,诰封为“神钧宝瓷”,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能收藏。钧窑所制作的器物多为鼎、洗、盆、盘、碗、瓶、尊、人物等。烧制钧瓷的工艺技术极高,用氧化铜、钴等作为着色剂,烧制出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的方式,就是钧窑首创的。而在烧制的过程中,70%的产品都会被淘汰,只留下30%左右的上品,因此当时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等说法。

定窑原本是民窑,在北宋中后期才开始烧制宫廷用瓷的。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以烧制的白瓷而着称,且烧制的碗、盘等产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上并不上釉,只是镶上金、银、铜的边圈,其他部分则上满釉,俗称“芒口”。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衬瓷工艺上有许多创新和进步。到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所产瓷器的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优美,因此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顿时身价大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战乱,定窑逐渐衰落和废弃。在金朝统治中国北方的地区后,定窑很快得到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甚至超过北宋时期,受到了金朝统治者的喜爱。但是到了元朝,定窑终于还是逐渐走向了没落。

哥窑的名称据说是源于一对兄弟,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章生一的窑即名哥窑。哥窑瓷的造型多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明代的《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以哥窑瓷的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都曾对其进行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但真正的哥窑瓷器传世者弥足珍贵,如今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其窑址到如今也没有被发现。

官窑发源于唐朝,宋朝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传世瓷器很少,其形质与工艺和汝窑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生产的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官窑的胎体略厚,胎骨为深灰色、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且釉面开大裂纹片。官窑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官瓷都是“紫口铁足”,且瓷器的底部有文钉烧痕。

名家回眸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